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薇
摘要: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突出,綠色產業承擔著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使命。文章通過對成寧市綠色產業發展現狀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突出、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專業型人才匱乏、政府職能缺失等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能給成寧市綠色產業提供發展思路。
關鍵詞:綠色產業;湖北成寧;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5-0491-02
2017年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自然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同年咸寧市提出了“創新驅動、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將綠色產業發展提升到了戰略地位。
本文系統地研究咸寧市綠色產業,有助于拓展綠色產業研究領域,探索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發展路徑,為咸寧市制定綠色產業政策提供科學理論依據,使政府有針對性地扶持相關產業的發展,構建更為合理的綠色產業體系。
一、城市綠色產業研究現狀
華北地區,李麗芳(2015)認為,中央應協調京津冀各地,形成合力,依據各地區差異分別定位,首要發展綠色農業,其次大力發展休閑旅游業,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
華東地區,席廣亮(2018)借助綠色產業發展適宜性指標評價體系,對江蘇省綠色產業發展適宜性進行了詳盡分析。
華南地區,張弘弛(2018)認為廣西桂林要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積極發展綠色產業,建立綠色交通網絡,打造國際旅游圣地。
華中地區,劉濤(2018)對河南省商丘市現有六大綠色產業進行了系統性分析,認為應重點發展農業綠色產業、旅游業、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晏威(2018)闡述了咸寧市幕阜山區綠色產業帶發展現狀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發展對策。
國內學者對綠色產業的研究大多是以較大區域為對象的,缺乏對較小范圍地區綠色產業的研究。對咸寧綠色產業的研究集中于幕阜山區,以咸寧整體綠色產業為研究對象的幾乎沒有,理論研究的欠缺導致相關產業政策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咸寧市綠色產業難以迅速成長壯大。
二、成寧市綠色產業發展現狀
2017年咸寧市擁有兩所普通高等院校,15所中等職業院校,每年共計畢業人數20060人,專任教師2488人,申報登記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59項,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828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3284人,金融業5884人,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3414人,教育財政投入36.64億元,科學技術投入3.82億元,節能環保投入4.21億元。由于人才培養不足且大量流失,咸寧綠色產業缺乏強有力的人才儲備,專業人員匱乏,創新科技和技術操作水平難以提升,資金和科技投入不足,技術發展與社會需求不匹配,高新技術產業未能得到充分發展,綠色產業發展水平和發展效益仍舊較為落后。
2017年全市農業總產值324.01億元,從業人員24.39萬人,農民專業合作社5223家,家庭農場48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4家,全市規上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0%,建成特色農產品基地770萬畝。現代農業產值穩步上升,特色農業發展迅速,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產業龍頭帶動效應初顯。
2017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161個,其中規上高新技術企業171家,實現產值507.12億元,增加124.21億元,招商引資總額5704139萬元,研發經費支出14.13億元。成寧擁有8個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規模和研發投入加大,企業龍頭不斷壯大并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7年全年旅游收入292.50億元,接待旅游人數5730萬人次,擁有星級飯店44家,旅行社42家,A級以上旅游風景區29個,旅游業穩中有進。
三、咸寧市綠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突出
生態環境保護較好的縣市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水平較低,導致消費水平也較低,進而經濟發展水平難以提高,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矛盾是咸寧市綠色產業發展進程中的突出問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無法兼顧,在根本上違背了綠色發展的宗旨,不利于咸寧市綠色產業的成長與壯大。
2.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咸寧市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5.6:48.4:36.0,第二產業仍然是咸寧市的支柱產業,占據支配地位,但第二產業作為傳統發展模式下的產業,大部分耗能相對較高、污染相對嚴重,會引起一系列環境問題,阻礙綠色發展進程。且現代農業和旅游業沒有充分發揮其在綠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無法有效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綠色產業內部結構缺乏合理性,相對獨立,三大綠色產業未能實現高效融合。
3.專業型人才匱乏
咸寧市高等和職業院校數量較少,畢業生大量流失,綠色產業從業人員少,科研水平較低,資金和技術投入不足,專業人才數量無法彌補產業缺口,綠色產業發展缺乏人才儲備和科技水平支撐,支柱產業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外流,高校與企業合作力度不夠,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不匹配,人才缺口依然存在,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不高,人才福利較少,有效激勵機制缺乏,人才創新動力不足,專業人才供應鏈斷裂。
4.政府職能缺失
政府是經濟發展的引路人,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實現長期經濟目標,產業結構順利轉型,政府必須積極配合市場,甚至發揮主導作用。咸寧市政府經濟、社會職能缺失,相關產業政策缺乏,人才激勵機制不完善,扶持力度不足,六縣市之間發展水平懸殊,地區發展不平衡,個人收入不均,各縣市無法有效整合自身優勢資源,政府職能嚴重缺失。
四、措施
1.統籌區域發展
成安區有著良好的資金和技術支撐,應積極對接武漢,引進資金和項目,制定相關產業優惠政策,吸引綠色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通城縣應擴大油茶種植面積,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專業化生產,打造本土油茶品牌;崇陽縣應致力于實現野桂花蜜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嚴格把控質量,將本土品牌做大做強;赤壁市有著悠久的茶歷史,應積極保護傳統村落,宣揚茶文化,發展“茶旅游”,打造特色品牌,使產品差異化,避免同質競爭;嘉魚縣應積極倡導規模化、綠色化生產,生產有機綠色農產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帶動經濟水平的提升;通山縣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資源豐富,應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積極招商引資,對相關綠色產業實行優惠和獎勵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術研發。各縣市資源實現合理高效配置,可以順利實現產業集聚化、地區產業專業化,縮小地區發展差異,獲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2.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聯動發展
一個城市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其經濟增長方式,要想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咸寧市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變革經濟增長模式。要加大資本投入,加快技術研發,通過生產技術革新改造一部分傳統產業,淘汰高污染、低效益產業,實現原有產業綠色化,積極引進科技創新型企業,給予政策支持,著力培育新興產業。延長現代農業和旅游業產業鏈,進行產業深挖,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旅游業帶動交通業、物流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的高度融合。
3.培養專業人才,加大人才引進
一方面通過自主培養和聯合培養,加大研發人才儲備,增加對高等院校的財政投入,加強與院校間的溝通交流,針對產業急需研發人才重點扶持相關專業的建設發展。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加強校企合作,更有針對性地彌補人才缺口。出臺相關政策,加強監管,確保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另一方面積極引進人才,在社會福利方面給予更多優惠,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研發人才進行適當補貼,提高工資水平,確保高質量的人才儲備,為技術革新提供堅實的后盾。
4.加大相關政策力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成寧市在綠色崛起的過程中不能僅依賴于市場,要堅持以政府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政府應當考慮各地區間發展水平和資源的差異,合理配置資源,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縮小地區發展差異,實現地區協同綠色發展,加大財政投入,嚴格把控產業綠色生產標準,對綠色化產業實行稅收優惠,提高對污染產業的征收比例,制定產業優惠政策,出臺各種方案,變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立法,保障政策的實施,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福利和工資水平,制定一系列人才激勵機制,減弱人才虹收效應,確保咸寧培養得出人才、留得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