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錦玲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也在不斷創新。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應當掌握一定的技巧,學會利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應當轉變自己的教學策略,使自己的教學方法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策略
在小學階段,數學知識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對學生的后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小學生大多剛剛接觸系統的數學教學,因此這對他們來說更為重要。學生對于數學這門課程的印象大都在這個時期形成,為了學生的綜合發展,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有效發現這門課程的趣味性,并帶著熱情主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除此之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這也應當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趣味的前提下進行,教師同樣應對此進行相關教學方法的探究。
一、培養質疑精神
在以往教學中,教師一般會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尤其如此。一些教師認為,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由于知識儲備不足,讓他們自己思考問題可能還有一定難度,因此為了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就形成了“代替”學生思考的習慣,甚至在課堂中出現教師“自問自答”的現象。教師在教學時也會發現,學生如果長時間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同時不能對一些問題進行自主思考,甚至學生無法學會提出像樣的數學問題,這不是數學教學的目的,而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吸收數學知識的機器。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教師應當學會逐步培養學生站在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質疑。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免會遇到許多不懂的問題,雖然一些低年級的學生還沒有能力進行解決,但是提出問題同樣也是重要和必要的。
例如,學生在學習關于“時間”的內容時,不同于學生以前學習的數的加減乘除運算,時間都是以“60”為一個進制的,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時就會對此產生疑問,并且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容易出現錯誤。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針對自己不明白的點進行提問,從而讓教師明白學生不理解的地方在哪里,進而才可以讓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
二、改變教學策略
在學生印象中,數學就是一門與數字打交道、不停進行計算的學科,這種固化思維也使得一些學生對數學從一開始就產生抵觸情緒,這種情緒對數學學習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利用多樣性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固化思維,并且在一種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實踐中,讓學生不自覺地對這種教學方式感興趣。隨著教學和科技的發展,教師以往的教學思路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此,教師也應當實行新穎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有一個更好的學習體驗。例如,現在教學中更加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的同時也應當考慮自己所使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學生學習需求,是否能夠達到讓學生提高實踐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學生在學習“角”的有關知識時,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角的特征,可以讓學生以實踐的方式探究角的大小與邊長之間的關系。在以往教學中,教師可能會將相關結論直接告訴學生,或者讓學生通過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教具進行總結,但是這些教學方式都給予了學生十分明確的思考方向,讓學生自由發揮的地方很少。為此,教師不妨讓學生對這些內容從頭進行思考,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對此問題進行探究,從中就增加了一步尋找方法的過程,而這也同樣可以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數學教學也不只有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樣一種教學方式,適當的教學內容同樣可以作為學生實踐內容進行設計和操作。
三、培養合作精神
在小學教學中,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樣重要。在以往,一提到合作精神,學生不免要想到體育等課程,而數學在學生印象中都是一門相對獨立的課程,最多的講授方式就是“教師講,學生聽”,或者學生個人解決某些題目,但是對于合作,學生可能并沒有過多的接觸。為了培養學生養成這種學習習慣,讓他們在合作過程中有效交流與分享,教師不妨讓他們以小組形式對一些特殊的問題進行探究。這種小組合作方式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由于教師精力有限,因此對于一些問題也不能一對一指導,而小組合作則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例如,學生在學習關于“圓”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教學開始階段針對“圓”的具體特征進行探究。由于學生的學習背景、生活背景不同,決定了他們思考問題的過程和角度也各有差異,因此,一些學生就從圓與其他圖形的不同點入手進行描述,還有一些學生則從圓表面上所展現出來的特點進行描述。針對這一問題,學生意見各不相同,教師讓他們在小組內部進行探究時學生之間會形成激烈的思想碰撞,而最終相對完備的結論也往往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不僅是對于這一內容,其他許多教學知識都可以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探究,并且學生在交流過程中也會逐漸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這也是在單純的教學中很難學到的內容。
四、通過創設情境增強教學實踐性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在思考問題時,往往會不自覺地聯想自己熟悉的相關事物對題目內容進行理解和解決,這是他們在這個年齡階段特有的一種思考方式,因此教師不妨利用這一特點,將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使其更適應學生的思考習慣。創設情境的方式也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摒棄套用公式的做法,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思考習慣,并且這也可以對學生所學內容進行有效分類,利用不同情境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學到具體知識,還熟練掌握了這種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具體方式,也是對他們學習能力的一種提升。
例如,仍然是學習“圓的特征”的相關知識,除了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針對個人意見進行分享,教師還可以以情境導入的方式引導學生具體思考。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多數車輪的形狀都是圓形的?針對這一問題,學生聯想自己的生活實踐得出結論,只有圓形的邊長到圓心的距離相等,為此學生也就得出了圓形的一條重要特征。除此之外,學生在學習其他內容時也可以有效地聯系現實生活,并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學生在相應情境下也會對相關問題理解起來更簡單,并有效得出最終結論。
五、進行評價和反思
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最先想到的是找出一種方法解決它,而很少想到“有多少種方法解決它”,這二者的差距也決定了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要讓學生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相對更簡便的辦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應當以適當的方法引導他們,讓他們在做題以及做完之后的評價與反思階段進行深入思考。
例如,學生在做應用類題時,針對同一問題可能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在最開始,學生拿到題目時,往往不會考慮很多,而是將最先想到的方法寫出來,但是這種方法未必是最簡單、最具技巧性的,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做完全部題目之后進行回顧,針對原來做過的題目進行反思和評價。學生再看自己當時做過的內容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和思路,這種發散型思維和一題多解的教學方式也為學生提出了一種新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日后遇到相似問題時,能夠在短時間內以一種更簡便的方式解答。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在興趣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練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有效創新,讓學生都能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下提升數學水平和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歡歡. 小學數學解題錯誤歸因及對策研究[J]. 新課程(上), 2017(2):16-17.
[2]佘旭正. 淺談小學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J]. 考試周刊, 2018(2):87-87.
[3]楊永芳. 小學數學數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J]. 學周刊, 2017(22):106-107.
[4]張寶俠.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培養探討[J]. 才智, 2017(19):105.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