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堅
在國家大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全面深化和推動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引入公證機構參與人民法院司法輔助事務,開展訴訟與公證協同創新,是實現“讓法官專注審判”目標、打造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有益探索,也是司法機關與社會力量協力實現社會治理創新的一條有效途徑。
公證制度是我國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預防性司法證明制度。公證參與人民法院司法輔助事務,是公證制度和審判制度的有效銜接,可以促進審判活動依法高效進行,是公證服務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是公證助力人民法院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公證工作在司法輔助,在拓展公證作業空間的同時,能夠進一步發揮公證“銷惡于未萌,彌禍于未形”的“防疫站”作用,疏導化解訴訟根源,為糾紛的預防、控制、解決,為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社會秩序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公證參與人民法院司法輔助事務概述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以習近平總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致力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意見》的發布,標志著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改革進程進入系統全面推進的新階段。為深入貫徹落實該文件精神,有效發揮公證制度在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二〇一七年六月,最高人民法院與司法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公證參與人民法院司法輔助事務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明確申明,公證參與司法輔助事務對全面依法治國和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并通知京滬江浙粵閩陜川等12個省/區/市開展公證參與人民法院司法輔助事務的試點工作。從各地近兩年的實施試點情況看,各地公證機構在人民法院調解、取證、送達、保全與執行等環節積極主動參與工作,充分運用和發揮服務、溝通、證明與監督的公證職能,切實有效的緩解了有限的司法資源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效化解糾紛需求之間的矛盾,豐富了公證機構參與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的路徑。
二、公證參與司法輔助工作主要內容
1、參與調解。在法院邀請下,公證機構進入法院調解組織名冊里,參與調解,通過各方當事人充分的溝通和協商后,按照當事人意愿,對相關的給付內容與債權關系予以公證。
2、參與調查取證。公證機構接受人民法院的委托,對涉案當事人的親屬關系、婚姻與財產狀況等進行調查取證。在核查確認相關證據后,公證機構可將核查的內容與結果作為證據提交人民法院。
3、參與送達。公證機構接受人民法院的委托,公證機構可參與案件每個階段的司法送達事務。
4、參與保全。公證機構可以協助人民法院核實需要保全的財產信息與線索,并核實被保全財產權屬人的占有與使用情況等。通常來說,財產保全需要提供擔保,而公證機構可以協助人民法院審查保全人提交的擔保書,并核實擔保內容及相關證據材料。
5、參與執行。公證機構能參與人民法院和解、調查與送達等工作,協助人民法院核實執行中的線索及執行標的,清點和管理查封、扣押的財物。
三、公證參與司法輔助模式
1、申請模式。“通知”明確表示“經執行機關申請,可以辦理保全證據公證”。也就是說公證機關參與司法輔助需按照申請啟動公證程序,這與《公證法》對公證程序的要求相符。
2、委托模式?!巴ㄖ敝忻鞔_規定,對公證參與司法調解、取證、送達等輔助事務,要以人民法院委托公證機構為前提。
3、協同模式。公證機關與人民法院共同設置組織架構,將公證機制引入到司法輔助事務當中。
4、進駐模式。公證機構派公證人員常駐人民法院,開展公證調解等司法輔助事務,這種模式是在多地公證實務成為較為常見的模式。
四、公證工作在司法輔助中的作用
1、推動解決糾紛格局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主要指訴訟、仲裁與調解這三種解決糾紛的辦法。仲裁與行業調解/協會調解/法律調解等調解方式大多適用于特定的情形,范圍邊界與作用局限有限。而人民調解使用范圍廣,而成為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擔綱”。傳統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實際上是訴訟與調解搭建的二元格局,但尚需一種普遍適用的新的糾紛解決機制。公證的中立性與公正性是公證工作的重要特征,具有調解的功能,可以介入民商事務的各方面。在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解領域,公證工作包含公證調解、公證法律服務與參與糾紛解決活動全流程的司法輔助服務等三個方面。公證調解又可以分為家事、保險、物業與不動產等方面的調解,或者作為這些方面的調解機制的重要補充。公證融入糾紛調解體系中,將充實并完善過去的調解格局,與司法訴訟和人民調解搭建“三足鼎立”之勢,憑借公證在調解之外的司法輔助職能疏導案件,有效減輕人民法院的負擔,促進簡繁分流,優化訴訟運行模式,提高司法效率,可以推動糾紛解決體系蓬勃發展,外向延伸原有系統。
2、促進解決糾紛機制的專業化改造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旨在對利益博弈過程中不公平、非正義、不誠信、不安全的行為的糾正,通過救濟措施來彌補行為不足,改變利益失衡的問題。糾紛矛盾解決機制運作既要顧及效率,更要確保糾紛解決過程與結果的公正、公平和平等。一直以來,司法訴訟之外的傳統替代型糾紛解決機制普遍存在適法性不高的問題,在實現快速化解矛盾的同時,能經得住法律的考驗就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我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證制度在資源配置和立場劃分方面與司法訴訟是一致的,其注重程序與結果正義,是非常專業的運作系統,以嚴謹的準則與靈活的手法弱化訴訟程序中當事人間的對立關系,以讓各方當事人滿意的局面結束糾紛。公證融入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會對原有的體系尤其是“得饒人處且鐃人”之類的傳統的生活化引導產生較大的影響,權責分配將更趨理性,法律界限與規則將更加明確,當事人的信任和支持將不言而喻,有助于節約司法資源,簡化優化相關事務。多種替代性解紛機制和公證制度的相互融合,發揮各自所長,必然會帶來糾紛解決機制的專業化發展。
3、形成符合市場規律的法治生態環境
在經歷市場洗禮不斷試驗后,在深入挖掘各類機制和發展潛力的基礎上打造基礎穩固、內容豐富的治理體系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的目標,而不是為了實現機制間的簡單組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探索與發展步伐未曾停息。然而在探索實踐中,未免出現跑偏,走入誤區的情形,比如為營建大調解氛圍而出現五花八門的調解機制,為響應節約司法資源的號召而大量興建調解室,為建立非訴訟糾紛處理體系而照搬英美模式,這些探索實踐需要在新的情境下進行優化調整。當前,我國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靈活性不夠,行政化較強,活力釋放不充分,獨立性不強。各種社會資源與法律資源未得到充分的激活,司法機關和非訴訟解決機制之間只是“有限控制”,未能建立市場化的獨立價值體,未能與訴訟機制有效融合與互動。公證制度是直面社會選擇,依據供求變化,富有彈性的靈活性執業服務系統。公證參與司法輔助,對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無異于一劑活水,將推動接通各類機制運營主體間互相委托、互為助益的協作鏈條。公證參與司法輔助,以其靈活性與高效率影響并促進其他解紛機制的健康發展,進而為營建符合市場規律的法治生態環境貢獻其力量。
參考文獻:
[1]詹蔚瑩、周敏冬,全面推進公證機構與法院對接,構建高效融合的司法輔助新模式[J],中國公證 2018(11)
[2]張縱華,公證機構如何更好地參與司法輔助事務[N],人民法院報,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