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琦


摘要:黑龍江省坐擁豐富的森林資源,是國家重要的資源寶庫和生態屏障。在新中國成立的五十年來,黑龍江省國有林區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省林區的發展模式逐漸暴露出弊端,引發了一系列危機。對此,黑龍江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率先開啟林區經濟轉型之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給我省的林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指明了全新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黑龍江省;林區經濟;政策
中圖分類號:F326.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5-0493-02
黑龍江省擁有全國最大的重點林區,是重要的資源基地和生態屏障。黑龍江省森林大致產生于3世紀,但在抗戰勝利后,才真正被開發。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五十多年里,我省林區長期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木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根據中國木業信息網發布的統計數字來看,五十多年來,全國累計生產木材產量24.5億m3。其中,黑龍江省提供6億多立方米的木材,約占全國木材產量的1/4。尤其是我省的森工集團,累計生產5.03億立方米的木材,占全國木材產量的22%,成為我國最大的木材生產基地。都說“中國大糧倉,拜托黑龍江”,但從以上的數據表明,“中國木材倉,也得拜托黑龍江”。毫無疑問,黑龍江省在這五十多年里,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立下汗馬功勞,也因此被稱為祖國林都。
但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前進,黑龍江省卻陷入了可采森林資源耗竭和森工企業落沒的雙重危機。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兩大危機集中體現,給林區乃至全省的經濟和環境帶來了重創。對此,黑龍江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林區轉型政策的號召,秉承科學發展的理念,率先開啟林區經濟的改革之路。尤其是2014年國有林區全面停伐以來,黑龍江省憑借豐富又獨特的自然資源,緊抓國家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給我省的林業產業和生態環境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春天。目前,黑龍江省的林區已經形成以林下食用菌、北藥、養蛙、旅游、漿果、堅果、木材深加工為主的將林下種植業、養殖業和旅游業集于一身的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經濟體系。自從林區經濟轉型以來,我省的林業年度宗旨也成倍的增長,早在2012年就突破了1000億元這一大關,2018年的年度總產值更是突破2000億元。顯然,黑龍江已經成為我國林產業大省。不僅如此,我省也相繼獲得了“黑木耳之鄉”、“紅樹莓之鄉”、“冰城雪都”、“林蛙產業第一股”等多個獨有的聲譽品牌,引來了不少省、市專家團的參觀和學習。在轉型和發展的背后,深度剖析黑龍江省林業產業的變革之路,不難發現,公共政策是重要的推手,但政策是怎樣發揮作用的確是關鍵。故本文將從政府的政策角度來探討黑龍江省如果將外部政策的推力變成內部發展的動力,帶領林區經濟一步步走向綠色、科學和可持續的。
具體來說,政府的林業轉型與發展政策讓黑龍江省的林業經濟形成了兩個良性循環體,他們相互作用,促進林區經濟的發展。
一、林業經濟的良性循環
(一)林業經濟與生態發展主導力量:由國家轉變為市場
在國家倡導林區產業剛剛轉型之時,我省社會的普遍反響是不支持居多。對于林區職工來說,他們長期在偏遠的林區從事單一的砍伐職業,對木材具有較高的依賴性。而且他們普遍素質都不高,認為不砍伐木頭就相當于切斷了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對于社會上其他經營與林業相關的主體來說,大型經營體長期處于壟斷地位,小型經營體長期依賴這種僵硬的生產模式,具有安穩、不愿冒險的心理。而對于不與林業經濟相關的其他人來說,他們普遍是不關心的態度。所以,轉型起步階段,主要是國家主導。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國家通過建立利益導流機制,通過親自出資、出人,親自招商引資,親力親為區發展林下經濟讓市場上各方主體看到林下經濟的發展前景。從而逐漸將林下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過度給市場。
(二)林業經濟與生態發展主力軍態度:由被動變為主動
當林下經濟發展起色的時候,即上述的主導力量逐漸過渡給市場的時候,市場主體的態度與會因為看到了林下經濟的前景而轉變。他們從原來的被動甚至拒絕到如今的主動和積極,主動去承接發展林業經濟的任務,主動去保護森林資源。只有當人們的態度發生轉變的時候,我省政府才不處于一個尷尬的局面,既能順應百姓需求,幫助他們獲取利益,又能實現國家生態的發展要求。此時,國家的政策基本奏效。
(三)林業經濟與生態發展的利益主體:由個體變為集體
以前單一的木頭經濟,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具有壟斷地位的少數個體,他們普遍存在于木頭的第一、二市場。雖然第三市場的不少人也從事木頭職業,但他們總是給少數壟斷地位的主體“打工”,一直都不是獲利的真正主體。而且,長期的破壞資源會帶來生態環境的惡化,那些處于壟斷地位的經營者可能會一走了之,留下眾多“打工者”來承擔生態惡化的結果。所以,過往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其實是屬于一種剝削式和轉嫁式的發展。木頭大戶剝削眾多小工,木頭大戶把生態污染危機轉嫁給眾多小工。這樣不平衡、不科學的發展方式注定是長遠不了的。但國家倡導林業經濟轉型后,尤其是當眾多小戶看到了林業經濟發展的前景,在國家的幫持下進入林業經濟市場的時候,即上述的第二點,市場主體的態度發生轉變之后,林區的經濟利益壟斷的局面才真正被打破,逐漸從一家分散到多家,形成利益共享的局面。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的林業經濟發展循環,每一次循環都會帶動更多的人進入林下經濟的發展之中。此時,林區經濟轉型的政策構想才真正成為現實。(見圖表1)
二、林業經濟反哺生態,生態助力林業經濟的良性循環
當上述的循環系統形成的時候,意味著我們從原來的索取型模式成功過渡到了平衡型發展模式。其實在這種循環系統運行中,就已經體現出了人類與生態之間關系的轉變。但我還是想要強調一下,正是因為這種良性的循環經濟模式,讓我省更加有能力去保護森林,森林資源也因我省強有力的保護助力我省林下經濟走的更遠、更久!此時,林區經濟的轉型的政策的本質一“四贏”才真正被挖掘出來,即個人得利、集體得順、國家得益、生態得綠!(見圖表2)
三、結語
黑龍江省林區轉型的實踐表明,只有發展科學合理地林下經濟,不斷推進林區的改革,才能實現金山和青山常駐共存。而細細品味我省林區改革之路,國家的政策才是主力軍,它真正的“功”并不在于用自己的強迫力去逼林業主體發生改變,而是將本有的強迫力變成吸引力,讓林業主體主動做出改變,進而實現政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