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鈺
摘要:在健康中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森林康養產業作為一種健康養老產業衍生的新業態,其正處于不斷摸索前行的起步階段,金融支持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發力點,研究如何從金融方面推動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基于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現狀,通過分析其金融支持存在的瓶頸,結合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提出進一步推動金融支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森林康養;產業;金融支持
中圖分類號:F719;$788;F8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6-0357-02
一、森林康養產業概述
(一)森林康養的概念
“森林康養”這一概念起源于德國,中國在2012年引入森林康養這一新概念,隨后,國內專家對森林康養進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但是國內學者對森林康養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迄今為止學術界還未給出統一的定義。
2019年林草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對“森林康養”這一概念給出了較為科學準確的定義:森林康養是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以促進大眾健康為目的,利用森林生態資源、景觀資源、食藥資源和文化資源,并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的服務活動。
(二)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現狀
目前,國內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尚處于發展的萌芽階段,還未能形成有效的現代化產業鏈和產業架構。自2012年起,湖南省、四川省等森林大省率先對該產業進行探索,隨后貴州省、黑龍江省、陜西省、山西省相繼重視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在我國發展邁上新臺階。在國家林業局支持指導下,由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發起,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森林醫學與健康促進會于2015年底啟動了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遴選,已先后四批確定了374家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3個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和1個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區。
迄今為止,全國已有27個省區市先后開展了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有效促進了當地產業發展,推動了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最新《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提出,到2022年,建成基礎設施基本完善、產業布局較為合理的區域性森林康養服務體系,建設國家森林康養基地300處,建立森林康養骨干人才隊伍。
全國各省份積極響應號召,已經出臺一系列文件將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湖南省森林康養發展規劃》(2016-2025年)指出,爭取到2025年,建立覆蓋全省的森林康養服務網絡,構建科學規范的森林康養技術體系,形成集旅游、療養、養生、康復、保健、養老、教育、文化和扶貧于一體的森林康養產業,培育一支高素質的森林康養隊伍,在滿足民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的同時,推動我省林業產業轉型升級。w2019年貴州省林業局計劃今年新增省級森林康養基地20個,并將在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舉辦貴州森林康養項目推介招商會,擴大貴州森林康養影響力,吸引外商投資貴州森林康養產業;2019年山西省將會在確保森林資源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圍繞“一圈、兩山、十二集群”布局打造100個森林康養小鎮、100個森林康養基地、500個森林康養村。
二、金融支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存在的瓶頸
(一)缺乏配套的金融政策支持
有關森林康養產業政策法規的推出往往落后于實際發展速度,現階段《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7-202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政策的推出都將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提到了重要地位,但是政策中都只是從宏觀的角度進行了一些戰略部署與產業發展引導,并沒有出臺具體的落實方案和實施手段,缺乏與森林康養產業發展配套的金融支持政策,還有與之相關的財稅、監管政策。
(二)風險防控體系不足以支撐產業發展
目前,我國森林康養產業所產生的“藍海效應”逐漸變大,民間固然有大量資本想要進入該行業,但大多望而卻步,其主要原因是還產業體系中投資的進入和退出機制還處于相對空白狀態,這就導致想投資的企業猶豫并處于觀望的狀態。除此之外,風險投資是除了銀行機構給予貸款以外,對森林康養產業最有力的金融支持手段,所以應大力倡導各大金融機構對森林康養產業進行風險投資,但是從我國風險投資現狀看,風險投資市場的規模能夠滿足我國森林康養產業“藍海效應”所需的大量資金,但是除了能從資金總量上補足森林康養產業所需資金缺口,我國風險投資特別是對新型產業的投資理論和發展遠遠滯后于現實需要。
(三)擔保資源有限,金融信用體系難以搭建
目前,森林康養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其相關項目貸款抵押物單一,缺乏足夠的擔保資源,項目的抵押物主要是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其抵押價值難以達到銀行的貸款要求。林權抵押貸款因信息不對稱、經營權處置困難等特殊性,林業企業和林農財務信息透明度不高,征信困難,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突出,違約風險大,金融信用體系難以搭建,與此同時,金融機構需進行一系列繁瑣的手續實現林權抵押貸款,這都將打擊金融部門參與林業貸款的積極性,不利于金融支持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
三、金融支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優化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政府投入機制
1.完善配套的金融政策和制度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家對森林康養產業這一新型朝陽產業越來越重視,相關政策出臺已成常態,如何將相關政策具體化和細節化,將成為未來政策出臺的一個方向。金融支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必須在政策上加以引導。因此,相關金融政策的完善,可以有效提高金融支持產業發展的效率,對金融機構進行精準指導,不斷規范森林康養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金融體系。
2.加大政府資金投入,推動監管體系的構建
森林康養產業在前期投入大、開發周期長、投資回收期長,若完全依靠企業自有資金進行產業投資建設缺乏現實可行性,政府應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盡管我國政府在不斷加大對森林康養產業財政支持力度,但事實上,包括財政資金在內的政策性資金相對于正處于起步階段急需大量資金支持的森林康養產業整體而言覆蓋面依舊較低。政府必須不斷加大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吸引社會資本有積極性的投入森林康養產業,爭取和協調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及有關商業金融機構長周期低成本的資金支持。對符合政策規定的森林康養產業項目貸款納入林業貸款貼息范圍內。
(二)規范產業經營體系,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務
我國森林康養產業還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產業內部經營體系和金融體系并不規范,這也是金融機構不愿意提供大量資金支持以及民間資本害怕進入該產業的主要原因。因此,產業內經營主體要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經營水平,建立完善的經營制度和財務制度,逐步與銀行建立起良好的信用關系;其次,應加強內部聯盟,取長補短,加大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盈利能力,提高在投融資博弈中的砝碼,形成以龍頭企業為首的產業鏈。金融機構更愿意有加大對龍頭企業的直接融資支持力度,并且有針對性的推出“康養產業鏈融合貸”、“休閑農莊貸”、“康養小鎮服務貸”“康養田園體貸”等有特色的信貸產品,打造有差異化的金融產品體系,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支持服務。
(三)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拓寬投融資渠道
在銀行貸款模式下,應不斷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提高林權抵押率;各類金融機構應積極開發林業全周期信貸產品,在森林康養產業經營主體內推廣林權按揭貸款,推動林草業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林權流轉交易貸款、生態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林權、林權流轉合同憑證貸款、“林權抵押+政府增信”和“林權抵押+林權收儲+森林保險”貸款等林權抵押貸款模式,貸款期限應與森林的特殊性相適應。
森林康養產業作為健康養老產業衍生出的新興產業,其金融支持模式不能僅僅局限于以銀行為中介主導的間接融資模式,必須從傳統的銀行貸款方式轉向以股票、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工具。在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應加快發展債券融資,特別是以森林康養項目為標的綠色融資融券;其次,幫助森林康養產業的各類企業和經濟組織積極開展多元化債務融資,包括支持投資康養產業的央企、上市公司發行企業債、公司債,以及中期票據、私募債、非公開定向債務、短期融資券、超短期融資券等;吸引國內大型國企、金融機構、上市公司、產業龍頭企業加入我國森林康養產業投資、并購、重組,并以優質康養項目為標的開展各類股權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