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蘊英 宋沁蓓 康繼軍



[摘 要]近年來,旅游業正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自然災害型重大危機事件以其突發性和不可控性往往給區域旅游業的發展造成劇烈的沖擊,評估此類事件的后果和影響對旅游業的布局與發展,特別是對災后區域旅游業的復蘇與旅游形象重建有重要指導作用。文章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例,采用合成控制法構建反事實框架,量化評估了四川省入境旅游業因地震的損失程度。實證結果表明,汶川地震使四川省入境旅游業遭受了嚴重損失,2008年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比預計值減少424.55百萬美元,預期下降幅度達到73.4%;地震對入境旅游業的影響持續到2010年,直至2011年才基本恢復到震前水平。研究結果表明,地震對旅游業的影響劇烈且不是暫時性的,在旅游業的布局與發展、災區旅游業重建規劃設計及實踐中應對此予以充分重視。
[關鍵詞]自然災害;合成控制法;區域旅游業;汶川地震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2-5006(2019)06-0124-11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6.016
引 言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發展迅猛,業已躋身國民經濟中成長迅速的支柱型產業之列,蓬勃發展的旅游業對增加就業、刺激消費、促進投資和消除貧困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據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會(WTTC)測算,2012年至2016年旅游業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份額呈平穩遞增態勢,期間平均值達到55 997.6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也持續攀升,年平均增長速度達10%;直接與間接就業崗位穩步增加,占近5年全部平均新增就業崗位的8.53%;旅游業相關資本投資額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46%。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旅游業的發展為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和遺產價值提供了重大機會,尤其是在促進經濟體制轉型、產業結構優化、服務業發展以及文化輸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就中國近年來旅游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影響旅游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各種國內外因素較多。首先,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潛在增長率呈下降態勢,在不斷強化民生和深化改革的道路上,面臨著許多矛盾與各種風險。此外,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蕭條使得主要客源國經濟波動較大,各國經濟復蘇與發展的前景尚不明朗,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導致境外游客的旅行與消費意愿趨于保守;與此同時,我國周邊環境日趨嚴峻,地緣政治格局紛繁復雜。而就我國自身社會因素來看,食品安全和空氣污染的問題仍然尖銳、基礎設施建設與旅游資源開發不到位、自然災害頻發等問題也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少數幾個
國家之一。我國幅員遼闊,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包括了高原、山嶺、平原、丘陵、盆地等,復雜的地理環境使得種類繁多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自然災害呈現出種類多、頻率高、災情嚴重的特點。究其原因,除了我國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外,近年來人們不合理的生產活動也加速了生態環境惡化,大大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頻度與成災程度。
圖1和圖2分別為我國境內外旅游收入和游客數增速變動的時間序列曲線圖,圖中標示了重大自然災害發生的年份節點。如圖所示,1998年我國爆發全域性大洪水,2008年南方冰災和汶川地震,以及2013年雅安地震和多地洪澇災害都對應了我國境外旅游業的劇烈震蕩,自然災害對境外旅游市場造成的沖擊比境內市場更加顯著和易于分辨。自然災害的發生與旅游業劇烈波動的相關關系顯然不是巧合,事實上現有文獻已經在該研究領域進行了一定的定量與定性分析研究,包括沖擊效應的量化評估、自然災害對旅游業影響的傳導機制、自然災害干擾函數具體形式、影響持續期間等。對于自然災害和旅游業發展二者關系的研究業已成為理論和實務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這關系到旅游業的布局與發展、災后區域旅游業的重建與合理地進行產業投資布局規劃等一系列問題。舉例來說,旅游業是地方政府發展本地經濟的一個投資突破點,但是如果不計風險地進行旅游業相關基礎設施的大量投入,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地區經濟發展所受到的影響并不簡單是想象中現有投資的損失。災害所造成的各種破壞和損失,包括之前相關投資帶來的地方債務負擔,可能需要較長時間和資金來恢復和重建,旅游業恢復到災害之前的水平可能也需要超乎一般想象的時間,地方經濟有可能錯過恰當的發展時機,在較長時期持續低迷或蕭條。
因此,如何科學地對自然災害的沖擊效應進行精確的量化評估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本文擬借鑒常用于政策效應評估的合成控制法來進行自然災害沖擊效應的量化評估,作為一種非參數的估計方法,從方法本身避免了現有大量研究文獻在研究設計中的主觀判斷和假設,具有透明和避免過分外推的優點,它能夠明確地表示出所關注對象(處理組)在反事實狀態下潛在結果發展變化情況,從而實現對自然災害沖擊效應的準確評估。
1 文獻綜述
資本主義工業化革命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和財富積累促使世界近代旅游業興起,因此早期對旅游業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國外發達國家與城市,他們發現影響區域旅游業的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水平、旅游資源稟賦、交通運輸水平、政策頒布和特殊事件。而在眾多因素中,特殊事件的發生對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地有著最直接、迅速的影響,這類事件大多具有突發性或不確定性,包括自然災害、疾病、政治與社會危機事件等。實驗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新的或不可預知的事件往往存在過度反應,尤其是在缺乏一定認知過程的時候,進而導致人們高估風險或夸大認知風險。因此游客會對此類事件做出快速響應,進而做出放棄出游或改變目的地的決定。相反,大型賽事會議、文化活動則會極大地推動旅游發展,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上海國際電影節等。國內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具有
負效應的事件上,以起到防范和保護經濟的作用。
就本文的研究主題而言,自然災害作為不可抗力危機因素,對旅游經濟的沖擊十分強烈,而旅游業從自然災害中恢復并非易事。重建道路,恢復旅游設施和運營,使之完全還原到災害前水平可能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準確的災害評估和旅游預測對于政府機構和私人部門的旅游開發與投資規劃至關重要。
在眾多預測方法中,多元回歸分析在旅游相關文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Arana和Leon采用基于不同時間點針對恐怖襲擊建立的兩個不同樣本的地區偏好模型,著重討論了9·11事件對地中海和加那利群島競爭目的地旅游偏好的短期影響。Wang運用時間序列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autoregressivedistributed lag,ARDL)檢驗了亞洲金融危機、我國臺灣地區9·21地震、9·11事件以及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即非典型肺炎)4次危機事件對臺灣入境旅游需求的負面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任何導致嚴重安全問題的危機事件都會造成旅游業的衰退,因此安全和衛生是保持入境游客數量增長的關鍵要素。
國內與旅游業相關的事件研究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日益受到學界關注。孫根年等用經過濾波修正的歷史數據建立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不受任何嚴重事件的干擾時,其境內或境外旅游業發展趨勢應該呈現出的固有函數模型,從而估計出某一事件帶來的沖擊,他運用此方法預測了SARS、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金融危機等一系列事件對我國入境旅游業的影響。該方法也稱為“本底趨勢線法”,是早期國內旅游業研究文獻應用較為廣泛的反事實分析方法之一,該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其僅以觀測變量在事件干預前的實際觀測值為預測基礎,歷史統計數據的誤差可能被放大,從而可能較大地影響預測值。
定量分析危機事件的另一個處理思路是在計量經濟模型中引入虛擬變量來刻畫重大政治、經濟或自然災害事件對入境旅游業的影響,虛擬變量法僅能通過初步預測事件發生后短期內某地區的旅游需求,但對事件直接影響程度的度量還缺乏深入討論。
與現有文獻大量運用的多元回歸方法相比,時序模型對旅游需求有著相對更為準確的預測效果。國外對影響旅游業的重大危機事件的研究相對比較成熟,時間序列預測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危機事件對旅游業沖擊的量化評估,這種方法通過建立單變量的時間序列模型并進行外推,將外推預測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異作為事件影響的具體結果。例如,Huang和Min就運用季節單整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eage,SARIMA)來估計了我國臺灣地區9·21大地震對臺灣入境游客數的沖擊,并以此檢驗政府在地震后實施的一系列激勵入境政策的有效性。辛亞平等也運用此方法對汶川地震后四川省月度旅游人數和收入進行了預測,以預測值與實際值差異定量評估汶川地震對四川旅游業造成的影響。該方法通過季節性差分處理來消除旅游數據的季節趨勢,充分考慮了季節因素對預測變量的影響,比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ARIMA)更適用于旅游預測相關研究。類似地,TRAMO/SEATS方法也能最大程度地反映旅游業季節性波動的特點。
為了進一步提升時間序列模型在外推預測時的精度,Box和Tiao將干擾變量引入時序模型建立帶干預變量的干擾分析模型,對突變性的時間序列進行模型化處理,其中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在此類干擾分析建模中應用最廣。Min借鑒該方法研究了SARS和我國臺灣地區9·21地震對臺灣入境旅游的影響,通過引入干擾變量并刻畫干擾事件的性質,分別建立漸進變化干擾函數與延長脈沖干擾函數,可以更為準確地評估兩項事件的影響程度。
綜上來看,關于旅游業重大危機事件效應評估的問題,學術界已經積累了不少研究文獻。其中,時間序列模型能夠比多元回歸分析更準確地預測旅游需求,解釋旅游業目標事件發生后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變化趨勢,但此類利用單變量建模的方法易受歷史統計誤差的影響。相比之下,采用嚴謹的數量方法評估事件對旅游沖擊效應的研究十分缺乏,Abadie和Gardeazabal提出的合成控制法能夠很好規避常規旅游預測方法的不足,它充分利用被解釋變量和與其相關經濟因素間的內在聯系,以期得出在不受任何干擾情況下潛在穩定狀態,近年來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本文嘗試借鑒合成控制法反事實分析的框架,首次將合成控制法引入旅游預測研究領域,該方法既可以避免多元回歸法在預測中可能出現的主觀假設,也能排除時序模型中旅游業歷史數據誤差、季節因素干擾和過分外推問題。本文從實證分析角度進行經驗研究,以汶川地震為例,探索諸如地震等各類自然災害危機事件對旅游業的影響,并對
影響程度進行精準量化評估,以期為旅游業事件研究以及旅游預測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 理論假說
對于事件或者政策處理效應的研究中,存在只關注某個特殊地區、城市或者國家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事件或者政策干預的個體往往只有一個,本文研究的重大自然災害事件對區域旅游業的沖擊就屬于此類情形。
合成控制法( synthetic control methods)是一種事件研究的方法,通過構造反事實框架來估計事件對特定變量的干擾效果。其適用對象類似于雙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即某一時點起某項干預事件或政策影響了處理組樣本,但是對控制組樣本沒有影響,事前兩組樣本均未受到事件或者政策的干預,而事后只有處理組樣本受到了事件或者政策的影響。與雙重差分法適用場景不同之處在于合成控制法中處理組只有一個個體,可以是一個城市、地區或者國家,適用于本文的研究情形。
Abadie和Gardeazabal首次提出合成控制法來合成盡可能接近巴斯克地區20世紀60年代恐怖活動爆發前經濟特征的經濟走勢,然后對比恐怖活動大規模爆發后合成巴斯克地區與真實巴斯克地區的經濟情況,進而估計出恐怖活動對該地區發展產生的經濟成本。
合成控制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可參見Abadie和Gardeazabal的經典文獻,本文不再贅述,僅根據研究內容介紹具體做法。在處理組的選擇上,本文綜合考慮了發生災害事件的嚴重程度,影響范圍以及旅游業發展現狀等因素,選擇四川省作為研究樣本。四川省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長期以來對旅游景點的大規模投資、營銷宣傳,對旅游資源的整合規劃也給四川省的經濟增長帶來了新的機遇。2016年,四川省實現旅游總收入7705.5億元,躋身全國各省旅游收入排行榜前五之列。旅游收入占第三產業和全省GDP的比重分別達到18.4%和8.4%,旅游業已成為推動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的支柱型產業。但與此同時,自然災害引發的危機也在不斷侵蝕著四川省旅游業,暴雨、洪澇、地震、泥石流頻頻發生,尤其是自2008年來,四川省連續遭受了汶川地震(2008)、雅安地震(2013)和九寨溝地震(2017)的重大沖擊,這些旅游安全隱患成為游客人川旅游的首要考慮因素。在四川省遭受的眾多自然災害中,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地震最具代表性,地震造成的直接及衍生危害重創了迅猛發展的四川旅游業,特別是對入境旅游業而言,2008年四川省接待入境游客數較上年銳減59%,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同比下降69.95%。汶川地震作為一次自然實驗干擾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具有排他性影響,符合合成控制法使用條件。本文選擇了四川省的入境旅游業作為研究樣本,以國際旅游外匯收入作為觀測變量,選擇該指標的主要原因是合成控制法的運用需要事件干預前較長期數的統計數據作為支撐,而我國旅游業起步較晚,相關統計資料不盡完善,20世紀90年代初期及以前的國內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數數據存在較大缺失,僅相對全面地統計了入境游客接待人數和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數據。因此選用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指標來觀測汶川地震的處理效應是合理的。
本文構造合成控制的基本思路是:假設共有(1+J)個地區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下降,其中第1個地區為汶川地震發生地(四川省),而其余t,個地區的入境旅游業未遭受災害的強烈沖擊,即構成控制組。
記Rit,為地區i在第t期實際觀測到的結果變量,未受到地震影響的結果變量,假設To為地震發生時后,地區i受到地震的后續影響。那么當i=1時,地
接下來引入因子模型,假設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決定方程如下:
式(1)中,б1是時間固定效應。Z1是不受地震影響的可觀測變量,λ1為不可觀測的“共同因子”,即不同地區所面臨的共同沖擊,而各地區對共有沖擊的反應并不完全相同,這個誤差用Ui來表示,稱為“因
子載荷”。為了估計出RNit,我們需要在控制組地區選擇一組地區進行加權來擬合四川省入境旅游外匯收入。
將合成控制地區的權重表示為以下J維列向量:
W=(w2…wj+1)'
(2)
式(2)中,W2表示地區2在合成控制組中所占的權重,w1(i=2,3,4...)均非負,且所有地區所占權重之和為1。如果給定了一個向量W,就可將合成控制地區的結果變量改寫為:
3 實證分析
3.1 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數據是中國1990-2014年省級行政單位的面板數據。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實際采用了25個省級行政區(除港澳臺外,還不包括4個直轄市、陜西省和甘肅省,原因見后文解釋)的統計數據來構建面板數據集,具體理由說明如下:
在合成控制法中,一個潛在的假定是事件(本例中的汶川地震)僅影響了處理組樣本(本例中的四川省),而未波及其他省份。這是因為我們在構建反事實框架建模時,考慮的正是如果四川省未遭受地震影響,那么它當年及以后年份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應該是多少。為了達到該目的,本文擬從其他地區中選擇一個理想的樣本組合作為控制組,由于地震本身具有較大的地域傳導性,尤其是震級高的地震,往往波及面非常廣。根據中國地震局的數據,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級里氏震級達8.0 Ms,地震烈度達到11度,全國均有報告震感,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陜西、甘肅、四川3省災情最為嚴重。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總計人民幣8451億元,陜、甘、川3省分別占總損失的2.9%、5.8%和91.3%。其他省份雖有不同程度震感,但地震并未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自然環境破壞等嚴重后果,因此,本文從潛在控制組中剔除陜西、甘肅兩省。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考慮到各經濟指標在樣本期間內的可得性和潛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經濟體量的匹配性問題,剔除了4個直轄市樣本。
被解釋變量是四川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即入境旅游的外國人、華僑、港澳同胞和臺灣同胞在中國大陸旅游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旅游支出。
合成控制法的最終目的是使控制組中包含省份的各項經濟特征能夠通過加權平均盡可能地刻畫處理組四川省的經濟特征,且這些經濟變量與四川省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高度相關,從而得到四川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理論預期值。基于以上要求,本文參考現有代表性文獻的做法,選擇用于解釋國際旅游外匯收入變動的常規變量作為預測變量,包括接待國際游客數、人均GDP、居民消費水平、星級飯店數、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以及被解釋變量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滯后項。其中,接待國
際游客數是影響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關鍵因素,觀光住宿和餐飲購物等消費性收入隨入境游客人數遞增。人均GDP是衡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宏觀指標,也可以作為居民收入水平的代理變量,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呈自東向西遞減的趨勢,這一趨勢與各地區旅游外匯收入之間存在明顯的協同效應,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高的城市更具備吸引境外游客、創造旅游外匯收入的條件。居民消費水平是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參考指標,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平均實物消費量、現代化生活設施普及程度、居民消費結構等價值指標。地區居民消費水平越高,人們的消費需求越傾向于享受型和多樣化,消費觀念也更能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由此衍生出來的市場是多元化的、能滿足更高層次需求的市場,其旅游創匯的能力無疑更強。星級飯店數則反映了地區的游客接待能力和服務能力,是旅游創匯的硬性保障。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用于衡量地區交通狀況,作為旅游出行的必備條件,便捷的道路和完善的配套交通設施有利于旅游者進入。
此外,本文分別將1994年、1998年和2003年3個特別年份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納入預測變量體系。1994年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改按世界旅游組織(UNWTO)的口徑統計,除四川,廣西、山西3省的旅游外匯收入較上年出現負增長外,改變導致其他各省份旅游外匯收入發生不同程度的增長。1998年我國爆發了全域性特大洪水,地處長江上游的四川省也遭受了特大暴雨和洪水襲擊,并引發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旅游自然資源受損嚴重,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同比增速從12.5%下降到6.33%,入境旅游市場擴張速度減緩近一半。2003年我國爆發SARS疫情,當年4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國部分省份和城市劃為疫區,隨后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國陸續發出對華旅行勸誡,我國入境旅游業遭受全面沖擊,各項旅游活動大幅縮減。其中四川省入境游客人數同比下降47.62%,國際旅游外匯收入下降25.21%。本文認為以上3個
事件對四川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預測有滯后影響,故將這3年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納入預測變量。
各省、自治區歷年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接待國際游客數、人均GDP、居民消費水平和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星級飯店數據來自《中國旅游統計年鑒》。
3.2 實證結果
本文應用了Abadie等開發的Stata程序包synth,得出了用于擬合四川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權重組合(表1),其中選取了浙江、廣西、安徽、湖北、貴州和青海6個省份。
表2列示了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前4年的預測變量與合成值的平均值的對比情況,選擇地震發生前4年來對比的目的是為了反映數據的集中趨勢,且該趨勢應該是不受其他重大因素影響,而2003年發生的SARS事件對各省旅游業的影響差異較大,所以只選擇2004-2007年的數據來取平均。預測相對誤差反應預測值與實際值的相對誤差(1預測值一實際值l/實際值),25省均值誤差則表示將25個省份的數據進行簡單算術平均后與實際值之間的相對誤差(125省均值一實際值l/實際值)。結果表明,接待國際游客數、人均GDP、居民消費水平、星級飯店數和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的合成值與真實值都比較接近.各項指標的預測值相對誤差遠低于25省均值相對誤差,具體來看,接待國際游客數、人均GDP、居民消費水平、星級飯店數、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的二者差異度對比分別為0.02%< 50.27%,11.57%< 49.22%, 5.67%< 22.01%, 6.48%< 10.6%,1.55%< 7.66%。其中影響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最關鍵的指標“接待國際游客數”的合成值與真實值相對誤差僅0.02%,可以認為合成控制組比簡單的算術平均組更好地擬合了真實的四川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并且與選擇的各預測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
圖3中,實線反映了四川省在2008年前后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變動情況,大致呈現出遞增趨勢(除2003年受SARS影響出現短期下降外),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旅游外匯收入急劇下降到較低水平,2009年開始大幅提振,2011年旅游外匯收入恢復到震前水平。2008年以前虛線表示的合成四川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入與真實數據幾乎重合,說明其很好地擬合了實際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汶川地震發生后,四川省入境旅游收入在當年即發生銳減,且在2008年以后,持續低于合成四川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二者之間的差距表明,汶川地震對四川省境外旅游產生了巨大沖擊。由圖3也可以得到,如果2008年四川省沒有發生汶川地震,其潛在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是578.43百萬美元,說明當年四川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損失達到424.55百萬美元,損失金額占上年該項收入的73.4%;2009年和2010年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分別比預期值縮減了352.71百萬美元和436.73百萬美元。
為了更直觀地觀察汶川地震對四川省境外旅游收入的沖擊效應,我們生成四川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實際值與合成值的差額,作為處理效應。圖4顯示,1990年至2007年,除1995年和2004年外,該差異值在2000萬美元的范圍內上下波動,預計造成1995年和2004年異常波動的原因分別是1994年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統計口徑變動和2003年SARS造成人境旅游停滯半年后于2004年迅速恢復。其余年份波動幅度比較平穩,而汶川地震發生后,該差距驟然擴大。但合成控制法只適用于短期預測,圖4顯示2008年之后處理效應震蕩加大,主要是由
于以后各期的預測值是不包含任何干擾因素的數據擬合結果,反映了一種平滑凈增長趨勢,其與實際值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因此就長期來看,該方法的估計效果仍然是有局限的。
3.3 穩健性檢驗
為確保結果的可靠性,需要進一步進行穩健性檢驗。本文從3個方面進行穩健性檢驗。
3.3.1 實驗組變換
如果選擇其他省份進行同樣的處理,那么該省份被解釋變量的合成值應該與實際值相差不大,如果得到相反的結果,甚至該差異和四川省一樣,就說明合成控制法并不能證明汶川地震的發生給四川入境旅游業帶來了嚴重的排他性后果。
本文選擇兩個省級行政區作為實驗組,其中一個是吉林省,吉林地理位置距四川較遠,汶川地震沒有對吉林造成嚴重、直接的人員財產損失;另一個是青海省,震中汶川縣隸屬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與青海省交界。就地理位置來看,汶川地震會成為國際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考慮因素。將吉林和青海兩個極端情況作為實驗組來檢驗汶川地震發生前后兩省實際國際旅游外匯收入與合成值的情況,具有明顯的差異對比作用。
圖5顯示了吉林省合成控制法檢驗的結果,圖6是青海省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吉林省在地震發生前后一段時間內,合成值對實際值的擬合效果都比較好,地震發生當年合成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與實際值之間僅相差7.53%,說明地震并沒有對吉林省入境旅游造成嚴重影響。這與實際情形也是相符的,2008年吉林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入較上年增長了18.12%,只是增速與上年比有所放緩。青海省在2008年以前合成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基本圍繞著其實際值上下波動,汶川地震后二者明顯分離,但地震造成青海當年的國際旅游收入損失僅為10.46百萬美元,同比減少了36.56%,與四川省73.4%的降幅相比差異顯著。因此,該檢驗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汶川地震對四川入境旅游的影響并不是偶然情況。
3.3.2安慰劑檢驗
為了檢驗上述分析的可靠性,Abadie等提出了“安慰劑檢驗”方法。該方法源于醫學上的隨機檢驗,例如,為了檢驗一種新藥的療效,隨機將實驗人群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服用真藥;而另一組服用安慰劑(完全沒有療效),目標人群不清楚所服藥物的真假,從而避免測試因為主觀心理作用而影響藥物療效。“安慰劑檢驗”方法借用了這一思想,本文依次將其他省份作為處理組樣本,然后使用合成控制法擬合其他地區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并估計其他省份對汶川地震的反應效應。
為了保證安慰劑檢驗的可信度,本文剔除了均方預測誤差超過四川省遭受汶川地震前均方預測誤差兩倍的地區,除廣東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不滿足合成控制法的條件外,江蘇、浙江、福建、廣西和湖南5個省份在2008年以前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預測值和實際值之間均方誤差較大,說明合成控制組在地震沖擊前對于以上省份的擬合效果就比較差,所以我們也不能相信其在地震發生之后的估計結果,保留的18個省份安慰劑檢驗結果如圖7。
圖7中實線表示四川省的處理效應(即四川和合成四川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差額),而虛線表示其
他17個省份的處理效應,可以看出,在2008年以前,四川省和其他地區的處理效應基本持平,汶川地震發生后,四川省處理負效應顯著大于其他所有省份。假如汶川地震并不會對四川省入境旅游造成任何影響,那在這18個省份中,我們碰巧看到四川省處理效應最大的概率僅為5.56%( 1/18),也就是我們通過合成控制法估計的處理效應的顯著性水平。
3.3.3排序檢驗
該檢驗的基本思路是:將合成控制法運用于除四川外的其他省份,計算各個省份在2008年后與2008年前的均方誤差比值,然后考察這些比值的分布;由于2008年之前均方誤差越小表明擬合情況越好,2008年之后均方誤差越大表明汶川地震對一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匯影響越大。因此四川省的均方誤差比值越大,則說明汶川地震對四川省入境旅游的影響越異于其他省份。排序檢驗不需要通過均方誤差比較刪除特定的對照組省份,就避免了安慰劑檢驗中的對照省份主觀選擇性強的問題。由于合成控制法在短期預測上更有優勢,尤其是對旅游收入的預測,在長期來看,無法排除其他事項的干擾,因此在做外推預測時,離2008年越近的年份其擬合情況越好。因此本文選擇汶川地震后3年的均方誤差來與地震前均方誤差相比。
圖8描繪了23個省份(廣東和寧夏除外)2008年前后均方誤差的比值的分布情況。由圖8可知四川省2008年前后的均方誤差比值為374.45,而其他22個省份均方誤差比值的均值為58.39,74%的省份的均方誤差在100以內。四川省的均方誤差比值在23個省份中最大,顯著性水平在5%(1/23)以內。結合安慰劑檢驗的結果,可以認為:汶川地震對四川省的入境旅游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4 結論
本文采用新近發展的合成控制法,以汶川地震為例,構建反事實框架分析討論了重大自然災害對旅游業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汶川地震對四川省當年及此后短期內的入境旅游業造成了劇烈的沖擊,且地震對旅游業的影響并不是暫時性的,評估的事件發生當年及期后3年旅游收入損失與實際損失大致吻合,可以反觀災后旅游恢復重建工作的穩步推進取得的成效。
本文有助于豐富重大事件對旅游業沖擊影響研究文獻,也能給職能層決策提供理論支持。首先,本文創新性地將反事實分析方法應用于旅游預測,拓寬了常規旅游預測研究思路并大幅提高旅游相關變量潛在結果評估精度。其次,本文的研究結果對應急救災管理機制的調整有啟發。通過對重大自然災害影響程度的評估,可以有效識別災害影響的性質,包括影響程度如何和影響期間長短等,進而指導相關資金配比、優化災后區域旅游業重建規劃設計及實踐,為自然災害的防范和應對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最后,相關部門可以利用本文量化評估結果對區域旅游業恢復狀態和救災工作效果進行衡量。在旅游恢復遲緩的情況下,加大旅游恢復投資力度,不僅要重視道路景點設施的建設和生態自然環境的恢復,更要關注游客旅游意愿的心理重建。自然災害型危機事件雖然是影響區域旅游業的重大風險因素,但絕不是無法逾越的障礙。完善、有效的災害預防、應對以及事后評估反饋機制不僅給入境旅游者打了一劑強心針,是發展旅游業的長遠之道,更是實現地方經濟平穩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Disaster Crisis on Regional Tourism :
Based on the Synthetic Control Method
FU Yunying1, SONG Qinbeil, KANG Jijun1,2
(I. School of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2. Chief Expert Workshop ,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s caused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heaccumulation of social wealth, which has promoted the growing up of tourism in the modern world. Inrecent years, tourism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pillar industry of economic growth, but as a service,export and joint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inevitably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by variousintemal and external factors.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actors affecting regional tourism includeeconomic development, tourism resources, transportation level, policy and special events. Among the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natural disaster crisis often has a severe impact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due to its sudden and uncontrollable nature. Assessing theconsequences and impacts of such incident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anddevelopment of tourism, especially in the recovery of regional tourism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tourism image in post-disaster areas. Tak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as anexample, this paper uses the synthetic control method to construct a counterfactual framework to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damage caused by earthquakes in the inbound tourism industry in Sichuanprovince. Firstl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panel data set of 25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units in Chinafrom 1990 t0 2014. The indicators include foreign exchange incom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number ofintemational tourists hosted,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consumption level of residents, numberof star hotels, urban per capita road area and lagging items of foreign exchange income of internationaltourism. Among them, foreign exchange incom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ofresearch. Then the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model is used to select samples from other provinces toestablish an ideal control group. The predictive variabl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re optimizedcontinuously by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to simulate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Sichuanprovince. Finally, we get the expected change curve of intemational tourism foreign exchange incomein Sichuan provinc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has caused seriouslosses to the inbound tourism industry in Sichuan province. In 2008, international tourism foreignexchange income decreased by 424.55 million US dollars compared with the expected value, and theexpected decline rate reached 73.4%. The impact of the earthquake on inbound tourism continued until2010, and did not recover to the pre- earthquake level until 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act ofearthquakes on tourism is intense and not temporary. It should be given full attention in the layout anddevelopment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ourism reconstruction in disaster areas. This study ishelpful to enrich the literature on the impact of important events on tourism industry, and also providestheoretical support for decision-making at the functional level. Firstly,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appliescounterfactual analysis method to tourism forecasting, broadens the thinking of conventional tourismforecasting research and greatly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potential results evaluation of tourism-relatedvariables. Secondly, the results of our research can provide some ideas for the adjustment of emergencydisaster management mechanism. Through th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severe natural disasters, we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nature of the impact of disasters, including the degree and the duration ofthe impact, and then it is helpful in guiding the allocation of relief funds, optimizing the planningdesign and practice of post- disaster regional tourism reconstruction, so as to create a good legalenvironment for natur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Keywords: natural disasters; synthetic control method; regional tourism; Wenchu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