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沐真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标柎喝?,桃李繽紛,陽氣生發,萬物復蘇,正是人體生理機能、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然而“百草回生,百病易發”,在此要提醒大家,應根據春季春陽升發,乍暖還涼等特點,科學合理地調節日常起居、飲食運動等,以遂春生之機,達到養生健身,預防疾病目的。
每年春末夏初梅子成熟之時,此時潮濕多雨,濕氣熏蒸為患。人們常覺胃口不開而不思納食,同時還有如脘腹痞悶,困重乏力,或有低熱而汗出不暢,大便溏薄,或有腹瀉,口舌發黏,不欲飲水,舌苔膩等不適,此即中醫所謂“濕阻”癥。因此,春末夏初要防“濕”。首先要注意食品的清潔衛生,并做到飲食有節、饑飽有度。食物以清淡爽口易消化為宜,如綠豆、扁豆、絲瓜、冬瓜、蓮子、青菜等皆為時令佳品,其中扁豆、冬瓜等還具有健脾利濕之功。日常生活起居上應注意勞逸結合,因為疲勞更易發生“濕阻”。平時加強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力,也可促進消化吸收,這一點對工作學習繁忙而極少活動者尤為重要。有“濕阻”出現者,除飲食及生活起居上注意外,可服用一些中成藥,如藿香正氣片、保和丸等。如無改善,甚或加重,可前往醫生處就診,以針對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中醫學認為,人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員,當顧應自然,協調陰陽,“順應天時養生”,才能健康長壽。春屬東方,五行歸木,于臟為肝。因此,春季養生宜順應肝的生理特點,注意“養護肝陽”。傳統中醫學理論認為,肝與人體的精神情緒密切相關,喜條達而惡抑郁,保持精神情志舒暢,則能疏泄肝氣,有助于肝氣與春陽升發相統一,增強機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F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易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易引發情志變化。春季尤為肝病、心腦血管病、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好發季節。因此,春天應注意情志養生,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戒郁怒以養性,要做到心胸寬闊,豁達樂觀。在春光明媚的假日,可約上三五知己外出游春賞花,散步踏青,陶冶性情,振奮精神,適應春季勃勃生機,吸取大自然的活力,使肝氣順達,氣血調暢,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在元代鄒鉉《壽親養老新書》里載有十樂:讀書義理、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學學古人的“十樂”,對人們春天養生大有裨益。
中國有一句養生諺語叫“春捂秋凍”。說的是早春季節不要急忙把棉衣脫掉,以免感受風寒;初秋來臨,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以免氣候乍冷乍暖,反而易受涼。這是古往今來善于養生者都十分重視的保健經驗。俗話說,“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由于初春氣候多變,乍暖還寒,早晚溫差較大,且常有寒潮來襲,加上此時人體代謝功能較弱,不能迅速調節體溫,對外界適應抵抗能力較弱,如果衣著單薄,極易感受風寒。特別是老年人,抗病力差,稍受風寒,會使血管痙攣,血液黏稠,血流速度減慢,引起臟器缺血,易發生感冒、肺炎、氣管炎、哮喘、中風、冠心病等疾病,危及健康。唐代醫家孫思邈就主張“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食不消,頭痛”,穿衣宜“下厚上薄”,以養陽收陰。這一科學的防寒保暖方法,有利于維護人體正氣,抵御時邪。因此,初春時節,人們應遵循“春捂秋凍”養生之道,做好防風御寒準備,不要頓減衣物,被褥也不可馬上減薄,應時備夾衣,根據氣候寒熱變化,隨時添減,以安度早春。
待到氣候逐漸轉暖,風和日麗,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時節。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卻會感到困倦疲乏、昏昏欲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形成“春困”的原因不是由于睡眠不夠,而是因體內循環發生季節性差異所致,是有其科學道理的。春季氣候轉暖后,體表毛細血管舒展,末梢血供增多,器官組織負荷加重,因此大腦血供相應減少,腦組織供氧不足,從而就會出現困倦、疲乏、嗜睡等現象。容易“春困”的人,還常會出現臉色潮紅、失眠多夢、好激動、掉發、五心煩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陰虛”現象。因此,犯“春困”者需養肝滋陰。正如前文所說的,春季應調節情緒,使肝氣順達,氣血調暢,不使肝陽上亢。可適當服用西洋參、楓斗或麥冬等養陰保健品調理。并適量進食滋陰的食品,少吃羊肉等溫性食物,不吃辛辣、煎炸烤食品、狗肉、酒類、火鍋等熱性食物。平時不要過度勞累,應保證睡眠,早臥早起。犯困時,可適當做頭部按摩緩解癥狀。同時,要多做深呼吸和能增加肺活量的有氧運動,多在陽光充足、綠化多的地方活動,給大腦以更多的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