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敏
摘要:本文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核心、基本要求、出發點、發力點、根本途徑等方面詮釋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內涵。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學內涵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6-017-0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們黨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原理,在全面分析全球經濟發展周期和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匯集全黨全國人民智慧形成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開創性地解決了新的時代背景下市場和政府、供給和需求、短期和長期等多重關系問題,建立了系統完整、邏輯縝密的國家經濟政策體系和宏觀管理經濟模式,提高了宏觀調控效果。改革推進以來,在具體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考驗和完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新的經濟學理論成果,是當前我國開展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內涵,可從它的大前提、理論范式、核心、基本要求等方面進行詮釋。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前提是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特征的科學論斷
全球經濟危機發生以來,國內外經濟風云變幻,我國經濟發展同樣呈現出新問題,最突出問題是工業品價格降低、實體企業獲利走低、財政收入增幅乏力、經濟增速下調、經濟風險易發頻現。應對這些錯綜復雜的問題,需從政治經濟學理論高度深刻認識其產生的本源,認清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研究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關系著我國經濟能否保持健康發展,關系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我們黨對國內經濟發展呈現的特征考量經歷了持續摸索的過程。最早可追溯2013年,我們黨認為國內經濟步入調擋期、陣痛期、消化期的疊加效應時期,理論層面總結了宏觀經濟走勢,開始回應“如何看”的問題。2014年,提出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全面論述了“如何看”的理念,為經濟中高速增長“如何保持”提供了路徑。
2015年,又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長期以來國內供給傾向滿足中低端的需求,還不能適應中高收入人群逐漸擴大和急速更新的消費理念等引發的需求變化,導致產能嚴重過剩、企業獲利走低,造成了增發人民幣或循環于金融領域,或投機于房地產市場,引發了金融與實體經濟間的失衡、房地產與實體經濟間的失衡,逐步推高了實體經濟成本,實體經濟發展每況愈下。我們黨審視國內經濟運行中突出問題,認識到問題是結構性的而非總量性的,在供給側而非需求側,主要在供給的結構改革滯后而非主要在需求不足,這需要創新理論的足夠自信和強大勇氣。因為“二戰”以來凱恩斯主義長期盤踞宏觀經濟學的主流,發達國家也都從需求側解釋著經濟震蕩,從需求側開展著宏觀經濟管理。這樣的背景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破了經濟思維慣性和底線,實現了宏觀經濟理論的新進化。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耦合性和敏捷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內涵,可用“供給側”加“結構性”加“改革”的理論范式來闡釋,改革供給結構,增加中高端有效供給,削減低端無效供給,不斷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耦合性和敏捷度,推動供需從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前進,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我國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重從三方面推進。第一個方面是優化配置生產要素,提升要素綜合利用能力,激發經濟增長內生活力動力;第二個方面是合理調整產品服務供給結構,加強產品和服務質量管理,最大限度滿足產品服務需求,解決供需斷層錯位問題;第三個方面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培育發展一批新型產業,創造新供需均衡。但還須認識到,供給結構調整滯后于需求變化,現有體制機制影響了市場和價值規律發揮作用,必須進行制度供給結構改革,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和對資源和要素的直接配置,構建公平透明的市場規則,建設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充分激發市場參與主體的活力。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發點是滿足需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發點是滿足需求,研究市場的變化,發現現實和潛在需求,根本上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該出發點蘊含雙層意思:
第一層面意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滿足的是我國全體人民的需要。這是新時代“共享”發展理念的具化,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優越性和正能量,凝心聚力。
第二層面意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滿足的是國內日益增長的需要。短缺經濟時期,人們關注的主要是產品服務數量情況,通過擴大供給即可滿足主要需求;而如今,收入持續增長和科技不斷進步,人們關注的點轉向是產品服務品質和安全,個性定制與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著將供給重心從“量”的擴大逐步向“質”的提升進行調整和邁進,以更高質量、更加綠色的產品服務真正滿足全體人民不斷升級的多樣需要。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力點是提高供給質量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力點是提高供給質量,就是要積極擴大中高端有效供給,減少低端無效供給;就是要提高各種要素供給水平,最大限度滿足要素市場日益多樣化升級版的需求;就是要提升產品服務的供給質量,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要調整產業供給結構,顯著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就是要不斷完善制度供給結構,讓市場真正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路徑是深化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路徑是深化改革,通過深化改革,深入推進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構建和持續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良性體制機制,健全要素市場,促使市場價格機制重回優化配置全社會資源的軌道上來;大力鼓勵創新,釋放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其內生動力,激發其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提高獲利能力和勞動生產效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攻堅克難的系統性工程,不是隨機事件,也不是短期行為,更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將總體目標和分步實施相結合,掌握好具體改革措施的力度與節奏,積極化解改革實際推進中涌現出的不確定性和各種風險,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穩中求進、穩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