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晶淼
摘要:滿族音樂來自于東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是中國地方音樂中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滿族音樂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在有清統治中國的300多年間,它開始與漢族音樂交融,這種文化的磨合使它得到更大發展。但隨著清王朝的土崩瓦解,這種曾經燦爛輝煌的音樂文化逐漸式微。再加上政治運動的沖擊、聽眾欣賞口味的改變、互聯網的普及、老一代滿族人逐漸消亡等多方面原因影響,滿族音樂不但在發展上遇到很大阻力,連傳承也遇到了困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政府逐漸重視拯救日漸式微的民間文化,保護滿族音樂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近年來,滿族音樂正式獲準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項目,這說明地方政府對于滿族音樂的保護高度重視。但是要保護地方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課題,并非單憑重視就能夠讓一種逐漸消失的Y-..4C得以保留下來。因此,探討保護滿族音樂文化資源的研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滿族音樂;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8-0146-03
一、概述
滿族分布于中國各地,主要聚居地分布在黑、吉、遼、冀四省。歷史上滿族人以狩獵農耕為生,善于騎射,驍勇善戰,是一個勇敢的民族。以滿族為主體建立了統治中國長達300多年歷史的清朝,對中國近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重大影響。在文化方面,滿族除了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還有獨特的音樂文化。
根據文化傳承的經驗總結,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越是處于原生態的文化越不容易傳承和保護下來。因為,原生態文化基本上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依靠的是經驗和口口相傳。在流傳的過程中,文化的形態和面貌本來就會有所改變,再加上時代不斷發展,文化之間的不斷融合與更替,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文化侵入等現狀,都會對大部分地區的文化產生影響和沖擊。在這方面,需要語言藝術和民間傳承的音樂藝術,更容易受到其他地區文化的影響。
滿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也有過燦爛與輝煌的發展時期。但發展到今天,滿族音樂不但沒有成為主流音樂,而且在創作上缺乏動力,在傳承上面臨失傳的嚴峻考驗。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狀況呢?除了從滿族音樂的起源和逐漸式微進行分析對比之外,我們還要找出保護這種資源的方法和手段。
二、滿族音樂的起源及發展現狀
滿族音樂在我國的音樂發展歷史上有過非常輝煌的歷史。它起源于我國東北地區,崛起于清時期,發展于新中國成立之初,及至當代,滿族音樂已經成為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音樂的起源與宗教祭祀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薩滿神教是滿族音樂的源頭,滿族音樂原本用于薩滿跳神的時候所演唱的宗教音樂,經過不斷發展和演變,才成為今天的滿族音樂。
(一)滿族音樂的起源
根據史料記載,滿族音樂主要走過三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分別為:靺鞮、女真所創作的‘渤海樂“女真樂”和清開國皇帝皇太極改稱“滿洲”之后的滿族音樂。
在滿族歷史上“渤海樂”曾經有過燦爛輝煌的時期“渤海樂”不但曾經為渤海貴族服務,甚至在唐朝時期傳到日本,對日本的音樂文化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流傳的過程中,“渤海樂',也有漢化的跡象,在敦煌壁畫中,屬于唐代壁畫的部分有記載渤海貞孝公主墓壁畫中的三個有樂伎,他們手中拿著唐代漢人使用的樂器拍板、箜篌、琵琶。由此可見,當時漢朝文化對渤海樂已經有一定影響力。真正造成“渤海樂”消亡的原因是渤海國被契丹國滅亡,渤海遺民日漸稀少,即使剩下來的遺民為了自保也不敢自稱為渤海國人,輝煌的渤海音樂至今已經幾乎沒有人知道。但是在滿族音樂中,依然能夠找到渤海音樂的神韻。
“渤海樂”的消失和大多數中國古代文化消失幾乎是一致的,戰爭是一個非常主要的因素。一個國家被滅亡之后,屬于這個國家的文化符號也隨之消散。要去整理和尋找“渤海樂”留下來的音韻已經成了不可完成的工作。但幸運的是,我們依然能夠在滿族音樂中依稀看到“渤海樂”的影子。
滿族音樂的另外一個重要時期是由努爾哈赤統治的女真時期。女真人一直生活在野外,生活、方式簡單粗放,文化教育也沒有得到大發展,所以,女真人的音樂一直幾乎以原始方式存在,簡單的節奏和原生態的歌唱形式是女真音樂的雛形。因為女真人崇尚薩滿神教,薩滿教在跳神儀式上采用的樂器就是女真人經常使用的樂器。女真音樂真正開始發展起來得益于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個部落。長期以來,女真音樂一直以反映生活和生產為主要內容,旋律質樸簡單,節奏重復單一,這些藝術特征在滿族音樂中都有所體現。
和蒙古人統治中原的理念不一樣,滿洲人并不抗拒漢族文化對本族文化的影響。恰恰相反,清朝統治者對漢族文化非常推崇,在統治中國的300多年期間,滿族文化和漢族文化高度融合,真正的滿族民歌也在流傳過程中被逐步漢化。我們依稀可以從東北大鼓、東北二人轉、單鼓音樂中找到滿族音樂的旋律、節奏、表演形式獨有的特性。
從“渤海樂”、女真音樂到滿族音樂的起源、發展、音樂文化的巔峰時期、逐漸式微這幾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中國和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文化消失都有共同點,戰爭、種族逐漸消失、文化侵入是造成文化消失最主要的原因。
(二)滿族音樂的發展現狀
在當代,社會發展一日千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傳統文化飽受沖擊。現在的人類不但對傳統文化不再感興趣,而且對閱讀也不太感興趣。滿族音樂這種少數民族音樂并不符合時下年輕人的審美情趣,因此,在年輕人當中推廣滿族音樂是比較困難的。即使在老一輩中國人的文化圈子里,滿族音樂也沒有多大市場。相比充滿宗教色彩的滿族音樂,老年人更加癡迷于廣場舞等社交活動。
滿族音樂的式微引起了相關文化部門的重視,在文化部門的推動下,2016年3月7日,滿族音樂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對于滿族音樂文化事業的傳承、推廣和發展都是一種推動力。但是,僅僅靠國家推動是遠遠不夠的,滿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承必須有良性循環與后繼動力,尤其是要與互聯網時代的電子產品、流行音樂等時尚文化相結合,占領各自的生存空間。滿族音樂還需要重大的變革和創新能力,才能夠得到良好的推廣與發展。
三、滿族音樂逐漸式微的成因分析
滿族音樂迅猛發展時期,得益于統治階級對本民族音樂的保護與發展。清朝統治中國的300多年時間,正是滿族音樂發展的高峰期。在進入民國后,隨著清政權的瓦解,滿族音樂喪失了原本發展的優勢。但是在民間,滿族音樂的發展條件依然得以保留。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滿族音樂由盛入衰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大革命”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7年后,我國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文化大革命”,不但使我國大部分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對于民間文化的沖擊也非常嚴重。滿族音樂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文革,,期間,一切宗教活動都中斷、停止,與宗教有強烈聯系的薩滿音樂首當其沖成為打擊對象。隨著“文革”的不斷深入,薩滿神教的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沖擊與薩滿神教有關聯的滿族音樂及傳承人受到沖擊和禁錮。
(二)文化侵入對滿族音樂的沖擊
不得不承認,文化是具有侵略性的,即使有幾千年的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也不能夠完全阻止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如時下年輕人喜歡過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對于我國傳統節日的認知和喜愛程度反而遠遠不如西方的節日。這正說明,當一個國家的文化對年輕人不再具有吸引的時候,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就有可能受到沖擊。
在文化侵入的同時,文化也具有交融性,某些地區的文化融合程度較高,最終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原來本土文化的影子,又出現新文化的部分,形成另外一種別具風味的文化。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東北音樂對滿族音樂的影響是最為深入的。在清王朝統治中國的時代,滿族文化對我國東北文化是充滿影響的,滿族文化不但影響東北文化的文字和語言發展,而且對東北人的傳統習俗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但是隨著清王朝的土崩瓦解,東北文化反過來又開始影響滿族音樂文化。在不少滿族音樂中,都能夠找到漢族音樂的影子。在《打秋千》《十根花棍調》《祭腔調》等東北歌曲中,都能夠看到滿族民歌的影子。這些歌曲的調式、調性、旋律和節奏特點、音域的跨度等方面,還具有薩滿音樂的影子。
四、滿族音樂的保護策略與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濟和文化發展不斷進步,要保護滿族音樂似乎并沒有過去那么困難。但為什么滿族音樂依然在逐漸流失呢?
滿族音樂的流失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在朝代更替中不斷消失。中國古代帝皇統治階級往往憑個人口味選擇喜歡的藝術形式,對文化保護傳承不夠。滿族音樂在清王朝統治中國的300多年間曾經達到巔峰狀態,但至今為止保護和傳承卻遇到了與其他傳統音樂文化同樣的問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和有關方面來取的保護措施不足有很大關系的。
社會發展至今,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以封閉形式獨立存在,幾乎都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而且隨著歐元時代開啟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國家與國家間邊界之間的概念逐漸模糊,文化與文化之間出現高度融合,要使一個地區的音樂文化以原生態的形式出現會越來越困難。但是,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如果我們善用資源,壞事可能會變成好事。
(一)政府牽頭,制定、落實保護滿族音樂的政策
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項目,滿族音樂的傳承與保護應該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策傾斜。滿族主要聚居地在我國的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份,這些地區的政府承載著保護和傳承這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任務。
在政策制定方面,當地政府要展開調研,對滿族音樂的生存現狀進行充分估計,并且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加以保護。針對滿族音樂展開的調研工作應該成立專門委員會,利用網絡、報紙媒體、圖書館信息等方面取得資料,并且把這些資料加以分析,形成調研報告和論文,為正確制定保護政策提供準確的參考資料;除了參考資料的收集整理以外,還要定期、定點到各滿族少數民族地區走訪相關部門、探訪當地民間藝人、收集當地居民對開展滿族音樂保護傳承工作的意見,最終形成調研報告,供決策者參考與制定政策所采用。
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要避免空談理論,而是要腳踏實地做事。所有經過地方政府制定的保護政策,都要在國家規定的法律范圍內執行。除了當地政府重視之外,還要監督落實情況。在管理上可以實行層級管理,由當地政府在文化部門成立保護傳承管理機構,具體負責滿族音樂的保護傳承工作,研究出切實可行的保護傳承辦法,指導各地區開展滿族音樂的收集、整理工作。
落實好滿族音樂保護傳承政策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有好的政策、好的執行團隊,還要有實施落地過程的有效監控。地方政府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要對每一項指標都進行有針對性的考核工作,凡是沒有落實到位的政策必須予以糾正。以半年或者一年時間為一個周期,經過核以后沒有達到及格標準的,結合保護傳承工作進行調整和改進。
(二)開展滿族音樂文化進校園等活動
對于一項需要得到保護和傳承的文化遺產來說,沒有什么比讓下一代接觸它和喜歡上它更加重要。在學校推行滿族音樂文化,讓孩子們認識這種瀕臨失傳的傳統音樂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推行滿族音樂進校園活動,可以從小學開始。滿族民間音樂中不乏短小和朗朗上口的小曲,這些歌曲可以在小學階段讓孩子們接觸。小學生有喜歡讀故事的特點,可以請有經驗的作家,為孩子們寫些關于滿族音樂的故事,再把這些故事以繪本形式制作,做到圖文并茂,以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此外,小學音樂老師的培訓也非常重要。學校可以聘請滿族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顧問,由他們對老師們進行培訓,再由老師對學生們授課。也可以在滿族地區找幾所師資力量比較雄厚的學校,以他們為中心開展學習滿族音樂的活動,再由這些學校進行成果展示,把推行滿族音樂的經驗和做法推廣開來。
中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也不像小學生那么容易調動,對于傳統滿族音樂未必會輕易接受。在滿族地區中學推行滿族音樂的教學,要找到孩子們的興趣點,安排適合他們的活動,如滿族音樂器樂演奏比、滿族歌舞大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滿足學生展示自己的欲望,讓他們在生動活潑的各種校園活動中學習滿族音樂,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喜歡這種傳統文化藝術。
此外,編寫有質量的教材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教材編寫應該有各地區的教育部門牽頭,聘請相關專家作為指導,把收集到的滿族音樂加以分類和整理,選出適合中小學生傳唱的歌曲編入教材使用。滿族音樂在傳承過程中,也有一些并不適合中小學生甚至大學生傳唱的歌曲,在選編教材的時候應該做到去其糟粕、留其精華,選取那些曲調優美、符合廣大青少年審美情趣的歌曲。
至于大學,應該是傳播滿族音樂最理想的場所。大學教研師資力量雄厚,大學生們都有一定的獨立見解和社會經驗,在大學,滿族音樂并不是單單以推廣為主,而是應該以學術研究為主。這方面,各地區的音樂學院可以把滿族音樂作為研究專題,由學術帶頭人承擔研究課題,組織有實力的教師和學生深入滿族聚居的地方調查研究,做好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為更加深入地研究滿族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
滿族音樂的逐漸消亡和中國其他文化藝術的逐漸消亡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原因。在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滿族音樂只是其中之一。要保護與傳承這種日漸式微的音樂藝術,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夠有所成效。在依托政府的前提下,群眾應該自覺擔負起滿族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使命。滿族音樂正在消失的過程中,保護滿族音樂已經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搶救這項屬于全人類的寶貴藝術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