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壯
摘 要:合理的呼吸對于西洋管樂的演奏至關重要,恰到好處地控制呼吸節奏,科學合理地運用呼吸等呼吸運用技巧將決定音色的完美程度。而呼吸也是西洋管樂器教學中的重、難點。在進行西洋管樂器的呼吸訓練時,有必要對生理呼吸和管樂器演奏呼吸進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分析呼吸對西洋管樂器演奏的影響和意義,最后再進行針對性的西洋管樂器呼吸訓練,這將促進西洋管樂器呼吸訓練的有效進行和科學實施。
關鍵詞:西洋管樂器 管樂演奏 管樂器呼吸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和對藝術接納性的提高,西洋管樂器的重視得到加強。在當今教育的背景下,西洋管樂器的演奏和教學早已十分完備,其中,對于西洋管樂器的呼吸訓練也總結出了一些科學嚴格的規定。然而部分教師做不到科學實施,盲目根據要求生硬實施,對其中的原理不甚了解,學生無法掌握合理調節呼吸的方法,使得教學效果得不到有效提高。筆者針對西洋管樂器的呼吸方式進行了研究,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呼吸訓練方法,以幫助演奏者在演奏時合理地控制呼吸,強化管樂演奏的效果。
一、生理呼吸與管樂器演奏時的呼吸存在較大區別
生理呼吸是人類新陳代謝中的一種,目的是維持人體的正常運轉,對呼吸速率和力度等方面沒有指定要求,是人體無意識的生理行為。而管樂演奏時的呼吸是有意識的控制行為,對呼吸方式、力度,速率、吞吐量以及呼吸的部位都有嚴苛的要求。同時,演奏時呼吸的控制又和管樂器的音色呈現有直接關系,因此,演奏者務必要掌握演奏時的合理呼吸方法,以獲取良好的演奏效果。
二、管樂器演奏時的呼吸方式
(一)胸式呼吸法
胸式呼吸法也叫肋式呼吸法、肩式呼吸法,這種呼吸方法指通過胸腔的肋骨擴張過程來完成呼吸。此呼吸法使演奏者形成胸部的節奏式擴張。優勢是呼吸量更多,氣息存儲量可以達到2800~3400ml。缺點是大量使用此方法會使演奏者產生呼吸不暢的感覺,所以使用此方法時要合理地控制呼吸頻率。
(二)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也叫橫膈膜呼吸法。此方法主要是指橫膈膜的縱向運動,人體股部受到擠壓產生壓力,當腹部反彈后,隔膜也會產生一定壓力。優勢是吸氣自由、舒展、迅速,缺點是呼吸量相對較小,氣息存儲量在1600~3000ml之間。
(三)胸腹式呼吸法
此呼吸法結合了以上兩種呼吸法,兼具以上兩種呼吸法的優勢。確保演奏者將胸廓完全打開,提升呼吸量,也可以通過橫膈膜的縱向運動實現對氣息的科學調節,一般成年演奏者的氣息存儲量在4000~6000ml之間。此呼吸法可以使呼吸肌肉組織聯合協調工作,這樣呼吸肌肉所承擔的負荷就分布得較為均勻,不易產生呼吸肌肉的疲乏。
三、演奏時的呼吸訓練方法
(一)不持樂器的練習
1.喘氣練習
放松站立,打開口腔和喉嚨,進行深而慢的呼吸,并逐漸加快喘氣。注意呼氣時腰部不適突然收縮,是自然過程。此訓練目的是放松身體擴大吸入的氣息。
2.坐姿深呼吸練習
坐下,雙肘置于膝上,手握成杯型托住下巴支撐頭部,放松進行深而慢的呼吸。此時氣息集中在腰部,腰部四周出現膨脹,這就證明呼吸是深的,這個練習有助于找到正確呼吸的位置。
3.憋氣練習
手掌放置離胃部一寸處,用約4秒時間緩慢吸一口氣,使胃部膨脹至觸及手掌并保持4秒鐘,然后約用4秒慢慢呼氣,直到下一次吸氣。下一步將大拇指和食指插在側胸,肋骨稍下,然后重復呼吸。這種練習可以加強肺容量和胃部肌肉力量。
(二)持樂器訓練
1.長音的反復練習
放松站立,拿好樂器并吸氣,采用自然或較弱的音量,盡量吹長中音區的某一個音。氣息用完之后,坐下放松休息,之后再多次重復練習。記錄下每一次練習的時長,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記錄,可以直觀地發現自己的進步,再根據個人進步狀況制定相應的練習計劃,也可以和同學結伴訓練,共同交流進步,提高學習興趣。
2.連音的協調練習
通過一些音階或練習曲的練習,在手指運動和口型肌肉有變化時練習呼吸。此練習的目的是完善口型、手指,和呼吸的協調進行。同時也可以發現正確運用呼吸時自身的身體狀況有無不適感。
3.音色加強練習
選取連音練習曲要以慢速為主,還應該帶有一定的旋律性,可以選用完整的練習曲,也可以是一個樂段或樂句,協奏曲、奏鳴曲等都可以,但都要以慢板樂章為前提。在吹奏時要注意手指、口型和呼吸的協調進行,可以用耳朵檢查自己演奏的音色,就會很直觀地得到結果,因為呼吸方法正確才能保證好的音色。
四、結語
西洋管樂演奏者的首要目標就是優美動聽的音色,而呼吸方法決定著音色是否優美。學生的身體條件存在著個體差異,但是掌握了科學的呼吸方法,每個人的音色方面都會有明顯的進步,與此同時還會帶動其他演奏技術的提高。因此,管樂器演奏的科學呼吸是每個管樂器學習、演奏者們所追求的,并且貫穿了整個管樂器學習、演奏生涯。
參考文獻
[1]秋山紀夫.管樂器的演奏與訓練[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2]高松.西洋管樂器的呼吸訓練方法分析[J].大眾文藝,2018,38(18):63.
[3]張建等.管樂器演奏系列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