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順君
摘? 要? 宜興紫砂壺起源于北宋、興盛于明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擺脫傳統粗陶實用器的局限,發展為集實用性、觀賞性于一體的藝術品,雅俗共賞,折射出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壺藝的妙趣靈光。本文以紫砂壺“禪心”為例,淺談其創作體會。
關鍵詞? 紫砂壺;禪心;佛文化
明代李漁曾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可見紫砂壺優異的實用性。一直以來,紫砂壺被譽為“茶具之王”,深受人們喜愛,既普遍出現于農家田埂,又出現于文人墨客的雅閣書房中,可謂雅俗共賞。紫砂壺屬于宜興,不僅由于制作紫砂壺的原料獨產于宜興,更在于宜興優雅的自然人文環境賦予了作品天然的靈氣和氣質。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紫砂壺擺脫傳統粗陶實用器的局限,發展為集實用性、觀賞性于一體的藝術品,與人們的智慧和創新密不可分。
所謂“茶禪一味”,紫砂壺自出生起,就與茶文化、佛文化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紫砂壺古色古香的氣質與茶道“正、清、和、寂”、佛教“順其自然”的精髓相契合,讓人在一壺一茗中感受到心靈的平靜,從深遠的禪意中悟出人生況味,給人以情感共鳴和文化熏陶。
佛教作為中國三大宗教之一,是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佛家提倡順其自然、修身修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事無常,人生在得到的同時也在不斷失去,人這一輩子難免遭遇挫折和失敗,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幸福自然就在身邊。有時,決定我們是否幸福的并非遭遇和外人看法的好壞,而是我們的生活態度,當內心自足自信,凡事終將好轉,當內心失落頹喪,再美好的生活在我們眼中也是不完美的。個人一直認為,禮佛從來都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修身修己的過程,是去染成凈、奉獻人生、覺悟人生的過程,禮佛不拘泥于形式,萬法由心而生。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壓力加大,佛文化順其自然的精神內涵利于緩解現代人的精神壓力,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人這一生,積極追求的同時也要珍惜生命、珍惜身邊人,積極卻又能隨緣,這才是最好的生活態度。因此,將佛文化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是自己的禮佛之心,也是希望玩壺者能從作品中悟出一些人生之道,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讓生命更為充盈,如此作品也就有意義了。
“禪心壺”以佛文化為題材,在創作上融合運用了多種佛文化元素,將具有佛家代表性的事物通過紫砂藝術語言表現出來,使作品的意象更為豐富,也提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眾所周知,紫砂壺以筋紋器、光器、花器三大類型為主,其中筋紋器以流暢生動的線條將壺身劃分成若干均等的部分,對稱協調、虛實相映,具有形式美和韻律美。“禪心壺”以筋紋器為基本形制,整壺以壺蓋中心為中心點,自壺蓋往下延伸出筋紋線,線條流暢自然、上下貫通,凸顯出器身的飽滿敦厚,張力十足,壺身宛若一朵盛開的蓮花,優雅圣潔,蓮花是佛教之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譽,以蓮花修飾壺身,突出作品的主旨;壺底以三足鼎支撐,將器身架空,中和了壺身的敦厚,給人以挺拔莊重、頂天立地之感;壺鈕以佛仗為原型,采用鏤雕的裝飾技法,形象逼真。整體觀之,器身又形似香爐,香爐是佛教寺廟中燒香許愿的必備器皿,承載著人間的萬千香火,綿延不息,每一柱香火都代表著人們的心愿,世事萬千盡在這些香火之中。三彎流從壺身自然胥出,轉折有度、出水順暢,壺嘴與壺身鑲接處飾以精雕的如意,十分精致,給人以吉祥安寧之感,將如意元素融于其中,乃心有所感,普惠蒼生。提梁從壺身肩部向上劃出一道婉轉柔和的圓弧,飄逸輕靈,形成優雅的虛空箭。提梁造型似佛光普照,又給人以漂浮于宇宙般的視覺感,輕于鴻毛,整壺恍若隱于宇宙間的一座廟宇,默默地祝福著人間。作品以原礦紫泥制成,紫泥淡雅沉穆的色澤給人以莊重寧靜之感,契合作品的基調,渲染出安靜的氛圍。我在創作此壺時,力求在造型、泥料和裝飾技法上相得益彰,使作品簡約大方,又不乏深遠的禪意。
紫砂壺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與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相依相融,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佛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至今必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身為一名現代手藝人,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同時,也要不斷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為傳統注入更多的時代意義,使其貼近人們生活,將佛文化融入紫砂壺創作中的意義便在于此,此壺的萬千內涵只待有緣人領悟。
參 考 文 獻
[1]楊志仲.漫談紫砂“和光同塵壺”的創作體會[J].江蘇陶瓷,201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