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鑫
摘 要:水資源是各種動植物生存的基礎,是地球上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之一,必須創新發展相關技術,確保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工作的科學合理。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應用中能夠快速收集數據資料,具有明顯的便捷、高效等優勢,減少了研究工作的周期和成本投入,促進了后期研究、應用工作的便捷性。本文從遙感技術的基本含義與技術性優勢出發,具體分析了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領域應用技術的問題,以及遙感技術的積極作用,旨在為研究水文水資源的應用研究工作提供助益。
關鍵詞:遙感技術;水文水資源領域;應用
引言
遙感技術在我國多個領域廣泛應用,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領域的應用,能夠有效收集數據信息,表現出較好的快捷性、準確性特征,是相關應用研究工作的重要信息來源。
1遙感技術含義與技術優勢
1.1 遙感技術基本含義
20世紀中期,遙感技術已經出現,綜合性、實用性方面都有較好的效果,在勘測地形、測繪地圖等方面都表現出較好的應用價值,適用范圍不斷擴大。遙感技術,是探測事物反射于傳感器,形成的電磁波,通過收集、整理這些信息來制成圖像,以符合研究需求。在人類足跡難以到達的荒涼地區,遙感技術是水文水資源調查的重要方式。美國對夏威夷群島就曾利用紅外遙感技術,發現了200多處地下淡水出露點,加強了該島的淡水供應措施。
1.2 遙感技術技術優勢
水文水資源領域,遙感技術的技術性優勢明顯,適用范圍較廣,具體表現為:
1.2.1 遙感技術在收集信息數據的過程中能夠不受干擾、全天不間斷地探測
遙感技術能夠獲取光波信息,以及紫外線、微波等信息的收集,利用成像技術清晰呈現人們肉眼無法探查的物象特征,是水文水資源領域探測獲取各類數據、信息的重要方式。同時,遙感技術對植被、冰凍、雨雪等外界因素的抗干擾性較強,全天不間斷探測,是在特定區域內全面掌握水文水資源規律的一種較好的探測方式,有利于后期的研究工作。
1.2.2 遙感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地質、地形等因素不會對其形成限制
傳統的人共采集信息過程對天氣變化、地形條件的抗干擾性較差,在沙漠、海洋、峽谷等危險地區的探測中,整個工作過程的危險系數高、信息數據收集容易出現誤差,導致水文水資源在應用、研究工作中的不準確,影響研究效果。遙感技術能夠有效避免了這一問題,抵抗外界干擾,實現了水文水資源數據信息的準確、全面、高效,使相關的科學研究更加可靠。
1.2.3 遙感技術可以快速傳遞數據信息,作為研究來源
傳統的人工探測、繪制成像的過程會經歷較長時間,在外界因素的干擾下,工作周期很難確定。遙感技術能夠避免此種情況,明顯縮短了成像周期。衛星技術在應用中一般用半個月,當多個衛星同時使用時,勘測、成像周期會明顯縮減,有利于數據信息效率的提升和相關研究工作的開展。
1.2.4 遙感技術是一次性、覆蓋面數據信息的全面收集
遙感技術應用中利用了陸地衛星,當軌道高度超出900km時,能夠迅速擴大地面勘測覆蓋面積,達到3400km2以上,具有明顯的高效性和快捷性。
2 水文水資源領域應用技術中的現狀問題與不足
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我國水文水資源技術取得了很多優秀成果。水文預測監測技術、環境保護技術等技術的有效應用,有利于水污染防治措施的針對性和科學性。生物環境復雜,水文環境中的自然災害發生幾率加大。而水文監測與預測技術的應用已經取得成效,對監測土壤水質時的積極作用明顯。其中,一定數量的預警信息技術已經建立了較完整的信息系統,在廣泛應用中,它大大降低了自然災害的影響力和危害性,在洪澇災害防治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價值。此外,我國對水污染保護體系必須從技術層面不斷完善,以更好地防護水文水資源。目前,我國水文水資源領域的應用技術已有一定成就,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技術層面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2.1理論與實踐的沖突
當前,我國水文水資源的理論研究在應用中表現出很多不足,應用效果相對較差,造成理論與實踐工作之間的較大矛盾。除此之外,一些應用技術本身的基礎性作用較為薄弱,也會受到很大限制。
2.2水文水資源監測與預測技術落后
最近幾年,我國很多地區都發生了洪澇災害,但是在我國這部分地區的水文水資源條件并不足夠先進,無法發揮自身最大價值,面對這種形勢,相關人員需要提升自身職業素養,積極的展開調查研發,來進一步通過監測預防自然災害。
2.3新型水資源開發技術力度低
我國對于雨、污水以及河水的新型水資源開發力度匱乏,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文資源的發展,面對這種情況,需要加大對廢水的開發利用程度,勇于創新。
3 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領域的具體應用分析
3.1監測降水量
降雨量的監測,需要先使云頂溫度、像素降水點之間建立有效關聯,再利用衛星監測中所獲數據、地面觀測站測量數據之間的對比研究,以及充分考慮雨量監測站數量較少要利用雷達技術監測的問題,使信息數據更加準確、可靠。
降雨量的監測、估算,可以充分利用雷達技術、氣象衛星、偵察飛機等工具。其中,雷達技術的監測工作,是利用所獲信號來收集數據,再經過計算機處理,適用于局部地區或短期降雨情況。當云層較厚時,會出現大面積降水,雷達技術在監測降水量的過程中降低了整體的準確性,必須結合衛星技術,綜合、全面地監測、計算當地的實際降水量。
目前,使用幾率較大的是偵察飛機進入云層的檢測方式,將云層分布的不同情況分析、研究,再經過計算機的科學計算得出降雨的具體數據信息,作為研究機構的信息來源。
3.2監測蒸發量
監測水資源的蒸發量,是利用能量、質量在轉化后形成的數據,經過分析后得出的。遙感技術的監測主要利用衛星數據的計算結果。現階段,主要采用統計經驗法、能量余項法等;利用構建模型來監測蒸發量。構建模型時,可以將其劃分成多個層級的模型,將一層模型用作區別地表土壤、植被,二層模型監測地下水蒸發中的能量變化,分層進行,更加準確、高效。遙感技術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創立了政務蒸騰計算模型,對非均勻地面能量轉化的計算工作的實踐效果較好,使監測、計算過程更加便捷。
3.3監測徑流量
遙感技術不能對監測徑流量工作直接施行,必須借助徑流周邊土壤、植被、地質等水文信息的監測和分析后建立計算模型,進而預測預報徑流量、實現監測的一種方式。整個操作過程,將衛星遙感系統所獲數據與當地水文氣象站所獲數據都能納入水文模型,經過科學計算的輸信息,以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原有的徑流量計算,是基于遙感技術、水文模型、衛星云圖、雷達技術等綜合性的數據信息,然后分析徑流周邊的土壤、植被、土地情況,從而施行預測預報工作。
3.4預防洪澇災害
相較于其他自然災害,洪澇災害的影響范圍大、危害性強,由此引發的損失量不可估量。遙感技術能夠施行動態監測,確定出洪澇災害的洪水淹沒面積,表現出較高的準確性,成為災害控制方法制定時的可靠依據。遙感技術經過長期的發展和一些新的數據源的出現,使洪澇災害監測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如工作人員利用RS、GIS技術和Radarsat影像形成的數據源,增大了淮河水情監測的準確性,使內澇區、淹沒區的具體災情都能夠以較短時間實行有效評估。
4 結論與建議
遙感技術,是對原有的人工勘測、制圖成像、數據處理等工作的優化。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應用中能夠快速收集數據資料,具有明顯的便捷、高效等優勢,有利于保障勘探數據的準確、可靠,也縮減了工作周期,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羅洪武,姜繼軍.水文水資源領域現代遙感技術的應用研究[J].大科技,2018,(27):217-218.
[2]艾立剛.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領域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科學與財富,2018,(29):72.
[3]鄭波.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領域中的應用研究進展探討[J].環境與發展,2 017, 29(6) :113,115.
[4]賈海.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領域中的應用與發展前景[J].湖南水利水電, 2017, (2): 48-49, 52.
[5]唐斌, 肖瑜. 淺議現代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領域的應用[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6(16):2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