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琴
摘? 要? ?一套“絞泥松竹梅套壺”演繹著自然界的萬千風情,更表達著冰清玉潔、傲霜礪雪的精神風貌:竹有節氣,松不畏艱險,梅超凡脫俗。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總歸詩酒田園。壺因茶而生,茶因水而潤。一個“茶”字,道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在草木間。一把壺演繹出最中國的生活方式: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一壺一茶。
關鍵詞? 自然;絞泥;點線面
1? 松竹梅——歲寒三友
幾千年的窯火生生不息,燃燒出舉世無雙的紫玉金砂,巍巍黃龍山,孕育出陶都獨有的五色砂土。上天厚愛陶都,一坯砂土承載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素心素面的紫砂壺,于文人墨客筆下化為素雅高古的傳統文化,表達著最中國的修身養性符號。
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江南分明的四季,適合植物的生長:南山竹海搖曳,驪山紅梅幽香,林場松柏挺拔。這是令人向往的宜興,宜人宜居;“陽羨西來溪水長,晴云飄渺練生光”,這是明代文徽明筆下的田園宜興,如詩如畫;“宜興人的山水都有一種特別的韻味在里面,那種散淡、隨和、生命的氣息彌漫在山水和人們的心里”,這是著名作家王蒙眼中的詩意宜興,如癡如醉。
宜興的青山綠水讓作為紫砂藝人的我們,于盛世潛心創意紫玉金砂,讓手中的泥土化為心水的作品。一套“絞泥松竹梅套壺”,演繹著自然界的萬千風情,更表達著冰清玉潔、傲霜歷雪的精神風貌:竹有節氣,松不畏艱險,梅超凡脫俗。
2? 點線面——自然天成
為了創作這組套壺,我經常觀察植物的生長,進行拍攝、寫真……找出最能表現他們精神面貌和風格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泥料的選擇上,我追求典雅大氣的風格,注重適當留白,在傳承傳統造型的基礎上適當創新:圓潤的壺身源于傳統造型,在歲月的變遷里,經典的造型歷經時光的洗練,更加令人陶醉;壺嘴微微上揚,舒適大氣;耳形的壺把,強調實用性,方便飲者拿捏。在紫砂壺的任何創意里,實用性和傳統一樣,永遠不能忽視,一味求新求異的紫砂壺造型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也經不起市場的鑒賞。壺蓋穩穩地和壺身融為一體,考驗著制壺藝人的基本功力:平衡、穩妥,銜接處講究細節的處理,一如做人的氣度,靠譜而穩重。套壺創意的重點在壺體裝飾和泥料的熟練運用:一段竹葉從壺嘴自然逸出,似一段江南春天的故事,清新亮麗,把杏花春雨的纏綿悱惻和絲路花雨的灑脫飄逸和諧表現。竹節稍短,給了竹葉靈動的空間,在光潔的壺體上,猶如一枚清麗的騎縫章,給人以悅目之感。竹葉的貼法老練,一氣呵成又仿佛信手拈來,細品之下和壺蓋上的竹葉清新和靈動皆有,俊秀和利落兼備。
有了竹壺的熟練演繹經驗,在梅壺的創意上我更加得心應手:梅花清麗,花朵嬌美。我把主要細節放在了梅花在壺體的裝飾上:五瓣成朵形的梅花在梅枝上優雅綻放,含苞欲放地在側枝上等待陽光雨露,一切都是最自然的模樣。最重要的是,花蕊微小而有情,細微中充滿力量,穩妥地搖曳在二月的春光里,每一朵都是寒霜細雨的濃縮精華,是初春最著名的花朵標志。
星星點點的創意,流暢自然的線條,面面俱到的裝飾,“絞泥松竹梅套壺”完成了它最初的雛形:松竹梅的風骨、精神躍然壺上。
3? 絞泥美——錦上添花
每一個紫砂藝人風格的形成,和學識、素養、修行、審美等元素息息相關,也和自我否定密切關聯。一把只有贊美沒有批評的壺藝作品,和汽車只有油門沒有剎車一樣,都是不完美的。
清凈的時光里,我喜歡反復揣摩作品—。多一點,可能錦上添花;少一點,可能意猶未盡。“絞泥松竹梅套壺”完成了他最初的骨架,可我總感覺缺點什么。千年紫砂韻,傳承兼創新,圓潤光潔的壺體,適當留白之下,裝飾效果還不濃郁。我忽然想到傳統的絞泥裝飾,于是嘗試在壺嘴、把、鈕上運用絞泥,讓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細致紋路,似中國水墨畫的意境,帶給人一種夢幻般的強烈視覺沖擊力,極具審美情趣。在后期的燒制過程中,我細心對火候的掌控,讓這套“絞泥松竹梅套壺”完美呈現出預定的效果。
一壺風范,一葉知秋。“絞泥松竹梅套壺”從創意到成型,從揣摩到修改,未曾辜負的是紫砂藝人對藝術的執著和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