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并通過動態監測與綜合治理的雙重手段來最大限度地保護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動態監測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建立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不斷優化體系內容,對于推動人類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處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闡述了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的相關內容,明確了體系對動態監測區域的具體劃分,并對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的相關優化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優化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6-0-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6.10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through the dual means of dynamic monitoring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o maximize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ynamic monitoring establishes a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ntinuously optimizes the content of the system,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ecology.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clarifies the specific division of the dynamic monitoring area, and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relevant optim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optimization
一直以來,我國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信息收集主要是以環境監測為主,環境監測最早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環境監測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其能夠對被監測區域內的所有與生命相關的支持數據進行收集,這些數據不僅包括人和動植物,同時還包括水體、土壤等所有不具備生命性質的環境因素。現階段,我國對于生態環境監測還尚未進行真正意義的開展,這是因為我國還尚未建立一個相對健全和完善的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為此,本文便對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的優化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期為相關人員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1 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的內容
生態環境監測是為了準確、客觀地描述出被監測區域內的環境質量現狀、變化趨勢等,以便幫助監測人員更加全面地了解被監測區域的生態環境情況。要想實現對被監測區域生態環境的動態監測,就必須要掌握動態監測體系的相關內容,近年來,我國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使人類的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日益加深,在以往的生態環境監測中,只注重對環境污染及自然災害的質量評價,這也使其無法對被監測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全方位的反映。因此需要在原有的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的基礎上,增添與生態環境破壞有關的監測內容,應將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體系目標,結合人類在生存過程中所依托的生態條件來進行評價。因此,對于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來說,其評價內容不僅要包含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直接影響的各種生態因子,還要包含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間接影響的生態因子,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的優化奠定基礎。
2 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的區域劃分
在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中,地域性特點是對不同區域所具有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反映的重要指標,而這就需要明確動態監測中的區域劃分標準。近年來,我國學者提出將流域作為動態監測中生態區域的劃分標準。在自然界中,其組成單元便是生態系統,因此只有將生態系統當作劃分單元,才能確保體系的完整性,而對于生態系統來說,其邊界往往是無法進行確定的,而流域邊界是根據山脊或丘陵來進行劃分的,其具有顯著的地形特點,因此將流域作為生態系統的劃分邊界是比較容易確定的。此外,長期以來,人類文明的發展,使人口聚集、工業與農業的發展等都使得流域系統得到了不斷完善與健全,通過流域可對人類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干擾及其治理能力進行明確體現,因此將流域當作動態監測的區域劃分標準是比較可行的。
3 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的優化研究
從生態環境質量上來看,其各個因素是具有層次感的,這也使生態環境的質量評價成為一個獨立而又相對復雜的系統,因此需要借鑒系統論的相關原理對生態環境的動態監測目標按照層次性來進行分解。
3.1 監測指標的選擇
在對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進行優化時,最為重要的就是監測指標的選擇,通過建立監測指標框架,提高監測指標框架的可靠性,能夠加深監測人員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理解與認知。考慮到不同的環境監測人員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質量評價是存在理解差異的,因此所選擇的監測指標也會有所不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將監測指標的框架按照兩個部分進行劃分:第一個部分是針對不同的自然生態系統來建立不同的指標體系;第二部分是能夠對不同自然生態系統的景觀格局進行反映的指標體系。結合以上兩個部分,便可得到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的相關評價指標。在對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進行選擇時,需要嚴格按照以下步驟來進行:其一是對指標進行收集時,應選擇以往研究中經常采用的指標,并根據指標體系框架來對這些指標進行歸類與整理,以此確保選擇的監測指標能夠具有層次感;其二是對于特定的待監測區域,應采取排除法來對不必要的監測指標進行剔除;其三是根據歷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來對影響程度較弱或不明顯的指標進行剔除;其四是應對待監測區域進行實地考察,并借助于因子分析法對監測指標進行檢驗與篩選,因子分析法可通過相應的軟件來對累計貢獻率在80%以上的特征跟所對應的主成分當作最終的指標選擇結果。按照以上步驟,便可實現對待監測區域生態環境動態監測指標體系的初步優化。
3.2 評價單元及指標量化
在優化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時,還需要選擇最基本的評價單元,考慮到不同類別的指標及其得分在空間上是具有一定差異的,這造成區域評價僅能對相對均質區域進行綜合評價。因此,可利用3S技術,即遙感技術、衛星定位技術與地理信息技術的結合應用,從空間上來觀測、定位與分析待監測區域的生態環境,以此形成完善而科學的技術體系,并將網格作為動態監測中用于空間分析的基本單元。在進行生態環境動態監測時,可采用綜合指數法來得到監測指標的綜合指數,由于監測指標在量綱上不夠統一,這使其不具備可比性,因此在此之前需要通過標準化處理來量化指標的數值,然后根據不同監測指標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來賦予其權重值,這樣便可計算出其綜合評價指數,并根據綜合評價指數來找出影響待監測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因子,明確動態監測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作為指導來為動態監測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提供方向。
4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愈發重視,建立一個科學、完善的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科學技術的帶動下,我國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必將得到進一步的優化與完善,將有更多先進的技術手段被應用于動態監測工作中,這樣也將更好地推動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華艷.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耕地“三位一體”動態監測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02):139-145.
[2]武洪濤,郭佳偉,董亞麗,鄭朋濤.南水北調水源地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7(02):24-25+46.
[3]張曉東,劉湘南,趙志鵬,馬彥云,楊勇.農牧交錯區生態環境質量遙感動態監測——以寧夏鹽池為例[J].干旱區地理,2017,40(05):1070-1078.
[4]陳善榮.全面把握生態環境監測新要求[N].中國環境報,2018-12-07(003).
收稿日期:2019-02-21
作者簡介:趙磊(1980-),男,漢族,本科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生態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