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日格麗 馬強
摘要:我國是論文和專利的產出大國,但科技成果轉化率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由企業、政府、高校、研究機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等主體共同組成的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及特征,以此為提升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及科研發展水平提供指導。
關鍵詞: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成果轉化;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6-014-01
一、引言
我國每年產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國的成果轉化能力較低,發達國家的成果轉化率通常為40%,而我國僅為10%左右。如果不能通過商業化將成果轉化為產品或服務,那么科技成果就無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無法提高生產效率,也無法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經濟效率。因此,本文擬通過從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視角探討科技成果的轉化,以此為提高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提供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二、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概況
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是由企業、政府、高校、研究機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等主體共同組成的,以實現重大技術創新為目的,通過將創新成果商品化來實現多方共盈的整合創新系統,具有動態性、自組織性、共榮共生性等特征。具體來說,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高校和科研機構是系統中的技術輸出主體。高校具有知識積累、發現和傳承的特殊屬性,這使得高校成為了研發及輸出主體,高校既是系統中科技成果的研發者,又是成果轉化為最終商品的主要參與者。企業是系統中的成果轉化主體。相比于其他主體,企業能夠下沉到市場,更了解市場對技術和產品的需求信息,更能準確把握市場走勢的優勢,可更加高效的整合高校、科研機構等技術輸出主體的科技資源,并引導技術輸出主體進行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創新活動。政府是系統平穩運行的重要保障。政府通過自身信用以及管理職能,政府能夠促使企業、研發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進行更好的合作,對于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平穩運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科技服務中介是系統的轉化“潤滑劑”。科技服務中介機構是其他主體間協調溝通和信息傳傳遞的橋梁和樞紐,發揮著潤滑劑的功能,科研機構、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溝通在科技服務中介機構的協調下變得更加高效。
三、協同創新生態系統中的科技成果轉化路徑
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成果轉化包括開發性研究、中試、商業化和產業化、成果擴散和連續轉化四個階段。
(一)開發性研究
科技成果的可轉化性是整個系統可以運行的基礎。研究成果分成基礎性研究成果、應用性研究成果和開發性研究成果三類,相比之下,開發性研究成果的可轉化性更高。企業在充分理解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組織專門人員或者聯合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進行市場調研,分析市場發展方向,了解市場需求。在此過程中不斷同高校等研發主體進行協同溝通,提出自身的技術需求,并探討其可行性,經過多方的不斷協調溝通,企業最終確定目標產品及相應的技術參數,并將其反饋給高校等科研主體進行相應的技術開發工作,研發主體根據企業需求開發所需的技術或者生產出企業需要的樣品。
(二)中試環節
中試環節可進一步分成實驗室測試和規模化生產兩個部分,實驗室測試則決定了高校等研發主體的成果能否脫離實驗室環境,將成本降低到消費者可以接受,并可進行規模化生產的程度,通過規模化生產可進一步檢驗消費者對于技術和產品的認可程度。中試環節在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整個成果轉化過程中起到了鏈接作用。
(三)商業化和產業化
對于單個成果而言,從研發成果到最后的商品,各個主體也由此得到了應有的收益,則意味著項目的結束,下一個研發和轉化周期也即將重新開始。但對于協同科技創新生態系統而言,從最初科研主體研發的成果到最后變成企業可以銷售的商品并不意味著轉化結束,還需面臨商業化和產業化的過程。
(四)成果擴散與連續轉化
科技成果的轉化并非某一階段單獨完成,而是多階段的循環過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且轉化過程具有連續性,轉化過程中,各個環節相互連接,中間不可分割,如果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不能正常運行,其他環節也就不能繼續進行下去,最終造成成果轉化的失敗。
四、協同創新生態系統中科技成果轉化特征
(一)整體性
科研成果的轉化過程具備整體性特征,各主體之間并非簡單的疊加關聯,而是各個要素協同合作,相互聯系,互相影響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系統內的各主體之間通過彼此間的聯系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網狀結構,以此進一步保障系統的健康運行。通過系統內部的人力資本、知識、技術、信息和資本等資源的交流及流通,使得整個系統展現出了遠遠大于個體簡單相加的功效。
(二)開放性
開放性是創新生態系統成功進行成果轉化的必備特征,系統的開放程度決定了其最終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消費者接受程度,開放程度越高,這項科研成果就會同外界進行更多的互動,并接受更多的外界反饋信息。
(三)動態非線性
科技成果的轉化要結合協同創新生態系統中各個要素的共同作用,并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機構等主體之間簡單的合作,而是1+1遠遠大于2的合作,這種動態非線性使得系統之間一個微小的變化都會導致轉化結果發生較大改變,因此要注重這些系統內部個體及要素之間的聯系,不能忽視任何細節。
(四)自組織性
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系統中的各個主體可以根據外部變化做出反應,調整自身定位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保持系統穩定運行。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自組織性要求各主體具備較強的外部環境適應和調節能力,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迅速向系統中的其他主體做出反饋,通過整體的調節和協調來保證系統的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