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先武
摘? 要?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深受功利主義的影響,越發注重紫砂壺的收藏價值。然而,玩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制壺藝人秉承“物盡其用”的造型思想,在不失實用性的前提下,為作品融入更多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作品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本文以紫砂壺“歡喜”為例,淺談紫砂的自然觸感和本色美。
關鍵詞? 紫砂壺;歡喜;自然觸感;佛文化
曾經在一篇名叫《低調》的文章中看見一段文字,描述了這樣一種境:“ 一幾,一壺,一人,一幽谷,淺酌慢品,任塵世浮華,似眼前不絕升騰的水霧,氤氳,繚繞,飄散。茶罷,一斂裾,絕塵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讓人欣賞不盡的優雅背影……”這段文字,不禁讓我聯想起任何一個人對于紫砂的執著,都來自于這種“似曾相識”的境嗎?
從事紫砂行業多年,我始終致力于發揮紫砂材質的特性,秉承“物盡其用”的造型思想,在不失實用性的前提下,為作品融入更多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作品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我在從業過程中接觸了很多玩壺者,總聽人說紫砂壺水太深,然而令我感到遺憾的是,大多數說紫砂壺水深的人往往執迷于它的收藏價值。可是,玩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論是制壺還是玩壺,我們應該保持簡單的初心,以“用”為主,實用價值是紫砂壺存在的先決條件,當一把壺用得稱手、泡茶可口、久用而溫潤如玉,自然會蔓延出無限的意境,令人愛不釋手,而彼時,你對紫砂壺的理解也就更進一步了。因此,自己制壺極為注重紫砂壺的材質,要制作一把具有實用價值的好壺,泥料是前提。古人說:“百家制壺,各有妙法”,這“妙法”其實是練泥、配泥的妙法。紫砂有“五色土”之稱,不同的煉制方法會呈現出不同的質感和色澤,我常著迷于配土之妙,感受與每一個紫砂顆粒的連接,它們是有生命的,它們經過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的板塊遷移、時代巨變,神秘寂靜,讓人想一探究竟,與之交流,我心生喜樂。
紫砂壺“歡喜”選用優質原礦紫泥制成,其色澤沉郁紫潤,顆粒隱現,砂而不礫,富含鐵質,給人以細膩的觸感,給人以純樸無華的藝術感受。紫砂是一種極為自然的材質,紫砂壺的創作也從不是閉門造車、生搬硬套,而是一種發于心的熱情,是自然而然流露的靈感,體現著制壺藝人的思想情感、精神信仰。因此,人有千面,壺有萬象,每把紫砂壺都會有不同的造型特點和藝術境界。紫砂壺造型題材廣泛,自然中的花草蟲鳥、生活中感人的小事、歷史典故或人物,都能經過思考和提煉以紫砂的藝術語言表現出來,營造出或清新自然、或安定莊重、或清幽深刻的境界。紫砂壺“歡喜”以佛文化為創作題材,之所以構思佛教系列的作品,旨在更進一步地融合紫砂文化與佛文化,以新的藝術角度詮釋紫砂與佛文化天生的淵源,為紫砂文化、佛文化的發展盡一己之力。
此壺采用光素器的形式進行設計制作,光器素面素心、簡約質樸,是最能體現紫砂藝術“本色美”的類型。光素器簡約自然的特點與質樸的材質肌理相契合,讓人沉迷。光素器注重線條的組合運用,通過“點、線、面”的藝術性結合來勾勒造型,簡約而不簡單。此壺在造型設計上依據傳統特點,遵循圓器“圓、穩、勻、正”的造型特點,身筒呈扁圓形,鼓腹飽滿、敦厚穩重,線條流暢具有張力,給人以素凈簡潔之感,流露出安靜平和的氛圍;作品底部采用圈足設計,圈足拔高壺身,中和了壺身的敦厚,平添幾分挺拔之感;一彎流從壺身自然胥出,柔和而有力,彎流與圈把相呼應,產生了橫向上的視覺張力,提攜了作品的氣勢;此壺肩部過渡自然,壺蓋與壺足上下呼應,口蓋直徑較大,與壺身相輔相成,形成一股飽滿的張力;壺蓋為壓蓋,口蓋合一,通轉流暢,蓋面微微盈起,蓋面上采用鏤雕的裝飾技法飾以鏤空的圖案,圖案模擬僧人打坐的形象設計而成,壺蓋邊緣設計成規則流暢的曲線狀,自然爾雅,浸潤著優美的情調,恍若一片神圣的光影,又宛如蓮花塔座圣潔莊嚴。制作此壺時,我的腦海里是這樣一幅畫面:一位身披袈裟的僧人獨自在神圣莊嚴的寺廟中打坐,午后的光影透過屋宇的縫隙滲透進來,一片清幽,僧人正襟危坐、紋絲不動,早已置身物外,抵達神思自由的境界。所謂“心生萬物”,人生在世,一切的境遇都與自己的心境有關,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波折或苦難,誰都不能幸免,唯一讓人生不同的是我們面對挫折苦難時的心境,保持平淡從容的心境,自會守得云開見月明,若是急躁或怨懟,只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宜興紫砂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既具有實用功能,又不失觀賞性和時代內涵,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現代社會日新月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深受功利主義的影響,越發注重紫砂壺的收藏價值。然而,紫砂壺的本質是實用器,身為一名現代手藝人,必須要在浮躁的世界里守住自己,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制壺的初心,不能一味地追求標新立異、奪人眼球而創作嘩眾取寵的作品,要遵循紫砂自然的本質,發揮紫砂原有的品質和生命,如此才能升華出親近人心的意味。
參 考 文 獻
[1]馬德.低調[J].文苑:經典美文,2014(3):3.
[2]吳雪梅.從紫砂“禪心壺”窺見佛教文化對紫砂壺的影響[J].江蘇陶瓷,2016(A0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