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鳴躍
摘? 要? 筋紋器作為紫砂壺造型中的重要類別,獨具形式美和韻律美,體現了中國人的陰陽平衡美學。紫砂壺“梅花周盤”作為一款經典筋紋器,經久不衰,帶給人剛柔并濟的視覺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哲理。
關鍵詞? 筋紋器;梅花周盤;藝術境界
藝術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宜興紫砂壺作為實用觀賞價值兼備的藝術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輔相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造型精彩紛呈,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出現了無數構思奇巧、師法自然的經典作品,它從大自然中汲取創作元素,以獨特的造型和裝飾技法將仿生和抽象提煉相結合,創造出獨具自然氣息的作品,讓人從中感受到豐沛的生命力量和精神情感。
“梅花周盤壺”便是這樣一款師法自然的作品,反映出人們的意念與大自然美相結合的成就。紫砂壺“梅花周盤”是一款經典器型,經過歷代藝人的傳承創新,經久不衰,始終深受人們喜愛。“梅花周盤壺”是在傳統周盤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周盤壺”最早是由陳曼生和楊彭年共同創制,此壺曲中有直、方圓相濟,也是經典之作。而后,俞國良先生對其進行改動設計,將其發展為筋紋器,壺身六瓣梅花,鈕似花蕊,上下呼應和起伏跌宕自然,風韻秀美。將“梅花周盤”正式變為經典的是王寅春先生,其在俞國良版的“梅花周盤”上進行創作,使其剛柔并濟,開“梅花周盤”之新風。此壺正是仿王寅春款“梅花周盤壺”,縱觀整壺,壺身呈圓柱體,挺直而落,壺身以六條筋紋線劃分為均勻的六瓣,筋紋線以壺鈕為中心點向壺身延伸,線條流暢利落、上下貫通,使壺身顯得凹凸有致、剛柔并濟,既有韻律美,又凸顯出梅花的風姿峻峭;底部無足,穩定地立于平面,顯出端莊肅穆之感;肩部稍顯豐腴,過渡平緩而有力;短頸,轉折明確清晰;平蓋,簡明利落,邊緣留有花瓣形圈線,平添幾分剛正之氣,表現了梅花的冰肌鐵骨;蓋面作同心花瓣造型,壺鈕宛如花蕊,工藝精細、細節獨到,自上而下俯視表現出清晰的層次感和形式美,似梅花朵朵,花瓣次第綻放,清麗婉約。在流、把的設計上別出機杼,為了呼應身筒,使整壺元素更為協調統一,流、把皆飾以筋紋線,改成六瓣棱紋狀,平添幾分挺括剛勁,優雅挺拔的三彎流與方圓并濟的圈把前呼后應,讓人感覺到精到、精致、精美、精神,共同彰顯出梅花的風骨。此壺比例協調、結構穩定,各部位相互搭配,壺體的每一個細節都被雕琢得天衣無縫。整壺既有圓器“圓、穩、勻、正”的特點,又有筋紋器的形式美和韻律美,尤為卓絕。
自古以來,梅花一直是文人雅士歌詠的對象,以梅花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數不勝數。毛主席《詠梅》中如此形容梅花:“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盧梅坡《雪梅》中這樣寫道:“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陸游《詠梅》中如是說道:“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從中可見梅花在中國文人心中默默無聞、冰清玉潔、堅韌不拔的形象,梅花是美好人品的象征,與中國文人有著血脈相溶的聯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梅花的喜愛和追尋是一種借物言志,表達了淡泊名利、高潔傲岸的情懷和志向。而周盤來源于古代用于風水探測的羅盤,羅盤主要由位于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組成,在不同的環境下,無論勺柄如何旋轉,其最終都會指向一個方向。它表面圓通,但堅持己見、始終如一,正暗含了曲直合一之道。周盤暗蘊太極,道勁中出媚姿,縱橫中見遺韻,有形而無窮,或曰大視野、寬胸懷,任憑大風大浪,我自巍然不動,體現了至方至圓之道,這與中國人所崇尚的“方圓相濟”的哲理不相而合,寓意為人處事應外圓內方,方可活得豁達、圓滿。梅花與周盤相結合,將梅花堅貞不渝、傲霜斗雪的氣節融入周盤的剛柔并濟中,有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內涵,更有方圓并濟、沉穩從容的人生況味,既提升了作品的觀賞性,大氣而不乏秀美,又承載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哲理深厚、內蘊無窮。
紫砂壺“梅花周盤”構思巧妙、造型精美、工精藝謹,讓人賞心悅目,在品茗把玩的過程中領略到獨特的藝術魅力,感受到豐富的精神力量和人文情感。造型作為紫砂陶藝中十分重要的表現手法,給予紫砂壺生命的情感和無聲的語言,從而建立起壺與人的聯結,領會感思、獲得共鳴。因此,紫砂藝人應重視造型創作,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使作品更具藝術感染力,弘揚紫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