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發‘扶貧豬’,還要我們自己出200 元的運費……”日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中山鄉群眾向市脫貧攻堅專項巡察組反映問題線索。依據巡察組移交的問題線索,芒市紀委監委迅速成立核查組,查清了事實,揪出了一名“揩油”的村防疫員,一名當“甩手掌柜”的鄉主任科員,一名當“差不多先生”的副鄉長。(據新華網6月2日報道)
給村民發“扶貧豬”,竟然藏著不少貓膩——不僅每頭豬要“吃”200 元的差價,還向群眾多收取每頭豬200 元的運費。難怪有網友感嘆,這種“豬”過拔“毛”的做法,不是扶貧,而是“劫”貧。相關人員受到黨紀政紀處分,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
脫貧攻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生豬養殖聽上去不怎么“高大上”,但只要因地制宜、引導得當,就不失為一個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手段。由此而言,芒市有關部門給農民發“扶貧豬”,幫助他們發展養殖業,是一個符合實際的扶貧好點子。但可惜的是,好好的一部扶貧“經”,卻被一名村防疫員給念歪了。200元“莫須有”的運費,數目看似不算大,但如果放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環境下看一看,則無疑很大。因為,群眾利益無小事,政府公信不尋常。
現在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一年多時間,正是最吃勁的時候。響鼓重錘的最后時刻,大量的資金、項目投入到了精準扶貧領域。不可否認,盡管監管、問責越來越嚴,但仍有個別人膽大妄為,在利益驅使之下把黑手伸向扶貧資金和項目,侵害貧困群眾利益,干擾脫貧攻堅進程。“豬”過拔“毛”的案例再一次提醒我們,扶貧“最后一公里”中出現的貪腐問題不容小覷。不嚴懲“豬”過拔“毛”之類的“揩油”,不堵住扶貧資金、扶貧項目使用監管上存在的漏洞,就可能還會出現“牛”過拔“毛”、“羊”過拔“毛”。

陽光是最有效的防腐劑,監督是最牢固的防腐屏障。杜絕扶貧“最后一公里”中的貪腐,“公開”不能缺位。扶貧項目的落地、扶貧資金的流向,必須及時、準確地向貧困群眾公布。不能相關情況只有個別干部了如指掌,而扶貧對象卻一頭霧水,只能“給啥要啥”“給多少是多少”。同時,還應當不斷嚴格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強化監督管理,進一步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以“豬”過拔“毛”為例,假如在“扶貧豬”的審批、采購、發放等環節都能及時公開信息,都能嚴格執行工作規范及流程,相關人員又怎么會有“揩油”的機會?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是一項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切實加強對相關工作和人員的監督管理,才能避免“豬”過拔“毛”之類行為和現象的再次出現,保證扶貧政策、扶貧項目、扶貧資金真正最大限度發揮應有作用、惠及貧困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