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華 顧仁正
(上海城建職業學院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上海 201999)
新型城鎮化是“新四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將帶來道路、橋梁、水電氣的官網、城市污水處理、城市公共交通、城鎮間的交通、城市綠化等建設需求,上海的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產業也發生了變化。《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提出,2020年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2050年則全面建成。
高等職業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任,而高職院校的市政工程類人才服務于城市建設管理的多個領域。上海高職市政類人才培養要考慮上海的中長期發展趨勢,以前瞻性的思維面向未來。針對上海城市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堅持需求導向,努力滿足上海城市發展對市政行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日益增長的需要,提升高職市政人才培養質量,對上海市政工程人才需求趨勢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市政行業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從調研的25家市政類單位統計的資料表明,從業人員的學歷分布情況如下:本科以上的比例占到46%,高職、大專比例占為25%,高中、中專的比例占為18%,初中及以下的比例占到11%。統計數據表明,2016年本市從事樹林、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從業人員為20.82萬人、從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也為4.83萬人,與2015年相比,從業人員增加了2%。領域分布方面,從業人員以市政設施領域居多,其次是自來水、燃氣公用事業領域、再次是園林綠化領域。
人才資源逐漸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上海本地高校培養市政類專業的畢業生每年均在150人左右,上海本地中職培養市政類專業畢業生每年平均在300人左右。以市政行業2015年—2016年度的生產總值和人均生產總值估算,市政類行業每年人才缺口在4 000人左右。這說明市政類專業畢業生無法滿足上海市政類行業發展的需要。2016年,本市各行業從業人員離休、退休、退職平均率為31%,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457.79萬人,占總人口的31.6%,這說明上海目前已經進入嚴重老齡化社會;同時,隨著居住、生活成本的上升,出現部分非本市戶籍中低收入技術型人才向外地流出的現象。
為全面客觀的了解上海市政行業、企業對高職市政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采用了發放書面調查問卷和座談會調查的兩種形式,分別到本市27家市政企業進行調研。向調研企業的人事部門和業務部門發放了6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調查問卷60份,回收率為100%。
針對剛從事市政工程技術的職工薪酬標準進行調研,學歷、工作年限、職位、企業性質和業務領域是決定薪酬水平的主要因素。55%的受訪市政企業針對高職畢業生的薪酬標準為3 000元~4 000元,41%的受訪企業的薪酬標準為4 000以上,4%的受訪企業的薪酬標準為2 000元~3 000元,2 000元以下薪酬的企業沒有。可以看出對于剛畢業的高職學生來說,市政工程技術專業的入職初期的薪酬水平與其他專業相比算較高的。
針對市政企業的緊缺崗位進行調研,緊缺程度排名第一的是施工管理崗位,排名第二的是工程造價崗位,排名第三的是安全管理崗位,排名第四的是檢測崗位和養護管理崗位,排名第五的是資料管理崗位和工程監理崗位,排名第六的是測量崗位。可以看出市政企業的工作特點,決定了高職的緊缺崗位主要集中在項目現場一線。
對市政企業的人才需求類型進行調研,21家被調研企業需要技術型人才,20家被調研企業需要管理型人才,6家需要生產操作型人才。這說明,市政企業對于高職人才在企業的要求,并不是一線的生產操作,更主要的是一線的技術管理。
對市政企業在選擇市政工程專業應聘者的考量要素進行調研,排名第一的是專業技能,排名第二的是工作經驗,排名第三的是職業資格證書,排名第四的是職業素養,排名第五的是個人修養,排名最后的是學歷。這說明,對于市政行業企業,尤其是一線企業來說,學歷并非是一個重要的考量,重要的是專業技能、職業素養。
對市政企業對高職生的職業素養進行調研,排名第一的是工作責任心、排名第二的是吃苦耐勞,排名第三的是溝通能力。
針對市政企業對于資格證書的需求進行分析,排名第一的是施工員證,排名第二的是安全員證書,排名第三的是造價員證書,排名第四的是測量員證書。在調研座談中,不少企業也表示希望高職學生畢業時能擁有一張施工員、安全員證書。在當前的職業資格制度下,在校生幾乎很難獲得一張“八大員”的崗位證書。
本次研究提煉了15條專業能力進行企業需求調研。企業根據需求,對專業能力的重要性進行評分,最后算得每個專業能力的平均分進行排序,排序情況見表1。

表1 企業需求的市政類專業能力重要性排序
可以看出,市政企業對于識圖的能力是最為看重的,施工技術管理能力排名第二,這說明識圖能力和施工技術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能力。養護技術管理能力排名第三,這說明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政設施的養護運營會在未來的人才需求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新型城鎮化建設對市政行業、企業來講,既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市政行業、企業向科技創新戰略轉型,不斷提升施工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市政設施運營管理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保護生態環境。隨著市政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對于市政專業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管理更加突出城市空間要素的管理,既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公共空間、城市建設等方面的硬件管理,也包括與空間要素相關的城市營運管理、制度文化創新、公共服務提供、公共政策創新、信息技術應用等軟件管理,使得城市管理工作更具綜合性、復雜性。單一的技能已不在適應未來城市發展需求,要注重知識的更新、遷移能力的培養,要注重人才的系統思維能力培養。
21世紀全球已經逐漸邁向知識經濟時代,掌握知識就代表著掌握財富。企業人才的引進,代表著知識的引進。企業想要持續發展下去,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要進行不斷的創新。企業知識的創新離不開創新型人才。因此,企業要求市政專業人才要具備過硬專業技能外,還要能夠及時掌握,了解行業信息和需求,具備較強創新意識,能夠迅速開展業務、適應市場、開拓市場。另外,由于目前外國企業多是技術外溢,而國內企業則技術水平不足,國內企業多靠購買外國技術,所以持續競爭力較差,這使得很多企業渴望進行知識、技術創新。
未來上海城市管理更加注重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技術、新工藝、新能源、新設備、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融合與應用,更加依賴通過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智能化技術、大數據、互聯網等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
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就必須需要具備有國際化視野的市政人才。解決城市管理必然需要大量既有專業素質又具有國際合作交流能力的人才,能具有全球觀念,具備國際交往能力,能了解國際規則,能具有國家競爭能力。
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上海的城市空間布局,市政設施建設管理需求也發展著變化,對市政行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市政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職市政專業人才培養中,應結合上海城市發展的需要,針對企業需求,科學培養,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為上海的城市建設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