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楊
摘 要:刑事庭審實質化是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其核心在于確定案件事實以及被告人刑事責任均應在審判階段完成,從而使刑事庭審發揮其應有作用。實踐中,大量證人并未承擔出庭作證的義務,使法官仍以書面證言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確定被告人刑事責任的主要依據,從而導致審判程序成為擺設。證人出庭作證作為審判程序作用有效發揮的關鍵環節,不僅有利于更好地查清案件事實,而且對保障被告人基本權利、實現司法公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庭審實質化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消除證人出庭作證難的成因,深入分析證人出庭作證難的心理、生理以及其他原因,從社會文化、法律制度、心理等角度入手,完善證人保護機制。
關鍵詞:庭審實質化;證人出庭;證人保護
一、引言
(一)問題的提出
法庭是控辯雙方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刑事訴訟活動的主要場所,開庭審判更是刑事訴訟活動的關鍵性環節。當前,證人作證不出庭或者不出庭作證,已經困擾了理論界與實務界多年。絕大多數案件沒有證人出庭,即使證人出庭,也不是關鍵證人出庭,《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所確立的對抗式刑事訴訟活動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近年來,針對證人出庭難的問題,理論界與實務界提出了不少設想,雖然許多設想有一定的效果,但總體效果是有限的。在筆者看來,證人出庭作證難有著極為復雜的原因,因此本文試著從社會文化、證人心理以及生理原因等角度出發,探討證人出庭作證難的原因并提出相關解決措施。
(二)庭審實質化的概念
庭審在訴訟中的功能主要是對起訴和辯護的有效性作出結論性評斷并最終決定訴訟的命運。其基本方式是法官處于中間地位,處于對抗地位的控辯雙方同時參與并向法庭舉證、質證和辯論,最終由法官認定證據和事實以作出最終裁判。
二、我國證人出庭作證的現狀與問題
(一)我國證人出庭作證的現狀
《刑事訴訟法》第59條與第188條第1款均對我國刑事證人出庭作出了規定。雖然我國《刑事訴訟法》從根本上規定了證人在特定的情況下應當出庭作證,但實踐中證人卻很少出庭作證。實踐中,控方證人證言取得需經過法定的程序。但書面證言的可信度究竟如何?證人未出庭作證是否不能代表其認可該書面證言?證人不能出庭作證,就不能很好地回答上述問題。
(二)我國刑事證人出庭制度存在的問題
1.對證人出庭的認識不到位
首先,對證人出庭的作用認識不到位。現代刑事訴訟是控辯雙方平等對抗的訴訟活動,如果沒有證人出庭,法庭審判就會變成控辯雙方的簡單問答,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控辯雙方平等對抗。其次,對證人出庭作證的二重性質認識不到位。在強調正當程序的法治國家中,一個公民因對某個案情有所了解而出庭作證,這既是一項權利又是一項義務。
2.強制證人出庭的規定不完善
我國法律關于強制證人出庭作證的規定仍然不夠明確,懲戒力度亦不大。雖然《刑事訴訟法》第188條第2款規定了證人無正當理由拒絕作證或出庭后拒絕作證的法律后果,但是仍存在問題。第一,法律條文并不沒有明確列出“情節嚴重”的情形,而只是作出了指代性說明。法官辦理案件時,該條文不具有可參考性。第二,條文也并沒有對證人再次拒絕作證出庭行為作出懲戒措施。如此一來,既然拒絕出庭作證不需要付出任何后果,那么大部分證人自然拒絕出庭作證。
3.關于證人保護的規定過于籠統
盡管《刑事訴訟法》明文規定了公檢法機關要保障證人的安全,但缺乏證人保護的具體規定。實踐中,證人被威脅乃至殺害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證人的安全保障,只是證人保障制度的一個方面,同樣重要的還有費用保障、居住保障和就業保障等。即證人出庭的交通費、誤工費和相關報酬需有人支付。
三、證人出庭作證難的成因
(一)社會原因:傳統觀念導致證人對訴訟持鄙夷態度
“禮之用,和為貴”的觀念導致人們討厭訴訟,一味主張應將訴訟視為恥辱。有學者主張,古代人往往用一些含有貶義的詞語形容參與訴訟的人,例如:訟棍。這種賤訟的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某些現代人。具體到訴訟中,某些證人因自己或者親屬與訴訟雙方當事人有具體的關系(親人、朋友、同事等),礙于情面或者為了明哲保身,因此選擇拒絕出庭作證。
(二)心理原因:證人缺乏對出庭作證的正確認識
首先,證人并不知道出庭作證是自己的一種義務。據調查,大多證人屬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一類人,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法律學習,因此法律意識淡薄。其次,證人因出庭作證,常常會使自己承擔一些不必要的開支,例如差旅費、誤工費、等財產損失,并且法律對上述費用并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合理的保障,那么也不能強迫他們承擔一些不必要的損失。最后,大多數人常常會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既然訴訟當事人與證人無任何利害關系,那么證人為了避免承擔更多的不利后果,自然也就拒絕出庭作證。
四、完善證人出庭制度的理論構建
(一)實現直接言詞原則
直接言詞原則的貫徹要求案件的裁判者只能以親自在法庭上直接獲取的證據材料作為裁判之基礎。根據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卷宗筆錄通常不能直接作為被告人定罪量刑的依據,而只是一種支撐庭審調查的輔助性材料。打破“卷宗中心主義”,實現直接言詞原則,首先需要改變證人長期不出庭的現狀,至少應當要求關鍵證人出庭。其次,應當完善庭審證據調查程序,保證庭審能夠有效地檢驗證言的可靠性;最后,應當保證被告人獲得有效辯護,使之能夠對控方提出的證據作出有力的質疑。
(二)建立證人出庭作證經濟補償制度
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了證人的經濟保護與補償制度。英美法系國家實行的是當事人主義,秉承著“誰舉證,誰負責”的原則,控方證人的費用由政府承擔,而辯方證人的費用自當由辯方承擔。日本法律規定:證人可以請求交通費、日津補貼以及住宿費”。德國則出臺了專門的《證人鑒定人補償法》。筆者認為,證人經濟補償的范圍包括出庭前后所作的準備、支付的費用以及造成的經濟損失。申請的程序應當由證人自己出庭時向法院提出,等待法院核查落實。經過核實后,分情況處理:假如該證人證言被證明是真的并且作為定案的依據,該費用則由敗訴方承擔;若該證言與案件無關,則費用應當由舉證方承擔;若該證言為虛假證言,該費用應當由證人承擔并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三)完善對拒絕出庭作證的制裁措施
當今,許多國家均規定了證人拒絕出庭作證應當承擔應有的法律后果。德國法律規定:“為了強制做證,可以命令將其羈押”。英國法律規定“法院可以向證人發出傳票或者強令證人出庭作證”。我國法律雖然對證人出庭作證作出基本規定,但缺乏強制懲罰的規定。筆者認為,對應當出庭而拒絕出庭的證人,可以采取拘傳、罰款、拘留等強制性措施。
(四)健全證人出庭保護制度
證人出庭作證后,使其自身以及近親屬承擔了一定風險。雖然我國現行三大訴訟法均規定了保護證人,但現實中證人慘遭報復的情況時有發生。為了使出庭作證的證人可以得到更加強有力的保護,我國需盡快完善相關措施。筆者認為,證人保護的對象包括:證人及其近親屬;保護的范圍包括人身、財產以及名譽等;保護過程包括庭前、庭中以及庭后,顧名思義,對證人的保護應當貫穿于整個訴訟過程中。對于一些特殊證人,也可以采取錄音、錄像等特殊保護方式。
參考文獻:
[1] 胡云騰.《證人出庭作證難及其解決思路》,載《環球法律評論》2006年第5期
[2] 龍宗智. 《刑事庭審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頁
[3] 汪海燕.《論庭審實質化》,載《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