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前,東北是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逐漸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經過十幾年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東北經濟明顯好轉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近幾年,東北經濟又陷入了新的困境,面對新的困難,東北地區應如何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本文從五個方面對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東北振興;結構調整;企業創新;人才;體制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5-0478-01
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曾經擁有共和國重工業的大半壁江山。然而,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受到了較大的下行壓力,經濟增速明顯變緩變慢,東北經濟出現了新的困難。這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除了宏觀經濟方面的影響,產業轉型升級嚴重滯后、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國有企業改革不到位、科技創新活力不足等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起著關鍵作用。在經濟新常態下,要重振東北地區經濟,就要把經濟脫困與轉型升級和體制再造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利于東北經濟全面振興、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一是破解一業獨大的問題。東北三省產業結構,主要集中在重化工業,是“一業獨大”,一旦市場有風吹草動,就可能“感冒打噴嚏”,因此東北經濟要走出低谷,就要改變“一柱擎天”的產業結構,形成“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良性發展局面。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講,就是要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多點就是多個創新點、增長點;多業就是多個產業、多個行業;多元就是多種經濟形態。東北發展經濟念好“多”字經,就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繼續發展壯大。依靠創新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這樣才能改變東北的產業結構,讓東北更有活力。
二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從世界各國的產業演進歷程來看,第三產業的壯大發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經濟走向發達的標志。東北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與我國一些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存在缺乏特色、服務種類不全、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以遼寧為例,遼寧省第三產業的發展,要從老工業基地的產業基礎出發,結合遼寧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行業。一方面以科技創新改造傳統服務業,另一方面應重點發展與老工業基地振興密切相關的生產服務業,比如如交通運輸、物流、郵電通訊、物資供銷、金融、保險、咨詢信息服務、技術服務以及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及動漫等文化產業,這些產業將決定著遼寧省第三產業發展水平。
三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也就是說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要成為技術創新的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應用等4個方面的主體。從生產實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重大技術發明都來自于企業,許多重大科學發現和發明即使不來源于企業,但往往都是通過企業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可以說,韓國正是得益于現代、三星、LC等高創新型企業群體的骨干作用,才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而一躍成為創新型的國家。因此,要認識到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創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有效解決產業鏈兩端的低度化,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知名品牌,基礎性研究相對薄弱,發明專利申請量偏少,能夠占領國際產業前沿、引領相關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較少等問題。
四是有效解決人才流失問題。“孔雀東南飛”現象在東北持續多年。在南方規模城市人才淵源不斷流入的時候,東北人才不進反出,在人的創造性已構成經濟發展第一要素的今天,東北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人才資源的優勢是其他資源無法沖抵的。“改革發展都要人來干”,人才的短缺和流失已經成為東北地區復興的一大障礙。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才就是最好、最有效的供給。隨著中央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實施,東北經濟逐步企穩回升,人才回流現象也開始增多。拴心留人是苦功夫、慢功夫,對東北而言則是實舉措、真招法。目前,東北雖然出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但“引力”還需要加強。東北應該加大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改革,出臺一系列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具體措施;盡快落實中央有關人才工作的相關政策部署,與發達地區對照,盡早破除人才待遇、薪資等諸多方面的政策瓶頸,為科研人員營造良好創業創新環境。只有體制機制的瓶頸破除了,打破不合理的條條框框,為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創造一個優良環境,才能留住人才,進而發揮環境吸聚效應廣泛吸收各方人才,為東北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五是優化投資營商環境。一個地區營商環境的好壞與這個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存在著正相關系。近幾年,東北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一些投資撤離,與東北的營商環境不夠完善有著很大原因。可以說,優化投資營商環境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任務。首先就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是這只“有形之手”,要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提高服務意識和政務效率上,要為改革出謀劃策、為市場補位、替企業排憂解難。因此政府應該增強服務意識,轉變政府職能,為東北經濟振興營造國際化、法治化、公平高效的市場環境,讓各類市場主體能夠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為投資企業和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在優化投資營商環境中,東北地區要把改革措施真正落實到位,特別是群眾反映比較大的一些政府部門和窗口服務行業,要下大力氣去改變。營商環境改變了,不僅能留住企業、人才,還會吸引新的企業、高端人才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