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德祥
摘? 要? 宜興紫砂壺千姿百態,仿若一顆顆耀眼的星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星空里閃耀著。每把壺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光芒,帶給人美的欣賞和精神層面的感動。紫砂壺“母愛”以母親為主題進行創作,從造型到裝飾師法自然又別具新意,既是對傳統技法的繼承創新,又讓人感受到深厚的母愛,不愧為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
關鍵詞? 紫砂壺;母愛;造型設計
宜興紫砂壺薪火相傳,歷經數百年的歷史,從傳統實用器發展為實用觀賞價值兼備的藝術品,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宜興紫砂壺的發展傳承與它的包容性密不可分,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汲取多種文化藝術的精髓,融會貫通,集金石書畫于一體,帶給人們極佳的視覺享受和心靈品味。
每把壺都有其獨特的價值,一把紫砂壺就是一個完整的藝術生命。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生活尋常可見的事物、人們的七情六欲、自然界中的花草蟲鳥,都能成為紫砂壺創作的靈感來源。藝術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藝人以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敏銳的覺知體會生活中小而美的事物,看似微小、看似尋常,但尋常之處最能打動人心。自古以來,母愛一直是藝術家熱衷的題材,為人歌頌。“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關于母親的贊美數不勝數。母愛那么尋常,可正是這份尋常的美打動了無數人的心。每個人都曾是母親的孩子,母親這個概念是人類共同的,它于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人都是相同的,它在所有人的概念中都是自我生命的守護者,是感到和諧、溫暖的對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表現母親形象的藝術創作始終具有永恒的藝術價值。此壺以“母愛”為創作主題,不僅是造型的構思和傳統技法的沿襲,更是內心對母親的一曲贊歌。欣賞此壺,成長歷程如影片在腦海一幀幀放映,母親的形象變得清晰鮮明,這一曲贊歌就這樣以紫砂的語言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此壺以傳統器型“西施”為基本形制,“西施壺”歷經時間的檢驗,深受人們喜愛、經久不衰,“西施壺”優美動人、圓潤豐腴,是傳統器型中最具女性特質的壺型,以“西施壺”為基本形制,正是為了表現母親的女性特質。然而,此壺并非傳統的“西施壺”,本該光潤如玉的壺身表面卻變得凹凸不平、粗糙不堪,本該圓潤的身筒卻有坍塌之狀,本該俏麗玲瓏如櫻桃小嘴的壺流卻顯得垂老,本該柔順如發髻的壺把也毫無精神氣。此壺在形體上將傳統“西施壺”做了改變,表現了一個玲瓏曼妙的女子在成為母親后,為家庭、為孩子操勞付出最終垂垂老矣的過程,皮膚不再光滑細膩,乳房不再堅挺飽滿,發絲不再柔順油亮,時間在母親身上留下了無法消除的痕跡,我們長大的過程卻是媽媽老去的過程。壺底采用了平足設計,穩定地立于平面,重心下沉,仿若母親雖然蒼老,卻始終沉穩堅定、陪伴孩子。除了造型,此壺在泥料的選擇和壺身肌理的表現上也匠心獨具,蘊含了特別的意義。此壺采用原礦段泥制作,枯黃的色澤契合母親逐漸失去的光澤膚色。在壺身肌理上師法自然,沿襲了傳統供春技法,“供春壺”是有史以來記載的第一把紫砂壺,依照金沙寺旁的一棵老銀杏樹創作,壺身凹凸不平、布滿樹瘤、斑駁古拙,此壺正是用供春技法表現出壺身的粗糙不堪,表現出母親如一棵老樹,久經風雨、歷經滄桑的模樣。壺鈕采用了花器捏塑技巧,壺鈕仿若一位靜坐守望、等待孩子歸來的老母親,始終期待地望向遠方。欣賞此壺,讓人們想起自己的母親,她也曾是愛美又嬌氣的柔弱女子,卻在成為母親后變得堅強,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為了守護自己的家庭,她操勞太多、付出太多,漸漸地,那個柔弱的女子變得沉穩從容,可某些少女的光彩也在她臉上慢慢消失,又漸漸地,她突然變得愛嘮叨,總是執著于某些細枝末節的小事,總是問你什么時候回家,你才突然發現,不知什么時候起,她的眼神變得渾濁,她的頭發變得斑白,她的皮膚長滿皺紋,母親老了,可她還在竭盡最大的力氣堅定地守護自己,突然想起一首歌:“門前老樹長新芽,院里枯木又開花……時間都去哪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此壺從整體構思到造型裝飾都圍繞“母愛”的主題,師古卻不泥古,返璞歸真而具新意,表現出一位垂垂老矣卻依然在守望孩子的母親形象,給人以超越器皿之外的情感遐思,作品蘊含著歲月的凝練和藝人自身的感悟,自然流露出深厚偉大的母愛,讓人動容。這一把壺,悄無聲息地打動人的心靈,觸動人的情感,人與壺都在這樣的共鳴中獲得了精神情感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