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

近日,四川師范大學附屬圣菲小學一則“新生交流活動”的通知引發熱議。該通知除了請父母在參加活動時帶上學生戶口本原件及復印件,還請父母帶上學歷證書原件及復印件。有網友擔憂,學校是否會篩選家長學歷,擇優錄取。據悉,圣菲小學系民辦小學,幼小班計劃招生200 人左右,往年報名人數達千人,學費30000 元,加上生活費等一年需36000 元左右。(中國新聞網2019年5月29日)
中國教育傳統一直奉行一種重要理念,亦或是一條原則和底線,那就是有教無類,即每個人不管出身貧富、貴賤,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既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更是蘊含于“義務教育”法規中的立法真諦。然而,近年來,相對獨立與靈活的辦學機制讓民辦義務教育很快成為“一位難求”的“賣方”市場。民辦義務教育除高消費之外,各種“搶跑”與“掐尖”現象層出不窮。尤其是一些民辦學校考過學生又考家長,既考學識又查學歷,甚至有的還既驗家產又查職業,讓教育公平備受羞辱。
民辦義務教育作為社會需求,也是一種重要的辦學方式。然而,無論辦學機制有多少自主權和靈活性,高速發展的民辦義務教育不能以傷害教育公平為代價。民辦學校占盡政策給予的激勵優勢,在時間差上享盡了“搶跑”的益處,在招生優勢方面窮盡“掐尖”手法,對學生與家長的要求越加苛刻,考過孩子又考家長,名為了解家長的教育理念和對孩子的培養方式,實則就是要探明家長的經濟狀況、學歷素質和基因傳承,有的甚至不惜為此“查三代”。如果任憑此類“掐”過孩子又“掐”家長的做派發展下去,顯然有悖于教育公平。
我國義務教育法明文規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不得歧視學生。眼下,一些義務教育民辦學校把“考家長”設為招生門檻,無不是對“拼爹”“拼家庭”的隱性考量,顯然是與法律規定相悖。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理應遵守國家教育法令和地方教育法規,并將其落到實處。此前,浙江省教育廳明令民校招生不得查家長學歷,嚴禁“考家長”,要求全省“積極推行”同步招生、同步錄取。這可視作維護教育公平邁出的堅實一步,也是對優質教育資源“單向流動”現象的有效阻止。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健全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堅決遏制損害教育公平的不正之風是當務之急。此前,浙江、江蘇等省明確要求禁止“考家長”,是嚴格落實教育法規之舉,是依據教育法律法規進行的必要糾偏。明確禁止借招生之機查家長學歷,以問卷等名目“考家長”的具體要求,這不是憑空多加了一道“緊箍咒”,而是對教育法的嚴格落實與依法執行。不讓“查學歷”“考家長”的不正之風蔓延,讓公民辦學校“同招同錄”,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已勢在必行。只有制止了網開一面的“搶跑”機會,讓公民辦學校在生源面前一律平等,才能契合教育管理,呵護公平正義,順應百姓訴求,助推有序競爭,這對于擴大公辦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無疑有著積極作用,也能彰顯出全社會守住教育公平底線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