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
摘? 要?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品,從北宋發展至今,在一路探索中逐漸走向成熟,融合傳統藝術和現代審美于一體,形有盡而意無窮,給人以極大的審美價值。本文以紫砂壺“四方漢寶”為例,淺談其陶刻藝術和文化意境。
關鍵詞? 紫砂壺;漢方四寶;陶刻
宜興紫砂壺被譽為“世界茶具之首”,其造型多變、泥色古雅,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紫砂壺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造型裝飾藝術體系,2008年,紫砂壺制作技藝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肯定了紫砂壺藝的重要性和傳承性。其中,陶刻是紫砂壺藝的重要裝飾技法,集金、石、書、畫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與紫砂作品的藝術價值相互輝映,豐富了作品的藝術效果,提升了作品的人文意境。
1? “漢方四寶壺”的陶刻特點
最早有文字記載的陶刻作品,是元明之際的隱士孫道明在紫砂罐上刻下的五字草書:“且吃茶,清隱”,可以說,這五字草書開創了紫砂陶刻裝飾的先河,使紫砂壺成為具有文人氣韻的手工藝品。而后,清代陳曼生以篆刻家、書畫家的身份開始參與紫砂壺的設計制作,在紫砂壺上篆刻文字,使造型與銘文相呼應,開創了文人紫砂的一代先風。紫砂陶刻作為裝飾,注重與造型的相互融合,講究切題、切景、切意,陶刻以壺為載體,不能喧賓奪主,應圍繞紫砂作品設計,如此才能錦上添花,給人以美好的享受。
紫砂壺“漢方四寶”以方器為基本形制,造型簡潔、塊面挺括、剛柔并濟,呈現出剛勁挺拔之感,具有濃厚的歷史韻味,大氣磅礴,整壺于含蓄古拙間表現出高遠的韻味和格局。此壺以四方身筒為基本形制,塊面平整、空間大,為裝飾留下了很大的發揮空間,十分適宜在其上加以陶刻技法的點綴。此壺陶刻呈現出這樣一幅畫面:一位儒雅的文人頭戴高高的冠帽,隨意地坐在一塊石凳上,他穿著長衫、腰間束帶,坐姿舒適自然,身前有一本書攤開著,石凳旁是一把東坡提梁壺,他邊翻幾頁書,邊輕啜一口茶,好不愜意。身后似有客人到來,他回頭欣喜地張望,期待著一番喝茶論道、相互切磋。整幅畫面流露出自在悠然的意境,折射出淡泊自在、高雅閑適的追求,讓人橫生向往之情。仔細欣賞,可見此幅陶刻刀法簡練,縱橫之間既有力度又一氣呵成,刻味十足,其刀法婉轉有致、抑揚頓挫、疏密跌宕,包含著氣韻的連綿和貫通。此外,從中國書畫的角度來欣賞,整幅畫面主次分明、重點突出,雖是寥寥幾筆卻呈現出無限的意境,真正展現了形有窮而意無窮的藝術特征,將環境的清幽和人物從容自在的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與作品相輔相成,頗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大雅之境。
2? “漢方四寶壺”的文化意境
“學而優則仕”,被中國傳統文人視為人生的圭臬。古人讀書大多是為了做官,為了報效國家,正如范仲淹在詩中所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可是,中國文人都有共同點,他們大都剛正不阿、兩袖清風、不畏權勢,有自己理想的人格和理想的政治生涯,可真正的政治并非如此簡單,而是夾雜著爾虞我詐、阿諛奉承,很多文人雅士在從政的路上遇到了困難。例如李白,其性格高傲、滿腹才華,其政治生涯卻屢屢受挫,只能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哀嘆;例如蘇軾,疏浚西湖,建設蘇堤,置飯舍以待饑者,設藥鋪以待病者,造福杭州,晚年還是遭遇貶謫,寫下“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寄蜉蝣于天地”的千古名句。這些文人的字里行間,除了流露出政治不順的失意,更多的是一種豁達淡然。可以說,仕途是他們入世的理想,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歸隱是他們出世的夢想。“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雖身居廟堂,但他們心中都留有這樣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國文人是詩意的,每個文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返璞歸真、歸隱田園、暢游山水的夢想。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詩意生活的棲居潛藏于每個中國人的骨子里,深深浸染在中國人的血脈中。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很多人執迷于追求物質生活,卻忽略了聽聽自己的心聲,忽略了偶爾也需享受一下“慢”的意境。此壺陶刻呈現出自在悠然的意境,流露出高雅的生活情趣,讓人欣賞、把玩,從中感受到豐富的文化意趣,領略到深刻的人生況味,抵達自由自在的妙境。
3? 結? 語
文化是博大而無形的,紫砂陶刻將中國傳統書畫藝術與壺藝相結合,以書畫的意境之美烘托紫砂壺,給人以高雅的藝術感受。執紫砂壺“漢方四寶”品茗,讓人沉浸在安靜空靈的意境中,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實在是人生一大樂事。
參 考 文 獻
[1]譚華斌.紫砂“花鳥六方壺”的寫意風格管窺[J].江蘇陶瓷,2013(5):55-56.
[2]黃衛民.論陶刻藝術的刀外功夫[J].江蘇陶瓷,2013(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