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燦

為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人總行自2011年起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有效破解了農村金融服務缺位難題,但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新興支付方式與手段的迅速滲透,助農取款業務發展中的一些新問題和新矛盾也隨之顯現。本文以湖南株洲轄內的助農取款服務發展為例,分析當前業務發展中的新問題,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基本情況
(一)村級全面覆蓋
截至2019年一季度,株洲轄內共設立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2114個,覆蓋全轄1169個行政村,一季度共辦理各類現金取款匯款、轉賬、消費、代扣代繳等業務共18.65萬筆,金額1.37億元。
(二)功能共建融合
為推動農村地區各項扶貧政策的有效整合,人行以貧困村為重點區域推動金融扶貧服務站、助農取款服務點和村級電商服務站的合作共建,服務點除提供各類支付服務,還兼具信貸、信用體系建設、金融知識宣傳教育等便民金融服務與網上代購、上線發布農產品、物流配送等電子商務服務。截至2019年一季度,株洲市共建立三站融合站點135個,一季度共辦理助農取款業務5.14萬筆,金額2831萬元,遠高于普通站點。
(三)服務形式創新
總行最初推廣的助農取款服務為傳統的電話pos,但隨著技術手段的發展與終端設備的升級,目前已有多家銀行就該項業務開展創新,如某國有銀行采用移動pos開展業務,商戶可為村民提供上門服務;某農商行建設助農金融服務站,配備統一裝修設計與電腦設備,設置專用業務柜臺,客戶業務體驗類似銀行網點,且可受理存折業務、掛失改密等業務,服務功能明顯增強。
二、存在問題
(一)傳統業務萎縮,業務發展停滯
首先,傳統固定pos機具本身功能簡單、可視化程度低、通信線路不穩定,加之服務點設立之初,行政屬性明顯,僅追求機具布放數量,而未嚴格要求服務質量,導致業務逐漸萎縮。其次,移動支付正悄然改變農村支付方式和消費習慣,在對轄內某貧困村的支付行為調查中,使用過手機支付的村民占比高達83%,村民可通過個人之間的手機轉賬繞開去銀行或服務點存取款,實現隨時隨地的現金調劑。最后,農商行為挖掘農村市場,拓展獲客渠道,布放了功能更為強大的終端機具,服務形式更受村民青睞,擠壓了傳統業務模式的生存空間。
(二)防控能力不足,存在風險隱患
經調研走訪發現,各類助農取款服務點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違規情況:一是當前制度要求業務辦理需逐筆登記,并留存客戶身份信息,但大部分商戶登記簿填寫不完整,未按照制度要求留存相關信息,造成交易不可追溯;二是商戶未妥善保管刷卡小票,將打印出的取款小票隨意丟棄,持卡人疏于防范也未及時核對交易信息,給商戶侵吞小額資金提供可乘之機;三是商戶代替持卡人刷卡,持卡人出于信任將密碼告知服務點由其代為刷卡取款,而服務點為了區分記憶,將多個持卡人卡號和密碼記錄在一起,存在較大風險隱患;四是多數服務點欠缺對客戶的風險提示,而農戶安全防范意識較差。
(三)制度建設滯后,脫離實際需求
一是業務限額問題,現有制度規定助農取款單卡、單日累計取款額最多不得超過2000元;現金匯款業務,單筆不得超過2000元;轉賬匯款業務,單卡、單日金額不得超過2萬元,多數農戶反映上述限額已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二是創新發展問題,由于創新模式在制度上有所突破,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助農取款,因此在統計上未納入范圍,管理上也存在真空。如某行的助農金融服務站,人為設置了跨行業務障礙,因此該模式暫不計入助農取款服務點;又如某國有銀行業務創新采用移動pos,其消費業務筆均金額達8947元,與農村商戶經營內容及居民消費水平不符,業務真實性存疑,存在移機、信用卡套現及洗錢的風險。
(四)站點選址不合理,服務效果不強
一方面,助農取款服務點分布相對集中,銀行多選擇在經濟較好的村鎮,致使這些地方不僅有多家助農取款服務點,還有銀行網點,而一些偏遠貧困村,因維護難,收益少,銀行往往不去布點,普惠金融沒有得到有效落實;二是銀行在選擇商戶時,部分商戶年齡偏大或文化水平太低,業務處理效率低、業務宣傳也很難到位。
(五)政策到位不足,扶持力度較弱
地方政府對助農取款服務的扶持政策僅停留在口頭上,服務點建設的成本支出完全依靠主辦銀行承擔,導致銀行缺乏開展業務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地方政府未出面組織協調電力、通訊、水利等部門,造成部分代扣代繳業務拓展困難,電信部門既定的通訊優惠政策也未落實到位。
三、相關建議
(一)提升服務功能
各銀行機構應著眼長效,不斷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放開跨行業務功能,充分發揮服務點的金融網點部分替代功能,豐富服務點的產品、服務業務種類,不僅要滿足農村社會保障類業務支付、涉農政府性補助類業務支付,還應滿足如農村學生學費繳納、有線電視收視費繳納、金融理財業務辦理等切實需求。
(二)加強風險管控
收單機構要嚴格落實按期巡檢及業務逐筆登記制度,并加強對助農取款交易監控,將助農取款交易相關指標納入風險監測機制,對于發生的大額、高頻、異常助農取款交易等情形要重點關注,及時通過電話、上門走訪等方式予以核實。同時要建立對商戶的考評、退出機制,加強過程管理,全面掌握服務點的經營狀況。
(三)完善制度辦法
建議在以安全為前提,充分考慮農村及弱勢群體的知識儲備、風險承受能力的情況下,修訂農村支付相關規章制度,適當放寬助農取款業務額度及服務形式,鼓勵服務點功能優化創新,更好地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支付需求。
(四)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應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專項資金等形式,對助農取款主辦行、代理商戶給予專項財政補貼,激發銀行機構推廣、商戶參與的動力,同時協調推動電力、水力、電信、通訊等部門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共同分擔銀行的運營負擔,減輕商戶經營成本,為助農取款業務創造更為寬松的外部環境。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株洲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