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依依
摘 要: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就是將環境侵權行為所產生的損害由社會上多數人來承擔和消化,實現損害賠償責任轉移和分散。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以社會本位為出發點,兼顧社會、侵權人、受害人利益,具有公平正義性。對于目前我國環境侵權案件頻發、相關法律不健全、行政、司法侵權救濟方面面臨現實性的困難等諸多因素,需要完善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制度,通過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政府環境基金制度等填補制度來使受害人的權利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濟,減少企業賠償負擔,維護經濟發展秩序。
關鍵詞:環境侵權;責任分擔;社會化救濟
一、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的理論依據
(一)環境侵權的含義與特征
環境指圍繞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條件、狀況和空間等,隨著中心事物的不斷變化而發生變化。環境侵權是指因各種人為活動,導致環境污染或者生態破壞,并對他人的人身權、財產權或生態環境造成損害或有造成損害的可能,依照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特殊侵權行為。環境侵權行為主要表現形式為:大氣污染危害、水污染危害、噪聲污染危害、海洋環境危害、固體廢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危害、化學物品污染危害。廣義上的環境侵權行為包括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環境侵權具有多種特征,行為主體的地位不平等;環境侵權行為過程的間接性、持續性、長期性、緩慢性;環境侵權行為具有復雜性;環境侵權行為作用的對象還具有不特定性、廣泛性。
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是指將環境侵權損害行為所產生的損害視為社會損害,即將個人行為社會化,通過建立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政府環境基金制度等救濟制度,由社會上多數人來承擔和消化這種損害,從而使損害填補不再是單單由侵權人自己承擔擔損失,從而實現損害賠償責任轉移和分散。[1]其目的是讓環境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權利在受到侵權損害后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濟,分擔和減少單純的侵權人因環境侵權損害而造成的巨額賠償負擔。
(二)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的理論基礎
1.環境侵權救濟由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的轉變
傳統民事責任理論將環境侵權賠償責任歸于個人,但是在加害人難以確定、環境侵權損害特別重大以及是否能充分救濟受害人權益方面存在缺陷,因此有必要將傳統單一的民事責任賠償機制轉變為多元化賠償機制,也就是由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由社會成員分擔環境侵權損失代替單個人承擔損失也是由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的一種轉變。[2]
2.公平正義原則
傳統環境侵權糾紛往往通過行政方式解決,即使通過民事訴訟解決,也常常由于環境侵權損害范圍廣、造成的損害大等原因使得侵權人無力單獨償還,從而使得受害人不能得到充分、及時的補償,顯失公平。故出于公平正義原則的要求,通過將環境侵權責任分散給社會分擔,可以使得受害人得到充分的補償,避免企業因面臨巨額賠償而破產,降低企業運營風險,從而實現法律正義。另一方面環境侵權救濟社會化聚集了來自社會多方力量參與環境保護,有利于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對于實現法律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3.利益衡量分析理論
不同社會主體存在的利益不同,傳統民事責任賠償主要涉及侵權人利益和受害人利益兩種,兩種利益存在對立,傳統民事責任造成利益衡量的結果是受害人得到救濟,侵害人承擔責任。而環境侵權的民事賠償中不僅包括侵權人與受害人利益,還關涉第三方利益即社會利益,即在侵權人因從事正當生產活動即使社會受益時且造成重大損害時,不宜由侵權人單獨承擔賠償責任,就由社會利益出面協助侵權人承擔一部分責任,使得侵權人、受害人、社會利益達到平衡。利益衡量理論就是將社會利益放在第一位,對社會、侵權人、受害人利益進行權衡、選擇,使得社會利益得以實現,侵權人責任得以分擔,受害人得到充分救濟,三方共處一個和諧狀態。[3]
二、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的現實必要性
(一)環境侵權案件頻發
現實生活中,環境侵權糾紛已經成為了日益增長的一種糾紛類型,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業生產企業排放的污染物種類日益增多,排放量增長過快,導致環境與經濟社會沒有協調發展,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或環境破壞問題,環境侵權案件發生頻率顯著增加,加之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公民努力尋求各種途徑維護自己及他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利益,隨之尋求法律途徑增多,使得行政機關、人民法院受理的環境侵權案件也增多。
(二)環境侵權救濟方式單一、認定難
現行民事、行政救濟對環境侵權救濟力度不夠。環境侵權案件,受害人往往會申請行政機構解決糾紛得到補償,但是行政法律不完善、處罰力度不夠、行政職能部門職責混亂資源、精力有限等原因使得救濟形式單一、救濟不徹底,往往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在環境侵權訴訟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使救濟不完善。[4]首先,在環境侵權訴訟中對受害人認定的爭議和起訴資格面臨困難。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能夠提起環境民事訴訟的必須是那些人身、財產權益直接受到他人民事行為侵害的人。若僅僅依照傳統民事訴訟理論,受害人獲得救濟存在限制,不能有限的保障受害者的權益。其次,環境侵權訴訟中當事人對于遭受的環境損害承擔的舉證責任較為困難。盡管在環境侵權民事訴訟中實行的是“舉證責任倒置”,原告還是要負一定的舉證責任的,即至少要證明原告承受了損害事實,由于環境侵權場景無法復原、受害人對法律、環境知識的缺乏使得難以取得、保存證據,這一點對于原告來說是很困難的。
三、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的措施
(一)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
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突破了民事責任的個人責任與個體補償原則,體現的是環境法上的社會責任與公益補償責任。[5]由于環境糾紛當事人的廣泛性、損害利益的多重性,對于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首先需要放寬起訴資格的限制,明確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可以提起公益訴訟。檢察機關作為國家利益的最佳代表,應被賦予相應的職權來應對環境侵權案件中經濟技術實力雄厚的加害方,對其賦予相應的訴權,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適格原告,特別是當環境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時,檢察機關有義務對此進行監督,對環境侵權行為對環境行政機關和破壞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在內的補救措施。其次,應注重檢察機關與行政部門的協調。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行使不同類型的公共權力,環境行政主管部門主要是直接貫徹執行各項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當環境行政主管部門不能保護環境公益時,必須加強檢察機關以提起訴訟形式和環境行政主管部門以執法形式在保護環境公益中的功能協調。
(二)建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
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是由侵權行為人事先向保險人投保環境責任險,在發生環境侵權案件使環境遭受污染或破壞,并對他人造成損害時,由保險人承擔向受害人補償或環境治理的責任的制度。環境責任保險制度通過分散賠償責任,將侵權損害社會化,從而避免侵權人責任過大、能力有限而導致的受害人不能及時、充分獲得補償,同時也可以分散企業責任,使企業可以繼續進行正常的經營活動。由于我國開展環境責任保險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很缺乏,可以先由合格的保險公司暫時承擔特定領域的環境責任保險業務。到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發展較成熟時,成立專門的環境責任保險機構并由其承擔環境保險業務。建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也需規定承包范圍、保險費率、規定限制性條件等方法減輕自己的賠付風險。對于突發性的環境侵權事件將其納入環境保險的承保對象,分散和轉移風險,在補償受害人利益的同時兼顧污染、破壞環境的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對于持續性的環境侵權事件有限制的納入環境保險的承保對象,其往往由于多個主體、多種方式、多種介質反應等發生的對人類或環境間接造成侵害,具有復雜性,因而對其規定相應的限制條件給予環境承保。在制定保險費率時要運用科學方法對企業可能造成的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分析、預測、評估。并由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考察認定。[6]
參考文獻:
[1]朱硯博.關于我國環境侵權救濟社會化的思考[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1):111-112.
[2]陳容明.論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以《侵權責任法》為切入點 [D].福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3-14.
[3]鄒雄. 環境侵權法疑難問題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115-128.
[4]孫昌興,周彥.論我國企業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制度的構建[J].河海大學學報,2011,(3):68-92.
[5]謝雯,王育紅,王杰敏.芻議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機制 [J].中州學刊,2016,(6):62-64.
[6]杜一冉.環境侵權社會化救濟多元機制初探[J].法治社會研究,2017,(2):139-141.
[7]劉昕宇.構建環境侵權損害社會化救濟制度的思考[J].中州學刊,2016,(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