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和女兒楚楚特別的緣分,來自一本名叫《來吧,孩子》的書。十年前的暑假里,我去新華書店閑逛,看到最喜歡的作家池莉出了這本新書,便好奇地打開來看了看,越看越被吸引,等到看完,突然就想:“如果,我也有個女兒該多有意思?”機緣巧合,楚楚正好在那時來到了我的生命里。從此,我便和楚楚一起在書墨飄香的世界里共同成長!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每年看到全國各地的學生來到這里求學,一樣的起點卻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我深感育人的初心應該是培養孩子向上向善的自覺!我很清楚,“閱讀”是讓孩子保持真善最重要的方式,所以,女兒楚楚出生后,我一直注重培養她的閱讀習慣。
楚楚不到三歲就被我們送到了先生部隊的幼兒園里。出乎意料的是,一向乖巧文靜的楚楚卻屢屢被班主任告狀:昨天上課到處走動,今天上課和小朋友說話……有一天,班主任甚至給我打了一個小時電話,說楚楚每天都會關掉課間休息的音樂。末了,班主任建議道:“我真沒見過這么好動的女孩子,建議你帶楚楚去醫院檢查下,看看是不是缺什么微量元素?”
我像很多新手媽媽一樣陷入了迷茫和焦慮,頭腦發熱地帶著楚楚去了婦幼兒童醫院,按要求做了微量元素測定、神經系統測試等。整整大半天,帶著莫名其妙的楚楚在各種沒聽過的科室里一番項目做下來,結論是:一切正常,而且智商還偏高!看著一臉天真的楚楚湊過小腦袋要和我一起看測量結果,我突然醒悟過來,“班主任說的不一定是對的!作為母親,我才應該是最了解孩子的那個人!”
為了確認我的想法,我反復翻看《鄭玉巧育兒經》《蒙臺梭利育兒》等各種育兒書籍,慢慢了解楚楚的表現實際上是十分正常的。楚楚只是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注意力和理解力與班上三歲半的小朋友比較起來,存在一定的差距。而班主任已年近五十,處于更年期階段,常常睡不好,情緒也容易被孩子們的吵鬧聲左右。
弄清楚這個事情后,我主動和女兒的班主任進行了多次溝通,還將自己看過的幾本書推薦給了她。隨著不斷地學習和理解,班主任也漸漸認識到了自己知識和身體原因對于孩子們缺少耐心和理解。令我感佩的是,經過多次溝通,班主任放下執念,改變了對孩子們實施的軍事化管理,用一種彈性的方式來看待孩子們的個性。我也調整自己的狀態,無論每天回家多晚,都會和楚楚聊聊學校的事情,陪她讀讀笑話故事,舒緩她因為分離產生的焦慮情緒。在這樣的調試下,楚楚的幼兒園生活進行得很順利。
楚楚稍大一些的時候喜歡聽我講各種各樣的故事,其中也包括童話故事。但我始終記得皮格馬里翁效應——你認為你的孩子是什么樣,她就會是什么樣的!所以,即使是給楚楚講故事,我也不選王子與公主的故事。
比如,講到《豌豆公主》時,我從來不講公主有多美,更沒有講王子與公主過上了美好的生活。那天中午午睡前,我故意在她的小被子下面放了兩顆彈珠,她睡得很安穩。待她睡醒后,我則故作興奮狀大叫,問她:“寶貝,你有沒有發現今天的床有什么不同?”見楚楚疑惑,我“嗖”地從她被子下面拿出兩顆彈珠:“你看,你多棒啊,躺在彈珠上也能睡得舒服!可是有的女孩會有一種‘公主病。”然后,我給她講了豌豆公主因為七層墊被下有顆豌豆而睡不著的故事,并稱贊她:“我們家楚楚也是公主,但從小在哪里都能睡著,真是太棒了。”
在這樣的暗示下,楚楚養成了到哪里都能睡著的習慣,無論是旅行期間東北凌晨寒冷的火車站,還是泰國曼谷嘈雜的機場里,甚至去省里比賽唱歌訂不到酒店只好睡在民房的地鋪上,蚊子咬得我都睡不著,她依然睡得香甜!小小年紀的楚楚如此能吃苦,讓我十分欣慰。
楚楚讀小學一年級時因年齡較小,不愿意和班上的同學交流,還時常和同學鬧矛盾。我想起了小時候講的《萵苣公主》,便拿出她以前給萵苣公主畫的一個頭發梯子問:“寶貝,你看萵苣公主之所以把自己困在了小塔里,是因為什么呢?”楚楚想起來自己說過的那句話:“這個公主其實不需要等王子來救她的,她自己就可以給自己搭一個頭發梯子走出小塔,外面世界真美好啊!”我繼續引導:“你看,現在的小學像不像塔外面的美好世界啊?”楚楚豁然開朗:“媽媽,我知道了,我應該勇敢地走出小塔,去和更多小朋友交朋友!”
就這樣,楚楚一步一步地走出了自己的“心理圈”,和同學相處得越來越融洽。如今,讀四年級的楚楚每個學期都是“三好學生”,成績也能保持在前列。我知道學習其實是“路漫漫其修遠兮”,所以很為她不懈努力而感到欣慰與驕傲!
十歲左右的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脾氣。很多家長問我:“ 你家楚楚跟不跟你吵架啊?”我開始還暗自得意,幸好我提前就看了《青春期女孩的心理特征》,早做好了心理準備。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喜歡被嘮叨,希望擁有自主權。所以,這個階段我和她爸爸商量的政策是:內緊外松,讓她不要覺得被壓抑。
前段時間我工作很忙,一大早,她卻將渾身疲憊的我吵醒:“媽媽,你說好了六點半來喊我的,為什么沒有?”又累又困的我很不能理解:“現在才六點三十三,這和六點半有什么區別?”過了一會兒,楚楚又問:“今天多少度?”我最不喜歡的就是看數字,隨口回道:“比昨天熱,你可以少穿一件衣服的。”楚楚明顯不滿意這樣敷衍的回答,繼續發問。我徹底惱火了,說:“手機、電腦都在旁邊,你自己看一下啊,我從小就不看天氣預報,我都是靠感覺的!”楚楚委屈地看了我一眼,哭了起來。
其實,我說完就后悔了,理智告訴我這樣的語氣對孩子是不好的!就在我不知道如何彌補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看的《職業生涯規劃》書里,講到感覺型和直覺型的人格分類就是基于對時間概念理解的不同。于是,我吃早飯時特地拿出那本書坐在餐桌旁邊,假裝驚詫地說:“哎喲,我算是找到為什么我不喜歡人家問我幾點幾分了。原來,對于時間概念準確性要求高的人是直覺型人;而像我這種注重感覺型的人,則不喜歡數字,更多的關注于事情的整體性和價值感。”
楚楚被我的話吸引,跟我一起閱讀了這個章節。看完之后,她十分開心地說:“媽媽,原來,我和你是不一樣的啊!”我立刻也說:“是啊,原來雖然你是我女兒,但和我不一樣。媽媽剛才情緒不好,對不起啊!”楚楚擺擺手,自豪地說:“不用不用,我現在知道了,你這種類型的人和我不一樣!我和爸爸是一個類型呢,我們對數字都很有概念,注重理性和時間觀念!”
看著楚楚忘了之前的不愉快,開開心心地去上學了,我慶幸自己想到了這個切入點,用這本書解決了一場矛盾,同時也讓楚楚理解了人和人的不同。
如今,女兒正在慢慢成長為她想要的樣子。在學校里成績目前能保持在前五名;在學校外,她積極參加各類比賽,能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曾經我以為:“愛,就是‘只要你要、只要我有的滿腔熱情。”十年過去了,在與女兒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我明白了:“愛,是一種給予,但更是一種克制與尊重!”
(題圖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