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明,趙瑞瑞
(山東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中小企業是促進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推動中國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創新主體,是帶動中國經濟轉型的先鋒軍。如何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和推動中小企業發展是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重要議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新發展理念,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將會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多數研究表明,融資約束是阻礙中小企業創新與經營發展的難題[1]。因此,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對促進創新與經濟發展具有極強的現實與理論意義。
2016年3月,共享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支持共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隨后,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中強調發展共享經濟是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的重要內容。共享經濟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潮流已經滲透到金融領域,即共享金融伴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悄然而生,傳統的金融模式正在向共享金融轉變。2017年共享金融融資規模達 20 860 億元,其中,P2P 網貸市場規模 20 640 億元,眾籌市場規模 220 億元。姚余棟和楊濤[2]認為,共享金融是實現普惠金融的可靠路徑,它的出現克服了傳統金融的信息不對稱和高利率問題。共享金融已經成為中國金融領域發展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雖然共享金融已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但還沒有文獻從共享金融視角研究融資約束問題。基于以上理論缺口,本文的主要貢獻如下:第一,豐富了共享金融化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相關研究。已有文獻主要聚焦共享金融的監管、法律建設[2-3],而未有文獻研究共享金融運行機制如何影響企業融資。本文從共享金融的視角出發,研究低成本配置機制、信用評估機制和擔保機制對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影響,進一步補充了該領域的研究。第二,本文拓展了融資約束的研究范圍。已有研究多從政企關系,銀企關系等角度分析緩解融資約束的對策[4]。與之不同,本文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討論共享金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機制。第三,本文的研究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約束與促進其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對促進共享金融在中國的發展具有建設性價值。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和信息技術的進步,共享經濟發展迅速,并逐漸影響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的生活[5]。當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滲入金融領域時,共享金融這一新的金融創新模式應運而生。共享金融的發展破除了傳統金融市場資源配置的低效性及金融環境的脆弱性,實現了金融資源的更優化配置,緩解了當代金融環境的脆弱性[6]。為此,界定共享金融的定義是深入探討未來金融發展規律的前提和基礎。
在2015年9月召開的中國共享金融50人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首先提出“共享金融”的概念,并概括了共享金融的定義:“共享金融指的是通過大數據支持下的技術手段和金融產品及服務創新,建立資源分享、要素分享、利益分享為特征的金融模式,力求實現更加有效、公平的經濟資源配置。在促進現代金融均衡發展和突出金融消費者主權的基本前提下,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助力共享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社會協同創新與綠色發展”。此外,姚余棟與楊濤[2]強調共享金融是共享經濟迅猛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產物與組成部分,是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助力共享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必將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騰飛之翼”。
張玉明等[6]認為,共享金融的內涵可以從動因和基礎兩條主線去分析。在傳統的金融模式下,資源提供者、資源使用者以及金融中介機構構成金融活動的三方參與者,并且任何金融資金的轉移都離不開金融中介的強制性參與,而這種交易方式直接導致了傳統金融的低效、信息不對稱和存續期間短等問題[7]。而共享金融的興起有效地彌補了傳統金融的天然缺陷,提高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6]。所以,傳統金融的低效性和天然缺陷是共享金融這種新型金融業態誕生的主要動因。從基礎方面講,共享金融的基礎在于實現普惠金融,通過擴大金融活動的參與主體范圍,使得更多的金融消費者可以從金融活動中受益,尤其是共享金融為傳統金融模式下被忽略的小微企業、新創企業以及身處金融服務薄弱地區的個人、金融知識匱乏的婦女老人等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服務[2]。共享金融強調的共享不僅包括金融資源的共享,還包含訂單融資、專利質押和實物眾籌在內的類金融資源共享。另外,現代通信以及移動互聯網業務的開展為共享金融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因此,實現普惠金融的社會需求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共享金融的實現基礎。
基于對以上兩條研究主線的理解,本文將共享金融的內涵界定為:共享金融是大眾參與的金融活動,供需主體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金融資源與服務的直接交易和融通,實現金融資源公平地、信息對稱地、高效率低成本地流動與配置,并以此來化解經濟發展過程中各主體的融資約束、資源錯配和金融脆弱性等問題,進而引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讓全社會公眾公平地享受金融服務和金融福利。
共享金融的本質是其內涵的具體體現。共享金融是傳統金融的深化改革,它是在互聯網金融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金融業態[3],破除了傳統金融的多種脆弱性,實現了去中介化、去信任化、去長尾化、去擾動化的本質。
與傳統金融相比,共享金融引導了金融活動中去中介化的過程,淡化了金融機構的中介角色,即加速了金融脫媒的進程,實現信息對稱,節省中介費用,進而轉移流動性金融風險[2]。共享金融的去中介過程是指開放性、共享性的金融平臺使金融資源的供需雙方不再依附傳統金融中介來滿足自身供給需求和消費需求,供給方直接向終端用戶提供金融資源,使得供需雙方的需求得以直接進行匹配[8]。同時,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也主要是依靠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極大地降低了金融資源搜索和傳輸的成本。因此,共享金融平臺通過去中介化過程淡化金融中介的作用,降低金融市場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從而加速金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流動。
共享金融可有效降低參與主體間的信息不對稱性,實現去信任化,從而降低金融市場的搜尋成本[6]。在傳統金融業態下,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金融資源供給方在讓渡金融資源時所要求的風險補償較高[9]。同時,金融資源供需雙方的搜尋成本也會隨之增加,這直接提升了企業融資成本。而共享金融平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連接多種數據源,整合線上線下海量的數據,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的信用數據庫。因此,提高了金融資源供需雙方信息傳遞的透明度,有效緩解了信息不對稱,提高了融資效率。
王方[10]認為,共享金融有利于解決中小企業這一長尾客戶的融資難題,實現去長尾化,緩解融資約束,促進開放式創新。根據長尾理論,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作為融資鏈條中的長尾客戶,其80%的融資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多數金融資源僅僅掌握在少數大型企業手中。共享金融轉移了金融服務的受眾,將注意力聚焦于被忽視的長尾客戶,促進了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海量、分散、閑置的金融資源從個人、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手中轉移到中小企業這一金融弱勢群體手中。共享金融通過降低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有效地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使其融資需求得到滿足,實現去長尾化,緩解融資約束。
共享金融可實現金融交易的去擾動化,降低不確定風險,提高資源配置效率[6]。傳統金融活動中,供需雙方之間的匹配主要通過金融中介,資源提供者無法準確把握需求者的融資偏好,導致產能過剩、庫存積壓普遍存在[11]。而共享金融平臺實現了去擾動化的突破,根據參與雙方的金額、期限和風險等偏好實現線上直接匹配,金融資源得以全天候、不受地域限制地流動,提高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和靈活性。
根據張玉明和王孚瑤[12]對中國中小企業調查的數據:80%的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問題,20%的中小企業是通過民間高利貸融資;中國約75%的中小企業表示其貸款利率遠高于大型國有企業的貸款利率,即融資約束普遍存在于中小企業。但是伴隨著共享金融尤其是P2P和眾籌的發展,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第一,中小企業資產結構的特點是可抵押資產較少,而銀行信貸偏好于可抵押資產較多的大型企業,進而導致銀行向中小企業放貸的概率小、利率高[13]。中小企業重視高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和創新,無形資產的研發投入和產出較大,導致無形資產在其資產結構中占有較高的比重。其中,無形資產主要包括:專利技術、非專利技術、商標專用權以及商譽等。雖然無形資產可以提升中小企業未來的經營能力和企業價值,但是商業銀行偏好企業提供有形資產作為貸款抵押物,因而銀行會收縮對中小企業的授信,增加中小企業融資約束。
第二,中小企業財務體系不健全引發了銀行和企業間的不信任[14]。不完善的財務體系指的是財務管理不規范和內部控制體系不健全,進而導致了財務記錄的混亂、財務資料的失真以及財務人員職責不明確等問題[15]。當中小企業向銀行等金融中介申請貸款時,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無法獲取真實可靠的財務信息,為了提高資金配給的謹慎性,降低信用風險,這些機構會提高風險收益或拒絕發放貸款。而且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強制未上市的中小企業主動披露企業財務信息,所以中小企業會主動規避披露企業財務信息,進而導致企業公開信息缺失,加劇銀行的不信任,減少對其放款或提高貸款利率減少金融風險。
共享金融的迅速發展提高了金融的包容性和普惠性,可以幫助企業緩解以上問題。首先,P2P網絡借款、眾籌和區塊鏈金融是共享金融的重要部分,根據2018年《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P2P和眾籌為中小企業實現了2 600億元的融資規模,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問題。具體來看,P2P和眾籌擴大了貸款者的范圍,即無論企業大小都可以向其申請貸款,降低了融資門檻[16]。其次,從P2P和眾籌融資重視企業信用數據,企業無需提供抵押物和財務狀況證明,利用網絡交易數據隨時分析企業信用狀況,調整資金配給,突破了抵押物和財務的限制。最后,共享金融的發展促進了點對點的金融交易,實現了借款利息、還款方式、借款期限靈活化和定制化,降低了融資成本,減少了融資時間。基于上述共享金融的發展,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問題得到了緩解。
資本市場、擔保體系和征信體系等外部環境是導致中小企業外部融資成本高于內部融資成本的重要原因,是引發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外部因素。
第一,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較不成熟,不能滿足中小企業在融資活動中多層次化的需求[17]。中國的債券融資門檻過高,中小企業在多方面不符合債券發行條件。因而證券市場沒有形成多層次的服務體系,不能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平臺。對于股權融資,主要包含兩種不同的融資方式:一種是二板市場;另一種是風險投資基金。二板能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小企業提供便捷的融資渠道,但是《深圳證券交易所設立中小企業板實施方案》明確規定,中小企業板的上市公司要符合主板市場的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但只有極少數的中小企業能符合上市要求通過中小板和創業板發行股票融資。因此,債券和股權融資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問題方面作用有限。
第二,擔保體系是金融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促進資金流通、管理信貸風險和維持金融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中國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不健全不利于控制擔保風險、協調銀企關系和緩解融資約束。而且中國的擔保機構資本實力不足、業務規模偏小沒有充足的擔保實力去滿足中小企業的擔保需求,緩解融資約束能力有限。
第三,征信系統建設不完善也是導致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重要外部因素。中國人民銀行的企業征信系統承擔著為社會提供企業信用信息報告和為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參考信息的重要責任。但是,該征信系統信息來源有限,這導致企業征信數據不系統、不完善、不全面[18]。進而征信體系無法在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建立有效地信息樞紐,為企業融資提供完善地信用信息。中國的民間企業征信機構雖然數量多,但沒有形成規模。其次,第三方征信機構的數據來源有限,主要數據來源于公開的企業信息,其中多數的公開信息是企業虛假上報。所以,中國的第三方征信機構提供的征信報告可參考性比較低,不能為中小企業提供客觀完善的征信服務。
共享金融的出現打破了以上外部環境的限制。其中共享金融為企業提供了多樣化與定制化的融資方式,幫助中小企業破除資本市場的限制。例如,眾籌是以股權或類股權融資為融資模式的群體行為,根據《2016中國股權眾籌發展報告》,2016年中小企業眾籌的籌資額是2014年的20倍,因此,中小企業股權融資方式得到緩解。另外,共享金融運用云計算技術,利用互聯網資源有效整合多種擔保主體,助力中小企業選擇個性化與多元化的高效融資擔保產品。 共享金融通過云平臺為技術核心的信用評級系統,通過整合各方數據來源,為企業融資出具高可信度的信用評估報告,解決信息殘缺問題,提高資金的普惠性,彌補傳統金融的天然缺陷。
共享金融的誕生打破傳統金融模式,實現資金供需雙方的直接對接,助力中小企業緩解融資約束。共享金融的低成本配置機制、信用評估機制和擔保機制實現了各類金融資源的直接交易與融通,金融資源得到了公平有效的配置,進而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
共享金融的低成本配置機制指的是金融資源流通的交易方式,是金融資源在交易過程中各項活動的基本運行準則和相應制度,是連接金融活動要素的載體,是所有參與要素與運行模式的總和。下面將闡述低成本配置機制的構成因素、運行結構和去中介化功能。具體如圖1所示。
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是金融發展的基礎建設,是共享金融發展的重要智能工具。應用于共享金融的現代互聯網技術主要有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區塊鏈等,伴隨這些技術的發展,共享金融的融資平臺、擔保系統、征信系統和第三方支付等金融工具才能在云端建設。得益于云端建設,眾多參與主體因為金融工具的安全性、即時性和個性定制等特點被吸引進入共享金融平臺。其中資金的提供方不僅僅局限于個人,擁有閑置資金的企業、公共部門、金融機構和NGO(非政府組織)等主體也可以加入其中。多種社會主體的參與,帶來了海量金融資源,充沛的金融資源開始進入平臺的資金池。在獲取這些資源后,共享金融平臺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對資金提供方的風險偏好、投資意愿和回報率進行分析,然后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對資金池的資金進行整合與切割。與傳統金融不同的是,共享金融平臺的整合與切割會把風險等級和時間期限類似的金融資源整合到一起形成獨立的項目。這種智能化的產品切割與整合滿足了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即共享經濟中的定制需求。獨立的金融項目打包完成后進入資金流轉交易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交易方式分為純平臺交易和債權轉讓交易兩類。
純平臺交易和債權轉讓交易的不同點主要在于平臺是否將資金進行資產證券化。純平臺交易指的是資金供給者根據自身需求或偏好在平臺上自主選擇貸款對象,平臺不介入交易,只負責產品打包、用戶智能匹配和檢查監督等。這種交易方式使得金融中介機構不再參與其金融交易,供需雙方得已直接匹配,為供需雙方節省了時間成本和交易成本。債權轉讓交易中,大數據、云計算和智能學習技術將資金提供方的投資項目進行拆分,分為風險等級和時間期限的子項目,并把每個個體獨立的金融項目打包成債券包。然后,共享金融平臺利用云計算技術將債券包與需求者的融資需求相匹配,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需求者的融資需求。同時,為確保資金鏈的安全流轉建立完善的征信體系,信用評估機制、擔保機制和低成本配置機制相互作用于整個金融交易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區塊鏈技術會隨時記錄每個參與個體的信息與交易記錄。基于這些詳細的交易記錄與互聯網中的海量數據,中小企業自身信用缺失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得到緩解。
因此,共享金融的低成本配置機制可以實現金融去中介化、去擾動化和去長尾化。過去金融中介掌握著金融資源的分配權和定價權,中小企業只能被動地接受金融中介提出的融資要求,而這些要求加重了中小企業的外部融資成本。共享金融環境下,低成本配置機制為其融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不再依托于金融中介取得資金。即使在法律不完善的外部環境下,低成本配置機制基于智能學習技術自主出臺交易規則,為中小企業創造公平的融資環境。由于低成本配置機制利用互聯網技術簡化交易規則,中小企業可以快捷、隨時、低成本地進行融資活動,最有效地與資源供給者相匹配,自由地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金融產品。其不再依賴于高門檻的債券融資和股權融資,直接在平臺上進行融資活動,降低了時間成本和中介費用,有效緩解了融資約束。
由于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缺失,多數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提高其貸款的利率或拒絕向這些企業發放貸款[19]。共享金融背景下的信用評估機制會破除融資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構建完整的企業信用信息挖掘與評價體系,傳遞有效的企業信用信息。共享金融的信用評估機制是由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數據處理技術為基礎、以多邊平臺為模式、以降低信息不對稱為核心,通過傳遞真實、完善、海量的信用信息有效連接資金供需雙方,建立信息溝通的橋梁。信用評估機制有效地減少了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緩解融資約束。具體如圖2所示。
云征信是信用評估機制的平臺基礎,是以大數據、云儲存和云計算等現代互聯網技術為核心,通過多接口收集、智能搜索、云端儲存、大數據處理和云共享實現信用資源的整合。多接口收集是征信系統運行的起點,征信系統將信息收集端口與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民間征信機構、政府部門和第三方支付平臺對接,實現了分散信息的整合,積累了不同數據源的信息,最大化地形成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的完整化收集。除了多接口的信息對接,智能搜索引擎也是數據來源的渠道之一。它利用現代人工智能技術在網絡上自動識別并抓取與中小企業相關的信用信息,最大化地利用互聯網的信息資源。當海量的信息數據進入征信系統后,云儲存將這些數據進行智能化處理,即把所有數據進行快速高效分類,并儲存在云端。隨后,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把收集來的數據生成數以萬計的自變量,然后放入云計算生成的多種智能運算模型中。云計算主要是通過多角度集成學習完成數據的處理。集成學習是當今社會最先進的云計算處理技術,它包含多種數學分析模型,并運用這些模型對數據進行多方面處理,最后整合分析結果生成信用評估報告。隨后,這些中小企業的信用評估報告會傳遞至相關的信息需求方。
信用評估機制利用云征信吸引多方主體參與,形成以海量信用數據為要素的復雜系統。多方主體參與表達的參與方不再局限于個體,還包含政府、公共部門、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和非營利組織等。數據是構成信用評估機制的關鍵要素,數據的挖掘、匯聚、積累和分享推動了信用信息的傳遞,促進融資雙方的信息流通。在這些數據的支撐下,信用評估機制幫助中小企業形成特有的信用信息,減少因規模較小、財務制度不健全和資產結構不平衡而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緩解融資約束。
在影響中小企業外部環境方面,信用評估機制促進企業與金融機構的聯系與溝通,它會幫助金融機構篩選出優質誠信的企業,剔除劣質企業,降低金融風險,提高投融資效率,促進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行。信用評估機制也改善中小企業的法律或政策環境,政府根據云征信的海量信用數據針對中小企業進行系統的市場監管、采取有效地財政政策、制定科學的法律,改善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環境。因此,信用評估機制是連接中小企業與其他參與主體的紐帶,是化解信息分散與信息不對稱的中介,是緩解融資約束的重要因素。
擔保機制是伴隨低成本配置機制而產生的配套服務,是連接融資與信用的重要鏈條,承擔著信用風險分散、優化信貸分配的作用,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多數的擔保機構不能有效地服務于中小企業,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擔保機構高昂的擔保服務費抑制企業購買擔保服務的意愿;另一方面,因為風險分擔問題,擔保機構和銀行都不愿意承擔高昂的信用風險,阻礙了雙方的合作意愿,進而抑制擔保行業的良性發展。伴隨共享金融的發展,擔保機制開始作用于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它可以有效傳導信用風險,解決擔保機制不健全問題。
共享金融的擔保機制在企業聯保基礎上發展而來,以互聯網平臺為服務載體,征信體系為數據依托,企業聯合體、擔保公司和保險公司為參與主體。過去,擔保的種類可以分為融資性擔保和信用擔保,兩種擔保方式都是由企業、擔保公司和銀行三方參與。當企業有融資需求時,擔保公司作為第三方機構按照合同約定,以降低信貸風險的方式為債務人提供擔保獲取銀行貸款。融資性擔保要求被擔保公司提供固定資產作為抵押物,在一定范圍內為企業擔保。信用擔保指的是擔保公司在深入了解被擔保公司的情況下,給予被擔保公司一定信用額度的擔保。而這兩種擔保方式都無法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滿足其融資需求。
共享金融的擔保機制以共享金融平臺為基礎,擔保方式可以分為“擔保公司+保險公司”和“中小企業擔保聯合體”兩類。“擔保公司+保險公司”是大型擔保公司與保險公司在線上形成合作為平臺上的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服務。擔保公司與保險公司合作的主要原因是過去小型擔保公司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多有擔保公司以擔保為名,行套利之實。保險公司的加入,為擔保機制的鏈條加上了一個雙保險。第二類擔保機構是中小企業自動匹配組成的聯合體。聯合體一般由三個或三個以上企業構成,然后在平臺的幫助下成立保證金資金池。每個企業只用繳納一點保證金在資金池內,不需要提供大量的抵押物和辦理繁瑣的手續。即使征信體系建立起來,中小企業能獲取的資金只能是在其信用水平之下,想要獲取大量資金還需要新型的擔保機制作為后盾。在企業獲取資金時,金融平臺度量企業聯合體整體的信用,以整體的信用作為擔保發放貸款。正是這樣聯保模式的建立,中小企業可以省去大量的中介費用,降低了融資成本。具體如圖3所示。
共享金融的擔保機制有助于解決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擔保問題。由于中小企業資產結構特點和對外披露企業信息少等內部因素,多數擔保機構為避免信用風險不愿意滿足其擔保需求。同時,擔保機制不完善的外部因素也阻礙著中小企業擔保服務的實現。而共享金融的擔保機制化解了內外部的影響因素,有效地滿足中小企業的擔保需求,降低擔保服務成本,緩解融資約束,實現共享金融的去信任化與去長尾化。
在傳統金融模式下,中小企業因規模小、抵押物不足和財務建設不完善等問題加劇了融資約束。而中國資本市場、擔保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等外部問題也嚴重阻礙著中小企業融資。但是伴隨共享經濟應運而生的共享金融通過低成本配置機制、信用評估機制和擔保機制實現金融資源的高效流轉,幫助企業靈活化地獲取金融資源,緩解融資約束。首先,低成本配置機制降低了資本市場的進入門檻,消除企業規模對融資約束的影響,助力中小企業以較低的成本獲取金融資源,緩解融資約束。低成本配置機制助力金融資源的實時整合與分割,實現共享金融去中介化、去長尾化和去擾動化的本質。其次,信用評估機制優化信用信息的收集與傳遞,化解企業信息披露少和財務制度不健全而導致的信息不對,彌補中國信用體系不健全的缺陷,助力中小企業融資,緩解融資約束,實現了共享金融的去信任化、去長尾化。最后,擔保機制通過分散風險和保障資金鏈安全,化解因擔保體系不完善和資產結構不平衡的缺陷,優化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擔保服務,最終反映共享金融的去信任化與去長尾化的本質。
基于以上分析,共享金融的低成本配置機制、信用評估機制和擔保機制有效地幫助中小企業化解信息不對稱,緩解融資約束,但共享金融的發展無法脫離政府政策與資金的支持,若沒有政府的支持共享金融將無法發揮作用,因此,政府可通過政策的有效規劃和資金扶持來助力共享金融平臺的建設與發展。首先,政府應加快征信系統與共享金融的融合,實現信用信息的共享。其次,共享金融平臺應通過及時的技術創新不斷提高運作效率。同時,其應該多方面對接其他平臺或機構,實現數據與技術的共享,進而打通平臺間或機構間的信息壁壘。最后,中小企業應堅持平等、自愿、公平等原則加入共享金融平臺,有序維護共享金融的建設與發展,促進金融活動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