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失能人口數量不斷提高;家庭核心化,小型化;疾病結構慢性化,中國失能人群的長期護理問題已經逐漸發展為當前社會的重要矛盾之一,當前中國有必要建立一項專門的制度來解決這一問題。國外許多國家基于本國國情建設了適合本國發展的長期護理制度,國外學者們在相關領域的研究內容上不斷豐富,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不斷創新,為中國長期護理制度建設提供了寶貴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基于現有成果的主要內容,以文獻綜述的形式對國外典型制度模式進行研究,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從而把握該領域的最新動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見解,期望中國在長期護理制度的建設上能夠吸取相關經驗與教訓。
關鍵詞:長期護理;制度模式
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OECD數據顯示在經合組織國家80歲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將由2014年的4%上升到2050年的10%。通過對荷蘭,日本,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長期護理制度研究可以發現,長期護理制度的建設就是為了解決人口老齡化下日益嚴重的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問題。我國的人口結構正朝著快速老齡化方向發展。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60歲及以上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以上占總人口8.87%,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城鄉部分失能和全部失能的老年人口數為4063萬,占全體老年人口的18.3%。伴隨著當前我國家庭小型化,失能失智老年人護理費用不斷上漲等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長期護理需求不斷上升,建設適合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制度已經刻不容緩。
二、典型長期護理制度模式
(一) 長期護理津貼模式
長期護理津貼制度可以分為救助型和福利型兩類,通常是以歐洲福利國家為代表,如挪威,波蘭等。Blanche等(2013)研究了法國殘補式護理津貼制度到以APA護理津貼為主的長期護理津貼制度的轉化,探討了津貼制度在受益資格、籌資機制、個人收入與補貼掛鉤機制、給付方式、管理制度和服務遞送等方面的具體設計。從Blanche的研究可以發現,長期護理津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從救助型向福利型的轉變,因此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救助型的長期護理津貼制度政府一般依據家計調查,根據財政狀況進行定量供給。
實施長期護理津貼模式的國家通常會面臨沉重的財政壓力;基于家計調查的制度模式會使制度對象發生道德風險問題;對儲蓄和投資也會產生擠出效應。
(二) 長期護理商業保險模式
長期護理商業保險模式以美國為代表,其他國家也在自己的長期護理制度體系中引入了私人模式。Doty P,Nadash P,Racco N(2015)對法國長期護理制度研究表明,近年來,法國在不斷完善公共長期護理制度的同時,引入了私人護理保險。Brown,Jeffery等(2011)深入介紹了美國的長期護理制度體系,美國的長期護理保障體系可以分為公共保障計劃和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兩個部分,其中公共保障計劃可以分為Medicaid與Medicare兩大類。Mclnerney T(2017)對美國的長期護理保險市場進行了研究,認為目前美國60%的長期護理費用由公共保障計劃承擔,Medicaid與Medicare分別承擔了40%和20%。而商業保險只負擔了7%。Jeffrey R. Brown (2009)等人認為長期護理公共保障計劃對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產生了擠出效應。Richard A Hirth,Yubraj Acharya,Helen G Levy,Kenneth M Langa(2019)等人認為房屋凈值也會對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產生擠出效應。
相關學者的研究表明,以美國為代表的長期護理商業保險模式以市場為主導,政府只在審慎原則下對其監管,覆蓋自愿購買長期護理商業保險的人群,資金來源于私人繳費,給付方式包括服務,貨幣,實物等,需要進行受益資格審核。商業保險模式強調個人權利與義務的完全對等。商業公司是主要的責任機構。
長期護理商業保險模式的不足在于正如Jeffrey R. Brown (2009)等的研究結果一樣,其市場規模難以擴大。而且社會共濟性不足,缺乏公平。
(三) 長期護理社會保險模式
長期護理社會保險模式以荷蘭,日本,德國,韓國等國家為代表。Mot E(2014)認為荷蘭的長期護理制度建立時從屬于醫療保險,也借用了醫療保險的管理體制。Maarsea J,Jeurissen P對荷蘭的長期護理制度改革進行了研究,荷蘭是典型的社會保險型模式,其費用由個人,政府,企業三方共擔,目前由專門的《長期照護法案》規范制度的實施。
日本學者小島克久(2019)對日本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制度進行了研究,日本采取了政府和個人負擔相結合的籌資模式。各自負擔一半,其中國家負擔25%,道府縣負擔12.5%,市區村負擔12.5%。個人部分由老年人及40歲-60歲的人口按雙方比例進行負擔。日本是一個典型的老齡化國家,也是一個典型的社會保險型國家,實施長期護理制度也有約20年的時間,但也存在一些問題。Yumiko ARAI,Steven H.ZARIT(2011)認為日本自制度實施以來,照料者對照料態度發生了改變,減輕了護理人員的負擔,但其制度效果如何還需要進行更大的研究。
Chon, Y(2012)對韓國長期護理制度進行了研究,韓國是亞洲第二個引入長期護理制度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作者認為韓國長期護理制度目前在制度覆蓋面和服務提供商不道德行為上還有待進一步改善。Jong Chul Rhee a b,Nicolae Done c(2015)對韓國,日本,德國的制度進行了對比研究,認為中等收入國家在老齡化問題嚴重之前,需要有預見性的建立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制度。
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制度模式以政府為主導,個人,企業,政府三方籌資,很多實施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通常將其與醫療保險制度關聯起來,按照權利與義務相對平等的原則,給付給制度對象相應的服務,貨幣,實物,受益者需要進行資格審核。
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制度模式的不足在于,第一,通常采用現收現付制,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的狀況下,資金難以持續。第二,制度實施的地區差異大。這是由于中央政府一般只負責制定待遇給付條件等大框架,具體實施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情況實施。
三、評價與結論
國外學者對長期護理相關內容進行了大量研究,為后人研究提供了寶貴經驗。學者們除了對制度研究外,還對不同制度模式內的微觀問題進行了研究,如資金問題,責任分配等。還有一些學者對長期護理制度的供需進行研究,如Jeffery等(2007、2008)指出長期護理費用支出具有不確定性,并認為這種不確定性是財務風險產生的最主要原因。Lakdawalla等(2002)分析了正式護理與非正式護理之間的替代效應,研究了家庭成員對長期護理需求的影響。學者們對長期護理研究的不足是實證研究較少,學者一般將研究視角局限于一個或幾個國家,系統性的理論還沒有形成。這都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過對相關學者研究成果的研究可以發現,不同的長期護理制度模式都有其根植的土壤與環境,同時不同的制度模式都有其優缺點。長期護理制度在各國的發展中可以發現,各國制度的建立都是一個不斷適應本國國情的過程。當前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均收入剛剛步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但中國老年人口基數大,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長期護理制度已經刻不容緩。
本文認為中國是一個社會保險型國家,因而在制度建立之初,考慮制度建設成本以及制度惠及面等因素,采取與醫療保險相關聯的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制度是較優選擇。
參考文獻:
[1] Colombof,etc.Help wanted?providing and paying for long-term care[M].OECD Health Studies Press,2011.
[2] Doty P,Nadash P,Racco.Long-term care financing: lessons from france[J].Milbank Quarterly,2015(2).
[3] Brown,Jeffery.Insurance long-term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1(4).
[4] Mclnerney T.美國長期護理保險市場的發展[N].中國保險報,2017-7-3.
[5] Jeffrey R. Brown.The Private Market for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9(1).
[6] 小島克久(日).日本經濟與社會保障:以長期護理制度為中心[J].社會保障評論,2019,3(1):76-88.
作者簡介:
宋超,山西省晉中市,碩士,山西財經大學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