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敏霞
摘? 要? 宜興紫砂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造型與工藝皆歷久彌新,呈現出與時俱進的生命力,發展至今更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林獨樹一幟,在國際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以紫砂作品“迎春壺”為例,淺談其造型設計和文化意境之美。
關鍵詞? 紫砂壺;迎春;文化意境
宜興紫砂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工藝歷久彌新,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其造型也在紫砂藝人創新和文人雅士的參與設計下不斷豐富完善,從傳統實用器發展為實用觀賞價值兼備的藝術品,形成獨一無二的紫砂文化。在傳統與創新的興替中,紫砂壺迸發出新的生命力,具有無可替代的韻致,既古色古香,又體現著現代追求簡約新穎的審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林獨樹一幟。
作為傳統手工藝品,有別于機器批量復制生產,紫砂壺具有手工的溫度和獨特性。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把壺,紫砂壺造型精彩紛呈,可謂造型藝術的寶庫,蔚為壯觀。然而,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變不離其宗,再多樣化的造型也有其規律可循,紫砂壺造型遵循“方圓之道”,這與中國人所崇尚的“天圓地方”學說密不可分。一直以來,中國人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在建筑、生活器皿等設計上,都以此為約定俗成的原則。
紫砂作品“迎春壺”是典型的圓器,整個壺身由曲線勾勒而成,線條柔和而有張力,一氣呵成,身筒上小下大,重心沉穩,體現著飽滿的張力,底部穩定地立于平面,端莊穩重。對于紫砂光素圓器而言,線條的運用尤為重要,柔韌流暢的線條給人以“溫和、緩慢、柔軟”之感,身筒極具曲線美和對稱美,在視覺和觸感上均達到平衡、和諧、韻律、對比,體現出超越自然形態的內在美感。紫砂圓器給人以溫婉之美,人們常將紫砂圓器比作女性,如同一位東方女子,體態豐腴、素雅含蓄、靜靜綻放。而且,每一位女性都是母親,能孕育生命,此壺以圓器為基本形制,既暗示春暖花開的美麗,也暗示著新生命的出現,涌動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春天將至,每一寸土地都飽含著生命的靈氣。
此壺壺流為三彎流,轉折有度,飽滿而靈巧,出水順暢,宛如優雅的鳥喙,根部粗拙,平添壺身蓄勢而起,銜接自然;壺把為柔順的倒圈把,與壺流相互呼應,柔和而有力,彰顯出優雅輕靈的氣質;壺蓋為嵌蓋,與壺身嚴絲合縫,外周弧線相互契合,連成一條曲線,顯出渾然天成的統一感;壺鈕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小小的壺鈕以筋紋線劃分成若干等分,飽滿玲瓏、優雅別致,彰顯出對稱美和形式美。此外,作品運用了局部花器裝飾技法,從肩部以上至蓋面,分布著細密的、均勻的微微凹陷的小點,宛如滿是泥土的苗圃,表面再以彩繪的技法繪制出以黃色為主調、深淺變化的迎春花,疏密有致、分布合理,每一朵迎春花都是五片花瓣,花朵雖小,但色澤鮮艷,展現著生命的美好與活力。整體造型比例協調,構思立意精巧,技法精湛嫻熟,造型與裝飾相輔相成,提升了整壺的藝術效果,讓人感受到清雅靈秀的意境和生機勃勃的氣息。
欣賞此壺,讓人仿若置身于自然,冬天剛過,空氣中還存留著些微寒意,一派蕭瑟,然而在一些彎轉的小路旁,卻有一些黃艷艷的花朵兒闖入人們的視線,它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寂寞散淡地開著,似乎無意引人注目,可它在料峭的春風中迎風搖曳,美不自知,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這便是春的使者——迎春花。它花型簡單樸素,不如牡丹高貴,不如蓮花高潔,不如玫瑰艷麗,可就是這樣的樸實無華流露著幾分可愛,讓人聯想起“聘聘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的詩句,它清純可愛、簡單快樂,默默地裝點著春天,為這世界平添幾分色彩。迎春花端莊優雅,有淡淡的清香之氣,在百花之中開花最早,寓意迎接春天的到來。傳說在古時,有位帝王叫舜,那時天地混沌,舜帶領百姓在外治理洪水。他的妻子日復一日地等待他,為他種植了很多迎春花,就在迎春花開花之際,妻子病重去世了,只留下嬌艷的迎春花守候著舜。迎春花堅強不懼寒冷,等到幸福的到來。因此,它的花語是相愛到永遠,就像春天的到來一樣,新的開始,美好而幸福。
宜興紫砂壺在人們的生產、生活、社會活動中發展,慢慢被賦予超越器皿本身的文化價值,彰顯著作品別樣的內涵與風韻。紫砂作品“迎春壺”借物抒情,將迎春花融入其中,兼具光器與花器的造型特點,簡約而不乏意趣,抽象與具象相結合,以紫砂的藝術語言呈現出迎春花盛開的美景,極具春天的生機和活力,傳遞著人們對春天的向往,對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極具美感。
參 考 文 獻
[1]范友良.從“旺春壺”窺探紫砂壺器捏塑裝飾的藝術生命[J].江蘇陶瓷,2013(0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