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從字、詞、句的角度分析,遵循“講、記、背、默、譯”的教學順序,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和內涵,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內容,但并不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微信、微博等平臺的盛行,結合網絡的學習模式必然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教師應基于師生角色互換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以及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探索文言文教學未來的發展趨勢,為中學語文教學奠定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 角色互換;文言文;中學語文
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簡稱,所謂“語者,說也;文者,章也;脫口成章,隨手成文,為語文之精妙也”。自古以來,語文教學不僅是承載著無限的責任,還擔負著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傳承使命。有人說,中國的文字是美的,而最美的在于文言。文言文是古代先人留下的為最精華、最為寶貴的文化,也是歷史的沉淀,更是文學的經典。
文言文的教學就像是一罐普洱茶,小火慢煮,細細品味,方能養心。隨著中學語文課改的深入,部編本教材的推進,文言文等傳統文化的教學早已受到了高度的重視。而文言文的學習更是我們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加強文言文的教學,讓學生通過文言知識的學習,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并掌握學習基本能力,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因文解言、言文共生。
一、“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模式的意義
所謂“角色互換”,是指人暫時性地置身于他人的角色,并按照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行使社會職能,從而重新定義和審視自身角色,增進對他人的社會角色的了解,從某種角度來說,角色互換就是一種心理技術。而師生角色互換,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走上講臺,從“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知識的傳授者”,變學為教,從“教”中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串講式教學方法是通過對字、詞、句的翻譯和解讀,從而落實學習知識的目的,這樣傳統的教學方式,違背了教學大綱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也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相比較而言,文言文的教學更重視理解思想內容、探索語言藝術,而非解詞、譯句。因此,從以人為本的教育核心出發,文言文的教學模式必須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目的,緊緊圍繞讀、譯、品、理、背、拓六個環節實現課堂上師生角色轉換的教學轉變,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邏輯整理能力、責任感和自信心。
二、基于角色互換的文言文教學模式解讀
文言文是古人用他們獨特的語言藝術和表達方式展現了他們的生命體驗,是古典文化的鮮活體現。我們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去真正地面對文言文,落實文言文的學習,而不是畏懼,更不是厭煩。我們可以借助于“角色互換”這樣的新型模式,讓學生體驗授課與聽課的不同,從而感知學習的樂趣。一直以來,被動的知識輸入會大大消退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而轉變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其角色互換的教學模式如圖。
(一)教師布置教學任務,分組合作
文言文教學任務是指教師在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掌握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所提出的不同層次要求,而最基本的任務是教會學生讀懂文言文。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熟知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并傳播理論,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布置教學任務,告訴學生學習的方向、方法和目標;也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例如文章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的主旨和重點對應文段中哪些語句?如何描述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提問的方式可以讓學生自主去探索文章中的內容,從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6—8組,每組分配不同的課文,根據自身的能力布置適當的教學任務。而這個任務是在課后時間完成的,學會通過逛書城、問家長、上網等方式獲得了相關資料,對作者、文章背景等進行分析,以便對文章整體的了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也可以通過早讀的時間朗讀和背誦課文,當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領悟”“感受”時,會迫切地想與他人交流分享,這也是給每位學生發言和當老師的機會。
(二)教師輔導學生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上課之前根據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組織和加工,并針對學生的能力適當地調整教學方法,從而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這個過程也稱為備課。然而,當角色互換之后,對于第一次當教師的學生而言進行深入的教學設計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教學設計的輔導。
對一篇課文進行教學設計需要對文章作者的生平、寫作背景、作者寫作習慣等做出相關性的了解,這就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讓學生“動”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在分組的基礎上,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特長,自讀自悟,散點感知課文,這種學習方式與現代教育注重人的個性培養比較吻合,可以培養學生探究、發現式的自學能力,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并能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
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個性發展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共同參與、相互合作、相互啟發、相互競爭的精神。同時,每個組員在各自了解的文章背景資料之后,再進行小組之間對課文的釋義、意譯,并討論如何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便更好地展現教學成果,既達到了局部感知課文的目的,又培養了在自學中的合作、競爭的意識;既看到了自己在某一學習環節中的位置和學習所達到的程度,又在比較中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三)學生實踐教學過程
1.三分文章七分讀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的教學是需要在反復的誦讀中走進文本,理解內涵,而文言文的教學更是要將朗讀進行到底的。而文言文的朗讀不僅僅是讀得熟,還要讀的準。正如清代大學問家朱熹所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文言文有破音異讀的字,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說”通“悅”讀(yuè)等;也有古音異讀的字,如“可以解燕國之患”(《荊軻刺秦王》)“燕”就讀(yān)等。所以學生可以提前查找資料或者在網上先聽錄音,明確字音句讀、抑揚頓挫,熟悉文章之后可以在早讀時間以及上課開始之際給其他學生示范。
2.信達雅的三者統一
準確的翻譯文言文是理解文言文含義的基本,而“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是為翻譯三難也。所謂“信”,是指忠實原文的思想內容和主旨含義,換言之就是譯文的科學性;原課文的風格以及語言修辭特色,則屬于“雅”的范疇,它涵蓋了語言生動,文筆流暢和音樂節奏感。而“達”是指譯文的語言規范,以及是否通順易懂也就是譯文的可讀性。
因此,在學生自主翻譯文言文的時候,可分試譯、小組討論、集體討論三步。學生翻譯可以進行口譯,也可以進行書面翻譯,相比之下,書面翻譯更能訓練學生翻譯的準確性。與此同時,也要求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如:“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核舟記》)這句話可結合注釋翻譯為: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和八扇窗戶,著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書畫橫幅,念珠各一件。”翻譯是理解文章的基礎,而這些都是可以利用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能力解決能夠解決的問題。
3.品味詞、句、段
文言文的品味是在掃除字詞理解的障礙之后深入語言內部,感受語言神韻,探索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寫作技巧等的語感分析能力。品味“詞”是指從學習文言文知識的角度,重點分析詞義,在《小石潭記》中的“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其中“清”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柳宗元一再遭貶,些許難受,些許凄涼,心情抑郁,“清”字奠定了他凄苦對的感情基調。品味字詞可以入情入理,深入到語言的內部,學生的所得也才是深層次的。
另外,古人更重視文章的章法和行文結構,講究文章的結構之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春冬“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秋時“林寒澗肅,屬引凄異”,每個時節不同的特色,行文肆意縱橫,大氣磅礴。遠而觀之,《小石潭記》中的第二段,“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往來翕忽”等,這段文字表面上描述的是魚,但細細品味,可以感悟到處處體現了水的清澈,環境的優美。
4.詩經吟誦,感悟古文律動之美
“感悟”是個體憑借語言及其語境直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文字的理解,對語言的感悟都是不一樣的,得到的啟示也是千變萬化的。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中開頭四句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讀起來朗朗上口,從修辭手法上,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龍引出德馨,言名、靈暗喻陋室不陋,言簡意賅,意蘊深刻,這就是文言文教學最精致的展現。
5.學則須疑,學貴知疑
古有“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和“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說法。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要在不斷的鉆研中成長,不能盲目地遵從文本上的教學。有時候學生會有很多的問題或者奇思妙想是老師難以預想和企及的,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用思辨的目光,獨立思考并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繼承文化。
學習是要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也要打開思路,學會質疑,同樣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提出的很有個性的意見,可以從多角度探討問題的本身,并從精神上予以學習態度方面的肯定。質疑不是迷信權威,是因為時間和事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過去進步的理論和事物都在不斷地變化。如《愚公移山》,一方面,一些學生會對愚公的做法提出質疑,愚公確實是“愚”;另一方面,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們學習愚公不怕困難的精神。
6.拓展學習的寬度和廣度
魯迅先生關于讀書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語文的教學不僅僅只是知識文化的傳授,更是閱讀能力的拓展,而文言文的學習是不可能越俎代庖,教師應該為學生們搭建一個更好、更高、更廣的學習舞臺,搭建一把能“突破理解障礙”的梯子,只有抓住有形和無形的,有限和無限的,外在和內在的資源,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學習。
朗讀、背誦、拓展閱讀、遷移運用,是教學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當然,拓展閱讀需要豐富的文學底蘊和經驗,這一流程就可以由教師總結并掌控角色互換后學生教學的課堂,引導學生整體性理解,也可以適當地拓展相關的文言成語故事和詩句。比如《陋室銘》中“可以調素琴”是怎么體現作者“德馨”?《桃花源記》中“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的詩句,對比“得意忘言”和“道境”的再發現,拓展學生的思維,探析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和內涵。學生的整體概括能力有限,教師可以在學生學完全文的時候,適當地畫龍點睛,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寫作背景,以及政治理想。
與此同時,將文言文的學習結合生活實際,舉辦古文讀書會,開展整本書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積淀;在日常的教學中,例如成語、古詩詞等,通過對關鍵字的理解,把對“言”的正確理解拓展深度,更深層次地把握文章的意義和內涵。在未來文言文的教學中,還是需要不斷地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使文言文的教學更加靈活、靈性,從而提升中學語文的課堂效率和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丁秀娟. 高中文言文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 新課程(中學) ,2018,(10).
[2]楊雅婷,徐梅.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12).
[3]張倩.談語感教學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和方法[J]. 河南省財經學校,2018,(11).
[4]劉興武.運用知識分類理論,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J]. 學周刊,2018,(02).
[5]王同慧,郗紅娟,袁清強. 多元化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課堂效率實現最大化[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8,(10).
[6]張倩.師生角色互換與微信教學法在臨床藥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10).
[7]王增民.?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的培養探討[J]. 學周刊,2017,(14).
[8]殷建美. 對教材編寫意圖的思考——只有入乎其內,方能出乎其外[J]. 新課程(小學),2017,(04).
[9]孫琪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師生互換角色,學生自主學習[J]. 小學教學研究,2018,(05).
[10]尤松英.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 新課程學習(小學),2009,(02).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