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柳枝
摘要:陽城縣隸屬于山西省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端,農村人力資源規模龐大,素質偏低,農民就業難度大。要想真正做好“三農”工作,實現鄉村振興,有效實施陽城縣“田園城市、美麗鄉村”的發展戰略,就要正視問題、找準病因、多方施策,有效開發農村的人力資源,切實解決農民就業增收難題。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就業增收;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3.8;F323.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5-0486-02
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三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關系國計民生,具有特殊重要性。而“三農”工作的矛盾和難點集中體現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欠缺,農民就業增收困難。本文圍繞陽城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以農民就業增收為切入點和落腳點,在“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視角下,探討研究陽城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和農民就業增收問題。
一、現狀和問題
1.人力資源分布不平衡,農民就業增收難度大
由于陽城縣轄區各鄉鎮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生活條件、就業條件和子女入學條件不同,人口分布呈現不平衡狀態,人口多的數萬人以上,人口少的2000至3000口人不等??h城中心及周邊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吸引邊遠山區及農村人口轉移,導致人口集中,但也面臨人多地少,就業難度大的問題。多數農村因經濟欠發達,農民在本地就業困難,人口逐年減少,且呈現老齡化發展態勢,留在農村勞動力青黃不接,并面臨斷檔趨勢。農村大量土地閑置,人少地多,許多經濟作物得不到有效開發,解決農民就業的民營經濟和企業實體數量有限,農民就業增收難度很大。
2.綜合素質普遍偏低,素質提升任重道遠
陽城縣農業人口整體學歷偏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他們文化功底差,勞動生產率低,接受技能培訓和后續教育難度很大,其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能大多依靠父輩或他人的言傳身教。農村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數已從農村轉移出去,在非農領域從事工作。而且由于長期受零散山區地塊的客觀制約以及小農經濟傳統觀念的影響,思想比較保守和陳舊,“就地打糧、靠天吃飯”思想根深蒂固,跟不上新形勢發展的需要。農民缺乏適應市場的靈活性,信息接受與反饋能力差,對國家政策接受遲緩,同時比較排斥高新科技和設備,現代農業科技推廣不暢,難以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方式。
3.人才資源流失嚴重,補充新鮮血液尚需時日
隨著大中專院校的錄取規模不斷擴大,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比重不斷增加,農村的高中畢業生更多選擇繼續就讀流向大中城市,優秀人才在本農村無法得到合適的就業和創業機會,畢業后很少返回農村。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不高,農村創新創業支持服務體系不完善,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欠缺,導致陽城縣多年實施的“市民下鄉、農民返鄉、企業興鄉”三鄉工程進展緩慢,鄉村振興隊伍難以組建。補充新鮮血液,雖勢在必行,但困難重重,尚需時日。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根據以上的分析,陽城縣“三農”工作面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欠缺,分布不平衡,整體素質較低,人才資源流失嚴重等問題,造成農民就業增收困難。經過調研,并加以總結分析,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思想觀念落后,短時間難以扭轉
長期以來,陽城縣地理偏僻,思想封閉,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對農民思想影響根深蒂固。首先是他們對土地功能的定位局限。農民只看重土地種植糧食的功能,對新時期國家出臺的農村土地政策引領農民就業增收致富認識不足,理解不深,前怕狼,后怕虎,放不開手腳,僅僅依賴于土地的種地打糧的基本功能,不敢嘗試土地流轉等國家政策。其次是思想觀念上的偏差,農民對子女投資的唯一動力是讓子女通過讀書脫離農村,跳出農門。這種落后、扭曲的錯誤觀念一代一代傳下來,使農村青年厭惡農村,鄙視農民,排斥農業勞動,這極不利于農村未來的發展。再次是對經濟作物、種植業、養殖業認識欠缺,缺乏自信。陽城縣境內有大量經濟作物比如山茱萸、紫蘇、山核桃、中藥材等可供開發,歷史上蠶桑經濟曾聞名全國,棉花、花淑、干果等種植條件得天獨厚,牛、羊、豬、雞等養殖業潛力巨大。農民對這些獨特的優勢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行動滯后。
2.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差異,制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陽城縣的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與縣城有很大的差異,限制了農村的發展,降低了農村對優秀人才的吸收力。比如,城鄉教育資源嚴重不平衡,陽城縣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與縣城有明顯差距,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難以實現,農村兒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學前教育先天不足,部分中小學甚至存在缺教師、少開課的現象,農村子女義務教育問題嚴重,家長為了保證子女九年義務教育順利完成,想方設法往縣城轉移,這在陽城縣尤其明顯。
3.欠發達的經濟實體,阻礙了農民就業增收
多年來,由于受資源、環保、開放、觀念等因素的影響,陽城縣呈現“一煤獨大”的經濟狀況,鄉鎮企業、民營經濟發展乏力,第三產業后勁不足。近年來,招商引資引入陶瓷產業,但帶動經濟發展的效果不明顯,帶動就業作用也有限。偏遠鄉鎮甚至沒有一家民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尚不能帶動農民成為農業經濟的主力軍,農村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萎縮,農民也因此缺少就業途徑。
三、解決問題的建議
1.以宣傳鼓勵為方式,轉變農民思想觀念
道德觀念、傳統思想、行為習慣對勞動者的行為選擇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要想改變當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不夠、人口素質低、農民就業困難的現狀,就要對農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轉變農民思想觀念。
首先,要讓廣大農民樹立“農業也是產業、農民也是職業、農活也是工作”的思想。扭轉當前農民認為務農低人一等的認識,打造職業化、現代化的農民隊伍,培養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農業對年青人的吸引力,發展現代化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融入國家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其次,要鼓勵農民解放思想,大做“三農”文章。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優先發展“三農”工作,充分發揮“三農”工作的壓艙石作用。各鄉鎮要通過政策宣傳實現農民思想解放,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利用國家政策實現致富增收。比如建設特色農產品產業區,創新發展有地域特色的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結合陽城縣的“田園城市、美麗鄉村”的發展戰略,發展休閑旅游、餐飲民宿、健康養生等產業。
最后,要通過宣傳使黨的政策落地生根。可以通過農村廣播、電視節目、板報宣傳等各種適合農村的方式,實現“三農”政策進村入戶,落地生根。加強農村人力資源投資理念的引導,幫助農民認識到參加教育、接受培訓等都是一種經濟投資行為,通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幫助農民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高的勞動報酬。山西省“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活動,全省萬名干部駐村入企服務的政策宣講就是一個很好的探索和嘗試。
2.以教育扶持為途徑,提高農民素質
首先,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農業技能培訓和成人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發揮人社部門的技能培訓作用,因地制宜,開設家電、廚師、育嬰、裁縫、刺繡、手工制作等班,提高農民技能,增強創收能力。
其次,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力度,發揮科技示范帶頭作用,讓農民在實踐中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掌握先進農業知識,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最后,要逐步實現城鄉教育均等化,平衡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通過教師輪換、鄉村支教、資源共享等方式,平衡城鄉教育資源,避免農村人口因為子女上學向縣城強行轉移的現象發生,穩定農村人口。
3.以打造隊伍為手段,充實農村干事創業力量
一是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抓實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持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體系建設。建立第一書記派駐長效工作機制,全面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空殼村派出第一書記,并向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拓展。優化農村黨員隊伍結構,加大從青年農民、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發展黨員力度。
二是加快培養農村工作的帶頭人和農民致富的“領頭雁”。縣政府要推進中央倡導的“并村簡干提薪招才建制”工作,加大從高等院校畢業生、農民工、退伍軍人、機關事業單位優秀黨員中培養選拔黨組織書記力度,儲備后備力量。陽城縣要持續開展“邀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和“市民下鄉、農民返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增添農村干部隊伍新鮮力量。
三是要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打造業務上懂農業,情結在農村,感情上愛農民的團隊。建立“三農”工作干部隊伍培養、配備、管理、使用機制,落實關愛激勵政策。通過“三農”工作隊伍對“三農”工作求真務實的調查研究,密切與群眾聯系,加深對農民感情,拉近與農民的距離,贏得農民信任,找準“三農”工作的短板,開出治病良方,解決“三農”實際問題。
四是發揮好農民主體作用。加強制度建設、政策激勵、教育引導,把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貫穿人力資源開發、農民就業增收和鄉村振興全過程。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激發和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使農民真正成為致富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人。
4.以農村經濟實體為載體,激活農民就業增收
一是要發展民營經濟、鄉鎮企業。利用國家政策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大力支持農民企業家成長,創優民營經濟發展環境,落實好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二十二條”,拓寬民營經濟和鄉鎮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在技術創新、融資擔保、上規升級上加大扶持力度。
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速開發區建設。陽城縣要利用去年獲批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優勢,做活開發區建設,使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區域經濟的強大引擎和擴大就業的主要渠道。鞏固和拓展陶瓷園區多年來的發展成果,擦亮“華北瓷都”新名片。
三是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互聯網為載體,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橋梁紐帶作用,組織廣大農民“抱團取暖”,使農民真正成為農業市場的主體,為農民的專業化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經營風險的能力。促進具有陽城地方特色的山茱萸、蠶桑、中藥材、小雜糧、紅辣椒等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示范工程,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依托“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通過“互聯網+”拓展陽城縣土特產市場,培塑陽城縣土特產品牌,融入省內國內大市場,扶持農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