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群
摘? 要? 紫砂技藝,承載歷史,凝聚著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思想智慧,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是中國工匠精藝尚美、追真求質精神的典型寫照,是中國人文化品味的內在折射和人文精神的物化。本文以紫砂壺“飲和”為例,淺談其造型設計和文化意境。
關鍵詞? 紫砂壺;飲和;和文化
宜興紫砂壺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瑰寶,從北宋發展至今,它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血脈相融,集金石書畫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與時俱進,將傳統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同時,又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使作品呈現出獨一無二的生命活力和張力,體現了不同時代的色彩和內涵,豐富了人們的物質及精神生活。
1? 紫砂“飲和壺”的造型
紫砂泰斗顧景舟大師曾說:一把好的紫砂壺,應該是形、神、氣、態四個要點俱佳。通過泥料、形體與裝飾等各方面的搭配結合來表現一把壺的精神氣韻,因此,造型是一把壺的基礎,是藝人表達作品主旨的關鍵所在??v觀紫砂壺“飲和”,此壺以圓器為基本形制,身筒呈扁圓形,飽滿敦厚,鼓腹圓潤而有張力,重心沉穩,給人以泰然自若之感,內蘊深厚;一彎流渾厚有力,從壺身自然胥出,轉折有力、頗顯勁道,圈把與之相互呼應,其粗細變化均勻,有微微上揚之勢,提攜作品的精神氣韻;壺蓋為壓蓋,子母線吻合,通轉流暢、嚴絲合縫,蓋面高高隆起,呈扁圓狀,與身筒協調一致、比例和諧;橋鈕橫跨蓋面中央,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柔和的弧度又起轉承過渡之用,橋鈕構成優雅的虛空間,其孔洞呈扁圓形,與壺身虛實結合的同時,又形成相互呼應的結構美。整器質樸簡潔,卻不失內涵與豐富,壺身、壺蓋、壺鈕皆呈扁圓狀,結構精巧、比例協調,將光素器簡約大雅的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滿足實用性的前提下,又呈現出高雅的審美,賞用皆宜。整器虛實結合、圓融高雅,通過“虛”、“靜”、“明”的形制,寄寓自己的心態和靈性,表現了內心的情感和禪悟。
2? 紫砂“飲和壺”的裝飾
紫砂壺的裝飾工藝極為豐富,有貼塑、泥繪、陶刻等,精彩紛呈,恰到好處的裝飾為作品錦上添花,豐富作品的藝術效果,將其藝術境界發揮到極致。紫砂壺“飲和”是典型的光素圓器,其造型簡潔,身筒圓融,為裝飾留下了很大的發揮空間。此壺采用了局部裝飾,在不影響整體造型效果的同時,給人以精美之感,呈現出更為豐富的意境。仔細觀察,可見作品分別在壺流、壺把、壺鈕與身筒的銜接處裝飾了如意祥云,藝人運用簡單的線條裝飾,寥寥幾筆勾勒出舒卷流暢、自然爾雅的畫面,清新別致,無形中增加了作品的美感,賞心悅目,又寄托了萬事順利、吉祥如意的愿望,內涵豐富。此外,作品采用了陶刻的裝飾技法,壺身刻字“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字體瀟灑縱橫,用刀干凈利落、一氣呵成,將書法的骨力表現得淋漓盡致。壺身陶刻詩句出自唐代詩人祖詠,表現出江南景色的婉約而秀闊,又隱約流露些許豪氣,彰顯出濃烈的生活意趣。整壺裝飾與造型相輔相成,為作品平添了藝術的美感與文人氣質。
3? 紫砂“飲和壺”的意境
此壺壺名為“飲和”,出自《莊子·則陽》中的“不言而飲人以和”,大意是:有時候一句話不說也能以中和之道讓人滿足,體現了中國人的中庸之道,以及“萬事以和為貴”的相處之道。此壺由優美圓潤的曲線勾勒而成,穩健豐潤,展現出圓融大氣、優雅和靜之感,體現了包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博大精神和情懷,彰顯了作品“和文化”的主旨。對于中國人來說,以和為貴、與人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諧,是生活習慣,更是文化認同。自古以來,《尚書》中就有“協和萬邦”、“燮和天下”的記述,《周易》中也貫穿著“天下和平”的政治理念,反映著中國人對普天之下蕓蕓眾生“協和”、“和平”生活的美好憧憬。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它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方圓并濟的處世哲學,發展至今更是與時俱進,蘊含了嶄新的時代精神,例如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以及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紫砂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將中國“和文化”融于其中,體現著中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一種張力和互動,又提升了整壺的文化與精神內涵。
4? 結? 語
擁有一把紫砂壺,見其“泥、形、工、款、功”,用之泡茶,色香味皆蘊其中,沁人心脾,一把小壺常隨身,思其茶德,天地人合一,柔順通達,滋養心田,人生的滋味盡在其中,一把小小的紫砂壺,“涵光華于樸厚,寄風雅于平?!?,讓人在平淡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片刻的安靜和松弛,讓人放飛心靈和神思,產生“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然心境,詮釋著生命的安然與美好。
參 考 文 獻
[1]朱學宸.淺談紫砂“六合壺”的線條藝術[J].江蘇陶瓷,2018(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