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鄭均 余萬軍



摘要: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保護間既有沖突又有協調,一方面,建設用地的擴張會占用耕地,破壞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建設用地的合理有序擴張也有利于緩解當地土地、生態壓力。二者作為影響人類生活與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促使其協調發展是當前的主要任務。在此利用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模型,對昆明市2001-2016年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協調度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城市建設用地擴張;生態環境;協調度
中圖分類號:X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6-0-03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6.106
Abstract:There is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will occupy cultivated land and destro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On the other hand, th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also conducive to easing the local land and ecological pressure.As two key factors affecting human lif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the main task to promote thei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model of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kunming from 2001 to 2016 was studied.
Keywords: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Coordination degree
一方面,建設用地的擴張,會導致耕地數量減少,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也會破壞生態環境,破壞生態系統平衡;另一方面,對生態環境的一些特殊保護政策如建設過程中有害氣體排放必須達到特定標準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建設用地的擴張。如何協調好兩者的關系,在建設用地擴張的同時又能保護好生態環境,已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劉勝華從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建設用地擴張和生態環境間的關系,認為建設用地的規模擴張和布局蔓延,會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反過來又會制約建設用地的擴張,兩者是一個相互制約的過程[2]。藺娟通過構建協調度模型,對1996-2012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城鄉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協調度進行了定量研究[2]。目前,有關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協調度的研究相對有限,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模型,以丘陵地區—云南省昆明市為研究區域,研究在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張會受到其本身自然條件限制的條件下,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和生態環境間的協調程度。以期為昆明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同步協調發展提供相關理論基礎。
1 研究區域概況
昆明市位于中國西南云貴高原中部,地理位置為102°10'~ 103°40'E,24°23'~26°22'N,市中心位于北緯25°02'11",東經102°42'31"。全市土地總面積為 21012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 88%[3]。昆明市下轄7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3個縣、3個自治縣。本文以昆明市下轄的7個區(五華、盤龍、官渡、西山、呈貢、東川、晉寧)為研究區域。昆明市特殊的地形條件使其生態環境較為脆弱,而此種脆弱的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又會限制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張。因此,研究昆明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度以促進二者的協調發展是當前的主要任務。
2 評價指標體系和模型
2.1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在綜合考慮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和數據的可獲取性,并結合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從昆明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和生態環境兩方面選取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等16個二級指標來研究二者間的協調度,選取指標如下:
2.2 系統效益指數函數
計算城市建設用地擴張系統效益指數和生態系統效益指數主要是為計算兩者間的協調度指數服務的。計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E和L分別表示城市建設用地擴張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j表示城市建設用地擴張系統的指標,i表示生態環境系統的指標,Xj,Xi為各指標標準化后的數值。
2.3 協調度模型
協調度模型主要有離差系數協調度模型,數據包絡分析(DEA)協調度模型等[4], 本文主要使用離差系數協調度模型。過程如下:
式中,n=2,A表示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協調度,`X表示E和L的平均值。
劃分標準如下:
2.4 協調發展度模型
協調度可以很好地反映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發展同步與否、協調程度如何,但協調度在某些情況下很難反映出兩者間的協調發展水平即質量,因此,引入協調發展度模型來評價兩系統協調發展水平的高低[6]。計算過程如下:
上式中,F為協調發展度指數; K為兩系統的綜合效益指數,K=aE+bL,a,b為待定系數,表示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的重要程度。在此,借鑒大多學者的做法,認為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和生態環境同等重要,從而a=b=0.5[7]。得出協調發展度指數后根據下表中F的范圍來劃分協調發展類型。
表中,E表示城市建設用地擴張效益,L表示生態環境效益。
3 昆明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協調度計算結果及分析
3.1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2002-2016年《昆明統計年鑒》《昆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昆明市環境狀況公報》《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云南統計年鑒》。
3.2 評價指標標準化和權重的確定
(1)用極差變換法的計算公式對各指標進行標準化,指標值確定在0-1之間。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ij為第j個指標在第i年的實際值,若所用指標為正向指標,即指標值越大越好,則選用前者;若所用指標的值越小越好,則選用后者。
(2)為了增強結果的客觀性,本文使用客觀賦權法-熵值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公式如下:
利用公式(4),(5)對各項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并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各指標權重如表1。
3.3 系統效益指數計算結果及分析
通過公式(1)可計算出兩系統的效益指數。結果如下圖:
上圖反映的是2001-2016年昆明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生態環境和綜合效益三種效益的變化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三種效益總體上均處于上升狀態,而且,每年城市建設用地擴張的效益都大于生態環境效益。首先,隨著城鎮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人進城務工,為了解決就業,住房等問題,建設用地在不斷擴張;其次,昆明市作為云南省的省會城市和橋頭堡建設的前沿城市,相關政策的驅動也促進了昆明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昆明市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張;再者,云南省特殊的丘陵地形,使得云南采取“城鎮上山”的方式來增加建設用地的需求。除此之外,生態環境效益也在穩步上升是由于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一直是黨和國家追求的目標,也是城市綜合發展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3.4 協調度計算結果及分析
通過公式(2),(3)可以計算昆明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度以及協調發展度,計算結果如下圖:
根據圖2的計算結果,以及表2中協調度的劃分標準,可將2001-2016年昆明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和生態環境協調度分為以下等級:
研究期內,昆明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協調度整體都偏低,協調度A最高為0.516,協調程度最佳為勉強協調。隨著昆明區域性國際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城鄉建設和產業發展用地需求不斷加大,使得城市建設用地快速擴張,而昆明是全國生態環境的脆弱地帶,雖然在城市發展的同時采取相應措施改善環境,但效果并不持久,所以,導致昆明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和生態環境間的協調度指數忽高忽低,協調狀態經常波動。
3.5 協調發展度計算結果及分析
依據圖2的計算結果,以及表3中的劃分標準,可得昆明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類型:
由圖2可知,協調發展度模型比協調度模型更穩定,波動更小,更能表現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和生態環境間的協調發展水平。根據此模型可知昆明市2001-2016年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類型處于嚴重失調和中度失調兩種狀態。從2001-2009年,兩者間的協調發展度都在中度失調和嚴重失調間波動。但是2010-2016年,均處于中度失調狀態,協調發展度指數較前幾年有所提高,并且協調狀態是穩定的。這與政府采取的“進行城中村整治,控制建設用地無序擴張,開展重點生態建設區,推動產業轉型計劃”等措施密切相關。但在研究期內,系統綜合類型均為生態環境滯后型,生態環境改善的進度跟不上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張速度。昆明市接下來還必須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推動各項活動的進程,促使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和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張達到平衡。
4 結論
本文基于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模型,研究2001-2016年昆明市市轄區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協調度。研究表明,昆明市2001-2016年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協調度有待提高。從協調度計算結果來看,兩者間協調度指數最高為0.516,協調度最優狀態為勉強協調狀態。在此基礎上,利用協調發展度模型具體分析了兩者間的協調發展關系,分析得出昆明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協調度不高是由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滯后于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張。而兩者缺一不可,首先,云南省作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張;其次,云南省在努力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作為云南省的省會城市,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同時抓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和生態環境,必須在提高城市建設用地擴張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同時,提高兩者的協調度,最終使得昆明市實現經濟和環境同步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勝華.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保護:沖突與協調[C].北京:生態文明中的土地問題研究,2008.
[2]藺娟.呼和浩特市城鄉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協調性研究[D].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3]祁迎夏.試論“城鎮上山”的昆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意義[J].青年與社會,2014(1):199-200.
[4]湯鈴,李建平,余樂安,等.基于距離協調度模型的系統協調發展定量評價方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0,30(4):594-602.
[5]劉小波,王勝藍,周寶同.重慶市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耦合協調度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31(4):62-66.
[6]樊敏,劉耀林,王漢花.基于協調度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J].測繪科學,2009,34(1):144-146.
[7]劉彥花,葉國華,嚴志強.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研究[J].科技通報,2017,33(8):43-47.
[8]崔峰.上海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5):64-69.
收稿日期:2019-01-22
作者簡介:李鄭均(1994-),女,漢族,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地利用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