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道全
摘 要: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縣域經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生態建設全局、改善民生和發展區域經濟密切相關。現階段,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如具有相對滯后的體制機制,缺乏通盤考慮和頂層設計等。新形勢下,為推動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以理念、技術和制度為著眼點,將縣域發展活力激活,以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縣域經濟;新形勢;高質量;策略
經濟新常態下,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低,出現了發展高度分化、增速放緩的問題。為了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制度、技術和理念三個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由政府主導轉變為市場決定,由速度發展轉變為質量發展。對本土企業和招商引資的關系合理處理,將縣域發展活力激活;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統籌結合城鄉發展和縣域經濟,以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一、現階段我國縣域經濟現狀及問題
1、縣域經濟增速放緩、增長動力不足
新形勢下,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對縣域經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和沖擊。制度要素活力已經釋放殆盡,并基本上挖掘完傳統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潛力,使縣域經濟發展進入瓶頸期。由于一些初級資源,如土地、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縣域經濟發展的要素出現供給不足,導致商品價格逐步上升。縣域內沒有流入各種高端要素,因此不斷弱化了支撐縣域經濟增長的傳統動能。因為嚴重匱乏新動能供給,對傳統動能下降的缺口不能有效彌補,使縣域經濟增長乏力。
2、城鎮化發展總體滯后,縣域產業層次較低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就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目前,縣域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明顯滯后,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各大產業結構差距顯著。同時,傳統服務業、初級加工和農業輸出等,是縣域經濟的主要產業,具有較大的能源消耗、較低的科技含量和較短的產業鏈條。在產業結構上,大部分縣域雷同,具有過剩的產能和同質化定位。所以從總體上分析,縣域具有較低產業層次,缺乏競爭力。盡管現在縣域城鎮化率有所提升,但相比于城市,其增長速度依然緩慢,同時具有相對滯后的城鎮化發展水平。
3、縣域經濟發展缺乏特色
近年來,縣域經濟發展缺少特色,主要是對城市的發展做法進行沿用,表現在:一是縣域經濟缺乏對中長期發展的系統規劃,而將短期經濟規模擴張作為側重點;盲目開展低水平重復建設,沒有將自身的優勢特點充分挖掘出來,造成縣域間的惡性競爭激烈,使產業結構出現雷同。不單單沒有很好的發展地方產業,還對整體經濟利益帶來損害;二是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多數縣域主要是采用粗放式發展模式,對本體企業忽視,而更多是以產業園區為平臺進行招商引資,使外來資本與本地經濟具有很低的關聯度,很難融入到本地。三是一些縣域政府招商引資缺乏明確的目標,對外部資本不加甄別的引入,沒有科學的自主謀劃產業發展,使產業園區的規模效應和產業集群很難形成,具有相對較弱的輻射能力,對于發展和培育縣域優勢產業群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新形勢下振興縣域經濟面臨的機遇
1、釋放縣域發展新動能,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國家現代化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和重要途徑,就是城鎮化建設。通過開展城鎮化建設,支撐和保障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著眼于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現階段,縣域經濟具有相對較低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在推進城鎮化方面的潛力還非常大。所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動力,就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
2、改善縣域發展制度環境,增強縣域經濟的創新力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是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的戰略目標,由此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新形勢下,縣域經濟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十九大報告的政策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全面順應,構建產業發展一體化,協同發展人力資源、現代金融和科技創新。通過對縣域市場經濟體制的著力構建,實施宏觀調控,并以此促進縣域經濟競爭力和創新力的不斷增強。
3、激發縣域發展活力,不斷改革金融財稅制度
在縣域經濟發展中,不斷推進的金融財政體制改革為其提供了重大的發展契機。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明確職權分工,對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協調發展。合理劃分中央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通過對縣級政權支出邊界和支出責任的進一步明確,能對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通過改革營改增和轉移支付制度等,構建完善的保障機制。新形勢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對適合縣域的地方性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進行建立和健全,既對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資金約束有效緩解,同時又使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進一步增強。
三、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1、理念層面,運用新思維振興縣域經濟
首先,縣域經濟發展要由政府主導轉變為市場決定。縣政府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在縣域發展方向、城市建設和招商引資方面,縣政府都發揮著一定的主導作用。而在經濟新常態下,要更好的發展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政府主導轉向市場決定。縣域政府需要對市場主體著力培育,將市場主體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以實現對市場環境的優化。為此,縣域政府應簡政放權,對政府職能進行轉變。同時,要樹立民本和法制意識,對“市場失靈”的問題重點解決和關注,將保護環境、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職能充分發揮出來。
其次,縣域經濟發展要彰顯地方特色。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因為不同的文化、歷史和地理,各個地區發展具有顯著的差異,使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特征。基于此,為了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實施特殊化和差異化戰略,立足于本地區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條件,將地方優勢充分挖掘出來。為了形成特色經濟產業集群,應注重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一方面要依托自身的優勢和縣域特點,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對優勢經濟和特色經濟大力發展;另一方面,合理進行產業布局,對區域內的產業積極參與,形成產業配套和關聯集成效應,以不斷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