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蔚
摘要:本文主要以經濟新常態下經貿人才商務溝通能力的培養為重點進行闡述,從實施跨文化意識教育,培養我們大學生的世界意識與國際視野、和商務溝通實踐實現無縫對接,創建符合國際標準的知識框架、創建跨文化能力評價標準體系,探索跨文化能力素質等這幾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經貿我們的商務溝通能力。
關鍵詞:經濟常態;經貿人才;商務溝通能力
中圖分類號:F710-4;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5-0439-01
引言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國際經濟和貿易進入了增速放緩的外貿發展新常態,隨著的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自貿區戰略的實施,使得中國經濟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性特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經貿人才商務溝通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其不僅可以減少語言與文化帶來的沖突與分歧,還可以減少國際商務成本和風險。
一、實施跨文化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與國際視野
在國外,很多學生早就已經在通識教育中開設了跨文化能力課程,對自己實施跨文化意識教育,進而培養自我的世界意識和國際視野,有效提升自身對異文化的悅納度與敏感性。因此,我國高校的大學生也可以參考和借鑒,在學習經貿時,在通識教育的學習中開設相關課程,進而把學習跨文化意識作為重點內容,使我們可以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深入理解和認識。并且,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把跨文化視域作為基礎,我們大學生也需要開展跨文化接觸途徑進行引領與拓寬,例如國內外跨文化交流活動、國內外社交媒體、多媒體與課程、文化成品等等,通過這些形式,對國外文化進行接觸,并進行跨文化的交流。只有這樣,才可以使自身形成良好的全球思維和國際視野,并可以更好的完成學習目標。
二、和商務溝通實踐實現無縫對接,創建符合國際標準的知識框架
在西方,大部分國家都把跨文化溝通能力作為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而且教材內歐容那個也是順應時代的重點問題與熱點問題,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及時性。例如,某校商學院在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方案中,包括了外語課程、國際商務專業課程、國際商務通識課程、跨文化能力模塊,以及一個實踐教學。在經濟新常態下,很多大學認為,當前高校在培養經貿人才時,需要結合自身的生物環境和國際化特征,對跨文化商務溝通的能力與素質進行了解,進而對教材進行合理挑選,使技能培養和教材語料可以實現和商務交際無縫對接,創建出符合跨文化商務溝通能力與專業知識的架構。
三、創建跨文化能力評價標準體系,當作制定培養人才方案的依據
在經濟新常態下,隨著跨文化溝通越來越多,對于相應的經貿人才需求也就越來越多,因此對我們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合理評價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已經有跨文化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其BP神經網絡模型,而且,根據相關調查顯示,該模型的結構效度與信度較高,得出的結果準確、客觀。因此,我學生在學習商貿溝通能力時,可以利用該模型,擬定學習方案時也可把該模型作為依據。此外,多和企業合作,把企業用人崗位職責和自我學習方案進行結合,對各項評估指標和考察點進行細化,進而有效學習的商務溝通能力。
四、對跨文化能力組成要素進行研究,探索跨文化能力素質的培養
在學習商貿溝通能力過程中,跨文化能力主要有個體態度、意識、知識、技能等組成,而學習商貿溝通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學習商貿溝通能力的基本組成要素進行深入探究,從個體態度、意識、知識、技能這4個層面人手,對組成跨文化能力的子要素進行探究,例如認知技能、敏感度、價值觀、生活方式、交流技能等等。只有這樣,才可以從多個方面人手,對自我商貿溝通能力進行提升。此外,我們還要學習商貿溝通能力和校園文化、教學、校外的因素之間的關系。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經濟新常態下,商務溝通能力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避免語言、文化帶來的沖突和分歧,還可以有效減少國際商務的風險和成本。因此,我們大學生在學習經貿時,要對目標合理調整,在對知識結構進行完善,提高專業能力與基本素養的基礎上,學習商務溝通能力,實施跨文化意識教育,開闊學生的國際事業。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學習商務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