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君
摘? 要? 陶刻是書法與雕刻藝術相結合,以紫砂為載體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獨特的裝飾工藝。陶刻依附于紫砂作品而存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陶刻為服務作品而存在,某種程度上展現出作者的襟懷和氣質。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陶刻以其強大的藝術表現力和文化魅力成為紫砂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亮點,呈現出獨特的精神美。本文以紫砂陶刻作品“門神”為例,淺談其藝術構思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 紫砂陶刻;門神文化;闔家歡樂;文化意義
陶刻是紫砂陶藝的重要裝飾技法,在眾多的壺藝作品中有著極為豐富和精彩的表現。陶刻以刀代筆,題材廣泛,融合中國傳統詩書畫,表現出豐富的意境和文人氣質,為紫砂作品錦上添花。黑格爾說:“美是形象的顯現”,紫砂陶刻具有直觀性、鮮明性和具體性,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折射出一種強烈的文化情緒,一種對于悠遠古韻的向往和期待。
1? 作品“門神”的陶刻特征
陶刻集金、石、書、畫于一體,以紫砂為載體而呈現,并非獨立的藝術形式,它基于紫砂作品的主題,講究和主題相輔相成,不能喧賓奪主,影響主題的呈現。起初,古人們在紫砂壺上刻下自己的印章,而后逐漸在作品上刻下豐富的詩詞書畫,以增加作品的神韻,隨著歷史的發展,陶刻不僅是紫砂壺的點綴,更與多種紫砂產品完美結合,隨著產品的不同而各有側重,包含著豐富的主題和表現形式。門是每家每戶的第一道屏障,門是建筑物的臉面,又是獨立的建筑,從古至今,人們對自家門的朝向和設計都十分注重。紫砂陶刻作品“門神”是為門服務而設計創作的裝飾,選取了門神的題材,門神是司門守衛之神,極具傳統民族色彩,貼近人們生活,體現了人們的心理情感和生活習慣。
“門神”選用原礦清水泥為陶刻的材質,其色彩紅潤清麗,頗具喜慶之感,在中國紅色又有驅邪求吉的象征,從而呈現出吉祥和諧的氛圍,又契合了作品的主旨??v觀整個作品,兩扇褐色的大門相對而立,彰顯出莊重富貴之感,門上裝飾吉祥如意紋的鎖狀,云紋自然舒卷、優雅浪漫,左右對稱、協調呼應,象征著吉祥、平安,流露出濃厚的古韻。兩扇門上各采用陶刻的技法刻畫門神,兩位門神怒目圓睜,表情莊重嚴肅,一身威武的鎧甲,手持兵器,其身形壯碩威武、寬肩粗腰,認真嚴謹地守衛著家宅,讓人心生敬畏之感。人物刻畫細致,其表情和裝束細節都展現得淋漓盡致,刀法蒼勁有力,線條一氣呵成,流暢又不失筆力,起承轉合頗具力度,整體畫面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既有恰當的藝術夸張,又有形象的提煉,使其形象美和神韻美得到完美的統一,表現出門神的精神風貌,表現出門神大義凜然、純正不屈的氣質。紫砂陶刻不僅注重書畫功底,還注重刀法技巧,此作的刀法和畫面可謂相得益彰、意蘊深厚,刀法遒勁而細致,此作從造型設計到陶刻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立意新穎、風格獨特,在繼承傳統嚴謹技法的同時又融合現代審美,表現出個性化的藝術色彩。
2? 作品“門神”的文化意境
門總是與家聯系在一起,而家是溫暖和港灣的代名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更是具有生命繁衍的獨特意義。因此,門作為家的第一道屏障,就有了格外重要的保護意義?!饵S帝宅經》中說:“夫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門族衰微”,由此可見,在中國人心中,家族和睦、興旺,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門,可以讓人們向大自然取景,感受世界的精彩與繁華;門,也可以讓人們有自己的一方安隅之地,避免人世的紛爭。門是人與外界聯系的橋梁,是進出的通道,也是家與萬物生靈的界隔。
遠古時期,人們對萬物生靈持有崇拜和信仰,人們認為世間有神靈,也有妖魔鬼怪,門自然而然就成為人們心中的保護神,阻擋一切污穢和鬼怪。最初,人們在門上掛桃符來保護家人的幸福安康,桃木是五木之精,人們認為桃木有辟邪求吉的寓意;后來,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門神畫興起,人們用英勇威武的門神來守護家族的幸福安寧,表達扶正鎮壓、驅除鬼怪的愿望。每到春節,家家戶戶張貼門神畫,祈求在新的一年家族安寧幸福。門神保家護宅,讓人安心,無形中給人以積極的心理暗示。在這樣的崇拜和信仰中,門神畫不斷發展,成為中國歷史最悠久、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民間藝術之一。與其他民間美術相比,門神畫以自己的方式滿足了中國民眾的情感寄托,既從側面反映了中國老百姓崇拜英雄好漢、敬重英雄的善惡感,又滿足了民眾祈求平安、合家安樂的心理需求。
3? 結? 語
門神畫作為中國獨具特色的民俗藝術文化,具有重要的傳承價值,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物風格的改變,門神畫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其傳承岌岌可危。而紫砂產品賞用皆宜,除了作為飲茶器具供人使用,也可作為茶室或書房的文玩擺件,貼近人們生活,將門神文化融入紫砂藝術中,既提升了紫砂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又在無形中傳承了門神文化。
參 考 文 獻
[1]潘濤.論陶刻最紫砂花盆藝術美的表現作用[J].江蘇陶瓷,2013(5):26.
[2]黃強.論文人“曼生壺”及陶刻裝飾技藝[J].江蘇陶瓷,2013(5):23,25.
[3]吳建平.淺議民國紫砂陶刻名家陳少亭——兼談民國時期名作“合桃壺”[J].江蘇陶瓷,2013(5):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