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促進了話語的多模態轉向和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發展。研究多模態話語分析在新媒體時代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尤其是研究對學習者多模態識讀能力的培養,對英語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和重要啟示。結合新媒體時代英語教學新任務和新特點, 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習者的多模態識讀能力,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分析; 新媒體; 英語教學; 多模態識讀能力
一、新媒體時代的英語教學
新媒體以先進的傳播技術影響著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 極大地促進了多元文化的傳播滲透。同時,它也使傳統的讀寫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圖像、聲音、空間等多種原來被認為是副語言的符號地位逐漸凸現出來,它們同傳統的文字表意方式相結合, 共同作用于社會生活中。這些發展也為當今的英語教學理念、內容和方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多模態話語分析為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結合多模態話語理論和現代媒體技術,選擇幾種模態(如圖像、錄音、錄像、文字等)輔助教學。因此,研究對學習者多模態識讀能力的培養對英語教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
二、培養學習者多模態識讀能力的意義
(一)突破傳統識讀能力的局限性
如今, 大量新聞、信息不僅發布在傳統的報刊、雜志等書面媒體上, 還發布在網絡、移動設備等各種新媒體上,許多語言也已經不是單純的讀寫語言。傳統的“識讀能力”是以語言文字為中心的識讀認知能力,學習者僅能學會從文字種單一符號里獲取知識, 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滿足不了人們對信息攝入的需要。而多模態識讀能力不僅包含有傳統意義上的語言識讀能力,還包含有對文字、視覺圖像、聲音、繪畫等多模態符號系統的分析、吸收、批判的能力。它拓展了傳統識讀能力的范圍, 強調了獲得知識的多種手段。因此, 培養學習者的多模態識讀能力, 有助于他們在信息社會中更有效、更廣泛地獲取各類信息,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二)激發學習興趣, 增強跨文化意識
新媒體時代的許多語篇與以往的單模態表達手段不同,它們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符號系統構成的。與單純的語言相比,它們的表達模式更加廣泛。如果說培養傳統意義上的識讀能力能幫助學習者掌握語言的基本技能, 如讀寫技能等, 那么培養多模態識讀能力則能極大地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現代語篇中包含的各種多模態符號能夠生動、有效地傳播信息, 同時通過刺激學習者的感官,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者的多模態識讀能力還對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大有裨益。新媒體時代,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能簡單地同于語言知識的傳授, 還需要對英語國家的多元文化進行闡釋、吸收和比較。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對文字、圖像、聲音等各種符號模態的分析, 能夠幫助學生主動認識世界, 探索多元文化知識,并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視角。
三、多模態識讀能力在新媒體時代英語教學中的培養
教學發生于復雜的社會、文化、經濟關系中, 因此單一的教學法概念損害了人們對語言教學的理解。因此,培養多模態識讀能力需要采取多層次的語言教學手段。
(一) 明確的指導
雖然教師在教學中已不再是絕對的主導角色,但依然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明確的指導。首先應當幫助他們接觸多模態話語, 教授他們分辨各種多模態資源,使他們了解到, 除了文字之外, 還存在著許多非語言成分的模態, 如圖像、版式、顏色、圖表,甚至語類,等等,這些模態不再只是單純的交流形式, 而是切實地參與到意義的構建中。當學習者具有了對各種模態的敏感性時, 教師便可以進一步講解各種符號在語篇中所建構的意義, 引導他們深入解讀各個模態之間的聯系, 協助他們通過這些渠道進一步了解多元文化, 培養深度認知。
(二)各模態之間的協同
授課過程中, 教師可以利用PPT、錄像等采用多模態手段的現代教學媒體來協助教學。教學的主要模態是聽覺模態, 學習者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口頭話語來了解新知。 因此, 在利用現代工具進行多模態教學的同時, 教師也可以利用手勢、動作、移動等其他模態, 來補充、強化、優化口頭話語, 達到模態互相協同作用。教師要注意培養自身高質量的口頭表達能力, 以清晰地傳達信息,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新的知識點上來。如在教學過程中講解一個語言點的時候, 教師既可以通過PPT、錄像、音響、圖像等手段來刺激學習者的感官,引起他們的興趣, 還可以通過自身的聲音、手勢和移動來拉近與學習者們的關系, 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批判性的解讀
提高跨文化意識的一個重要手段便是批判性的解讀。教師可以鼓勵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體系,在學習過程中反省、思考、理解各種模態的語篇,與同伴互相交流,對語篇進行評價和批判性的解讀。如教師可以選取一幅外國報紙上的漫畫,讓學生根據自身經驗、知識體系和信仰對其中出現的各種模態進行評價。評價的過程可以采用個人陳述、小組討論或辯論等多種形式。在不同學生展示他們對同一語篇的不同理解后,教師可以發表個人的看法,并讓大家對不同觀點進行逐個點評,幫助學生從語篇語境、符號形式、語言特征等方面對漫畫要表現出的意義進行批判性思考, 從而得出多角度的闡釋, 使他們建構起一個更全面的語篇意義。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帶來了話語的多模態轉向,促進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發展。新媒體時代的英語教學是一種開放、創造性的動態體系, 師生關系不再是完全的主導和被動接受關系。因此,研究多模態話語分析在新媒體時代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尤其是對學生的多模態識讀能力培養,對英語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培養學習者的多模態識讀能力,不僅能夠引導他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利用多媒體等技術工具,解釋符號、圖像、聲音等多模態介質,準確理解語篇意義,還能夠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幫助他們建構起對自身以及現實世界的深刻理解,在多模態環境下學習新知、實踐創新。
參考文獻:
[1]李戰子.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5).
[2]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
[3]朱永生.多元讀寫能力研究及其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J].外語研究,2008,(4).
[4]韋琴紅.多模態化與大學習者多元識讀能力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9,(2).
作者簡介:
李茜(1980—),女,安徽蚌埠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理論語言學,英語閱讀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安徽三聯學院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基于多模態理論的外語微課話語分析研究”(SKZD201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