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標承載著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的質量以及信譽。近年來,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商標注冊意識顯著增強。但同時惡意搶注商標的行為也層出不窮,這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特定的階段息息相關。這種行為也破壞了市場應有的公平公正的秩序,對社會經濟活動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關鍵詞:商標;惡意搶注;法律規制
一.商標惡意搶注的概述
實踐中,商標惡意搶注行為復雜多變,隨之商標搶注的外延也越來越豐富。
<1>狹義概念
《商標法》規定,搶注他人已經使用的但是尚未注冊的商標或者一些已經被相關公眾熟知的商標在非類似的商品上進行注冊的行為。其具體體現為我國《商標法》第32條,狹義概念下,其搶注對象僅僅針對商標而不包括其他權利。
<2>廣義概念
廣義的商標惡意搶注行為是商標注冊申請人將已經注冊為商標的在其他種類上申請注冊或者對在先權利作為權利客體申請商標申請注冊的行為或者說將他人依法享有的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標識作為商標申請注冊的行為。在廣義概念下,其權利客體則不限于商標。在最初的時候,商標惡意搶注采用的是狹義概念,當時的商標惡意搶注僅僅是搶注為注冊的商標。后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商標惡意搶注的對象擴展到其他領域。本文的商標惡意搶注采用的是廣義概念,以便能夠更好的囊括目前所發生的搶注行為。
二.商標惡意搶注的認定
《商標法》第44條第1款主要規定了責令改正和撤銷注冊商標的不正當行為。在實踐中,對于在先權利、不正當手段等認定商標惡意搶注的要素并無明確規定,對于主觀惡意的認定也存在著爭議。結合相關規定以及實際情況,下列提出了關于行為認定的看法。
<1>“在先權利”的認定
我國商標法第32條僅使用在先權利一詞來界定違反商標法的行為,但是對于在先權利的概念并無明確規定,在現實的司法活動中有著極大困難。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的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7條的規定,可以認定在先權利是一種概括性規定,其范圍是開放的,不應當簡單的給其設定范圍。
<2>“惡意搶注”行為的認定
惡意搶注行為的認定可以從下列角度展開:第一,搶注商標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不正當利益,其從根本上就是惡意的。 第二,商標注冊人知道,或者應知道他人正在使用所涉及標志的情況。第三,注冊商標是他人已經正在使用,是具有一定影響的商標。但是,也并非所有的商標搶注行為都應當視為是惡意,對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可以進行善意搶注。
三、商標惡意搶注行為的原因
1.利益的驅動
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迅猛,商標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體現的價值和作用越來越大。商譽能為企業帶來額外收益,可以長期利用。搶注商標往往并不是為了搶注商標這一符號本身,而是為了獲得其背后的利益。惡意搶注者無需投入巨額資金便可以獲得豐厚利潤。此外,商標搶注者還可以通過授權他人使用商標來獲取利益。
2.信用的缺失
現代市場經濟過分追求經濟效益現象十分普遍,商標惡意搶注源于信用的缺失。貪婪者將其目標投向商標領域也就成為必然。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市場弊端也盡顯無疑。但是無邊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其后果就是無人的權利能夠得到有效保護。
3.權利意識的淡薄
實踐中,商標注冊人經常會出現怠于行使其權利的現象,在打造品牌價值的同時忽略了市場競爭中的法律風險,對于商標權的重視程度不夠,埋下了隱患,也使得商標搶注者有機可乘。另外,被搶注人只知道擴大經營規模,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商業標志所具有的巨大的商業價值。與此同時,一些商標代理公司利用其掌握的商標知識對一些不懂法的商標權利人進行欺騙或者偏離正常的商標代理業務,進行商標惡意搶注并高價出售或轉讓,損害合法經營者的利益,也給商標市場秩序帶來了不良影響。
4.法律規定的疏漏
<1>違法成本較低。商標惡意搶注一旦成功便可以趁機獲得巨大的利益,即便是搶注失敗也沒有什么損失。同時,我國對于商標惡意搶注并無明確規定,而現行的民事侵權責任也難以將惡意搶注行為納入其調整范圍,而行政處罰相較于其獲得利益更是微乎其微。
<2>法律的可操作性較低。結合前文對于惡意搶注行為的認定,我們可以知道,在我國對于惡意搶注商標的行為并無明確規定,需要裁判者在審理時針對個案進行仔細鑒別,其認定和處理具有一定的難度,這也在一定程度賦予了裁判者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增加了錯判和腐敗的風險。
四、對商標惡意搶注行為的建議
1.立法上完善商標所有權的取得制度
<1>增加使用取得制度。在我國商標的取得不需要以商標的“實際使用”和具有“真實意圖”為前提,導致大量無真實使用目的的商標注冊。所以,在商標的取得制度上,可以參考借鑒其他國家的使用取得制度,以真實使用意圖和實際使用作為首申請注冊商標的前提條件,可以使得商標的注冊申請行為得到規范。
<2>有條件的限制商標轉讓。
一些惡意搶注商標的目的就是通過轉讓商標來獲得巨額利潤,而我國對于商標轉讓并無限制性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商標惡意搶注行為。從這一角度,對商標的轉讓作出限制性規定,防止商標搶注投機行為的發生。
2.建構法律責任制度
《商標法》對于違反法律規定如何承擔相應責任并無明確規定,從而削弱了規定的指導作用。惡意搶注行為失敗后往往不但不承擔相應損失,相反可能已經利用被搶注商標的知名度獲取了相應收益。 因此,有必要通過《商標法》修改等方式完善惡意搶注行為的法律責任制度體系。同時,通過建立相應賠償機制來更好的維護被搶注人的利益,打擊惡意搶注行為。
3.加強商標保護意識
在商標被人惡意搶注后才想到補救,此時不僅需要付出巨額的費用而且對企業的發展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只有熟悉商標保護規則加強商標保護意識,才能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從根本上遏制惡意搶注商標行為的發生。在發現他人侵權是盡快行使權力,樹立商標維權意識打擊商標侵權行為,做好相關的調查取證工作,加強與執法機關的合作,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近年來,我國以商標惡意搶注為工作重點,強化對商標侵權違法行為的打擊。這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建立穩定高效運行的市場經濟秩序的訴求;另一方面也意在推動市場經營者借助有效的品牌戰略實現產品與服務質量和品牌美譽度的良性互動與同步提升,加強對商標的保護力度,遏制商標惡意搶注行為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鄺憲平.“惡意搶注”vs“申請在先”——“商標搶注”讓央視陷尷尬[j].創新時代.2011:11
[2]盧勁松.論商標的惡意搶注及其法律救濟[j].法制與經濟.2006:14
[3]耿璐娜.淺談商標惡意搶注之救濟[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0:1
[4]張亦梅.淺析海外惡意搶注商標的成因及對策[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報.2010:4
[5] 孔祥俊.我國現行商標法律制度若干問題的探討[J].知識產權.2010:11
作者簡介:
陳昱陽,1994年3月4日出生,女,漢族,籍貫河南省,就讀于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2017級法律非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