顧麗萍
摘? 要? 宜興紫砂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它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帶給人歲月的回味。紫砂壺以其獨特的材質和精美的造型聞名于世,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具有無限的藝術魅力。“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紫砂壺被人們比作“人間珠玉”,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本文以紫砂作品“石榴壺”為例,從造型設計和文化內涵感受其藝術魅力。
關鍵詞? 紫砂壺;石榴壺;多子多福;文化意象
縱觀中國工藝美術發展的歷史長河,宜興紫砂壺可謂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起源于北宋、盛于明清,發展至今始終長盛不衰,表現出強勁的生命力,紫砂壺從眾多傳統手工藝品中脫穎而出,流露著古色古香的神韻,帶給人歲月的回味,它看似與飛速發展的時代背道而馳,實則與時俱進,反映出社會時代的內涵,實現作品與人的共鳴。
1? 紫砂“石榴壺”的造型
自明清以來,紫砂壺造型“方匪一式,圓不一相”,呈現出爭妍斗奇的局面。然而,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按照不同的形態特點,紫砂壺可分為光器、花器和筋紋器三大類型,光器以簡單的幾何形體構成,花器形象生動、造型逼真,筋紋器以流暢的筋紋線劃分壺身,規則而有韻律,三大類型各有優勢,展現出不同的個性色彩和文化意蘊。紫砂作品“石榴壺”采用光器和花器相結合的造型裝飾技巧,以凝練簡約的線條勾勒壺身,展現出珠圓玉潤之美,同時又模擬石榴樹的自然形態,采用鏤、雕、塑等裝飾技法,經過恰當的藝術夸張和具象的表現為作品錦上添花,使其形象更為飽滿生動、栩栩如生。
縱觀整壺,作品選用原礦紫泥制成,其古色古香、顆粒感強,砂而不礫,紫潤淡雅的色澤營造出清新雅致的氛圍,恍若彌漫出果實成熟的芬芳,渲染出自然的情調和碩果累累的豐收之感,為整壺奠定了基調。作品身筒呈飽滿敦厚的圓形,形態稍扁,壺身表面光潔平滑、一覽無余,將線條藝術的柔和、圓潤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整壺契合圓器“圓、穩、勻、正”的造型規則,莊重沉穩,重心下移,底部平足,穩定地立于平面,平添幾分挺拔之感;壺流為三彎流的式樣,轉折有度、挺拔優雅,與圈把相輔相成,流、把皆粗細過渡均勻,表面飾以清晰的疤節、裂縫,將樹皮粗糙、斑駁不平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仿若自然生長的樹干,彰顯出生機勃勃的意趣;嵌蓋微微盈起,弧度自然,與壺身形成渾然統一的整體;壺鈕模擬石榴頂端的果蒂設計而成,其果蒂造型可愛,宛若綻放的花瓣,可謂石榴果實的一大特色,意趣盎然。整壺造型比例協調、結構精美、工藝精湛,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光器和花器的工藝技法相結合,充分展現出紫砂壺藝的千變萬化、博采眾長。
2? 紫砂“石榴壺”的文化內涵
首先,石榴是多子多福、金玉滿堂的象征。石榴在秋天成熟,其果實圓潤飽滿,果實內“千子如一”,晶瑩剔透、緊緊地團抱于一體,十分可愛,給人以團結和睦之感,同時又象征著多子多孫,寓意家人團圓、子孫綿延。中秋佳節,家人齊聚一堂,有在一起品嘗石榴、月餅的習俗,石榴象征闔家團圓、吉祥如意、美滿幸福。對重視鄉土觀念的中國人來說,沒有什么比子孫綿延、闔家團圓更為重要,石榴的形象與中國人這一根深蒂固的觀念相契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石榴逐漸與“棗、栗子”(早立子)、“連招花”(連招貴子)等祝愿子孫繁衍的習俗相融合,形成了祈求人丁興旺、多子多福的生育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其次,石榴是愛情和友情的象征,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江淹在《石榴頌》中寫道:“美木艷樹,誰望誰待”,其中“美木艷樹”就是指石榴樹,石榴花火紅艷麗,美不勝收,石榴花的花語是:成熟的美麗,富貴和子孫滿堂,人們以此來暗示女性之美,含蓄地表達自己對戀人的愛慕之情。古時,定親的女孩要給自己的心上人繡石榴荷包,將一片芳心寄托,作為愛情的信物。自古以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愛情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女子如花,石榴花的美好形象引發人們對愛情的美好遐想,給人以情感的陶冶。此外,石榴花還是辟邪趨吉的象征。石榴花盛開于農歷五月,民間傳說中,石榴花神是打鬼驅邪的鐘馗,民間所繪的鐘馗像,耳邊往往都插著一朵艷紅的石榴花;“榴花紅似火,火紅似朱砂”,朱砂色又有驅邪納祥的意義,因此,石榴花自然而然成為驅邪求吉的象征。總而言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石榴融入人們的民俗生活、祭祀祈福活動等方方面面,被賦予了多樣化的文化含義,早就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石榴文化。紫砂作品“石榴壺”以石榴為創作題材,既表現出清新的自然情趣,又將石榴文化融入其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民俗民風,極具文化感染力。
3? 結? 語
紫砂壺作為源遠流長傳統手工藝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載體,有著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民俗民風的重要使命。紫砂壺“石榴壺”將傳統石榴文化融入其中,通過對石榴形象的細致刻畫,抽象與具象相結合,表現出高度的藝術品味和文化內涵,在呈現自然意趣的同時,也流露出內在的文化美感,陶冶人們的性情。
參 考 文 獻
[1]趙信軍.春回大地萬物生——淺析“滄桑之春曉壺”的藝術特征[J].江蘇陶瓷,201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