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石山
若有所思:中國的養老保險問題復雜多樣。一方面,據近期共青團中央調研發現,物流快遞業中沒有社會保障的從業人員占21.1%,外賣行業中達47.8%;另一方面,就全國來看,目前企業養老保險累計結余已達4.6萬億元。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作為A股市場的“壓艙石”,養老金入市動作頻頻。其中,作為養老金的第一支柱,我國養老金委托投資規模已達6248.69億元。第二支柱方面,今年已有十逾省推進職業年金委托投資工作。第三支柱方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6月11日發布消息稱,人社部牽頭,正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定養老保險第三支柱政策文件。有評論認為,這意味著,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加快落地,居民養老待遇提升將真正獲得三重保障。
中國的養老保障體系分為三大支柱,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支撐。其中,第一支柱主要是指社會保障儲備基金和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作為補充養老金,包括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則指個人儲蓄性商業養老保險,比如個人稅延養老險、養老目標基金。
一直以來,三個支柱的發展并不同步甚至失衡。強制參與的第一支柱起步最早,從規模上看也一直保持領先。相較之下,第二、第三支柱受到第一支柱繳費費率較高、法律法規強制與否不清晰等各種原因的制約,從覆蓋率和規模上明顯落后。這也造成了養老保障體系嚴重依賴第一支柱,而第二、第三支柱缺位的現狀。
“第一支柱獨大”的養老保障體系結構近年來逐漸引起政府的重視。若以此去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以及日益增加的養老需求,勢必會給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造成沉重的壓力。

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隨著第三支柱的擴容,在減輕第一支柱壓力的同時,也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退休生活的多樣化需求,同時亦利好資本市場。
投資收益是養老保險制度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養老保險投資的重要作用,近年來越發受到市場各方的重視。在一些發達國家,養老保險是各類要素市場的長線資金,不僅支撐了資本市場幾十年的長期穩定發展,同時也支撐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均已實現市場化投資運作。隨著未來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擴容,第三支柱產品也將開啟市場化征途。
“目前重點推行的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將延續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的基本治理結構。”某商業養老保險公司投資負責人表示,由于與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存在相同的保值增值訴求,第三支柱的投資風格也會延續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的長期穩健基調,投資類別以及各類別的投資比例限定也基本保持一致。這意味著,資本市場又將迎來新的壓艙石。對此業內專家表示,“在我國三支柱養老資產配置中,的確應該全面市場化,科學、綜合、審慎地配置適量的資金在股市。這種‘長錢’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基石,也是資本市場良性發展的壓艙石。”
所思一:養老保險三個支柱在相繼市場化運作后,相應增加投資于權益市場的絕對規模,長期來看有著積極的正面影響。首先,養老保險將成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的穩定來源,形成A股價值發現和價值投資的穩定基石,倡導追求長期收益的投資理念;其次,養老保險進入股市將擴大機構投資者隊伍,投資者結構將由目前“散戶為主”逐漸向成熟市場的“機構為主”轉變;第三,有利于減少股指波動的幅度和市場投機成分,遏制市場大起大落。
第一支柱方面,雖然目前看企業養老保險4.6萬億元的累計結余尚且能夠保障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但從中長期來看,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快以及降低社保費率等多方面因素疊加,將產生不可忽視的養老金缺口。
此前據社科院社保研究中心4月10日在上海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顯示,在企業繳費率為16%的基準情境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將在2028年出現當期收不抵支、2035年累計結余耗盡的情況。專家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養老金支付缺口壓力極大,現有養老金制度亟待改革。
對此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文靈指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撫養比快速增長,直接對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帶來挑戰。未來養老金支付缺口,無論是現有結余資金規模還是儲備基金累計規模都不夠。
不過,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齊傳鈞指出,“如果現有制度不改,制度本身問題不解決,實際上趨勢不會改變,只是養老金缺口、累計結余耗盡的時間早晚而已。”
無疑,社保基金財務的可持續堪憂,需要繼續推進多層次養老金制度建設。
因此,王文靈認為,應當采取多項措施進一步推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加快發展壯大基金儲備規模。此外應加快推進國有資本支持社保基金,2018年在各方面大力協同配合下,按照先試點后推開原則,已經完成了首批企業國有資本劃轉。加快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將為我國養老制度實現精算平衡提供極大的幫助。
據了解,上海、廣東、江蘇等養老金結余較多的省份早已開啟了養老金委托投資。2012年,廣東在當時國家還沒有允許養老金股權投資的情況下,與社保理事會簽署委托協議,首開養老金投資先河,2017年回收1400多億元,年均回報率超過8%。截至2018年底,全國17個省份養老金委托投資的金額為8580億元。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在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近5萬億元中,養老金委托投資規模只占基金積累額的15%,還有大量的養老保險基金存在銀行或是購買國債。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風險必然不斷加大,養老金入市規模有待加大。
所思二:目前我國儲備養老金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要求不超過40%,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要求不超過30%。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可能遠低于最低比例限制。權益類投資收益雖然短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長期來看,股票投資收益高于債券幾乎是確定的,因此對于長期的養老金資產而言,養老金資產配置可以適當積極,增加權益類資產配置,同時投資范圍也可進一步擴大。
高收益的背后往往會帶來高風險。對于養老金入市后可預見的風險與收益,專家們表現出謹慎的樂觀。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產業部副主任卞永祖認為,“養老金是典型的長線資金,其加快入市,隨著這種長線資金占比的提高,投資者更加關注價值投資,投資文化也會改變,暴漲暴跌的現象將會減少。他進一步指出,引導長線資金入市,還可推進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中國股市要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我國股市是以中小投資者為主的市場,引入更多長線資金,尤其是境外的長線資金,有利于我國股市借鑒成熟市場經驗,改善投資文化。二是,加快資本市場改革步伐,完善法律法規,尤其是加大對投資者的保護力度,讓違法者付出代價,真正讓有發展前途的企業獲得資金,提高市場的活躍度,從而創造更加健康的市場環境。三是,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充分中介機構的積極性。會計師事務所、律所、投行等在資本市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的研究成果質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資本市場的完善程度。因此,大力發展中介機構,也有利于長線資金的加快進入我國資本市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表示,目前來看,引導長線資金入市還有待資本市場的完善,特別是在信息披露、違規懲罰及退出機制等方面更加規范高效,確實讓這些穩定的資金能通過長期投資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而不會因各種“暴雷”風險而損失較多。因此,完善資本市場的淘汰機制方面還要加快完善,以便更多機構投資者留在資本市場,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向效應。但養老金作為百姓養老防身的錢,應委托專業機構開展資本運作,因此在投資上比較偏向謹慎,不會追逐風險較高,期限較短的投機炒作,因而有助于增加資本市場的穩定性。
中郵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研究官尚震宇認為,養老金入市無疑有利于發展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當前市場處于底部區域,養老金作為長期資本可以有效夯實市場底部,權益投資風格上根據大類資產配置的原則和經濟周期及行業存貨周期等影響因素,配置對新時代經濟轉型起支撐作用的行業,利于在A股美股化進程,與資本市場發展相得益彰。
所思三:養老金作為百姓養老救命的錢,入市后應委托專業機構開展資本運作,因此在投資上應堅持長線,不追逐短期內風險較高的投機炒作,這樣才有助于增加資本市場的穩定性。養老金入市難免會遭遇資本市場投資的所有風險,因此歸根結底,想要促進養老金入市后健康運作,還必須著力在大的制度安排上將養老金入市與資本市場建設結合起來,以此保障養老金穩健運營,這樣才能實現養老金入市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