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琦
引言
通過對我國社區營造的案例進行了收集,尤其是將關注點放在大陸地區的社區營造,可以發現現有的相關文獻大多數都是從硬件營造的角度入手,尤其是在關于鄉村社區營造的案例中,絕大多數的實務呈現過程都是關于硬件營造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一現象的存在呢?帶著這一疑問,本文試著從社區的概念、社區營造的發展歷史、社區營造的主要內容、我國社區營造的實際情況和政府的行政考量四個方面來對上述現象的成因進行分析。
1.從社區的概念來看
早在社會學者形成社區這一概念之前,社區這種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現象就已存在。人類總是合群而居的。人類社會群體的活動離不開一定的地理區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區就是社會群體聚居、活動的場所。
“社區”(community)這一概念是由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首次提出的,在1987年出版的《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他第一次對社區做了較為系統的描述,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區研究的深入,社區的含義也在不斷的拓展,鄭杭生在《社會學概論新修》一書中,將社區定義為“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系和共同文化維系力的人類群體及其活動區域”,其概念一般包含以下四層意義:第一,社區總要占有一定的地域;第二,社區的存在總離不開一定的人群;第三,社區中共同生活的人們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臨共同的問題,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結合起來進行生產和其他活動,此過程中產生的某些共同的行為規范、生活方式及社區意識等構成了社區人群的文化維系力;第四,社區的核心內容是社區中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及其互動關系。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從社區現象的最初存在還是到現在的對“社區”的系統描述和深入探究,“社區”這兩個字背后所代表的生活意義是不可忽視的。在“社區”的概念和意義中提煉幾個必不可少的關鍵詞,地域、人、生活活動這三個要素一定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我們對社區營造議題的關注一定是建立在“社區”這一概念的基礎上的,那就勢必要將地域、人、生活活動三個要素考慮進去。在分析“人”和“生活活動”這兩個要素時,我們最先需要明確的就是,維持人生存、保證人進行生活活動的最基本條件是什么。
根據馬斯洛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被認為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同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是一種剛性的階梯式上升結構,即認為較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在較高層次的需要滿足之前得到充分的滿足,二者具有不可逆性。將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同ERG等其他需要理論進行對比,還可以發現,大多數需要理論都認為滿足較低層次的需要是人類一切后續活動的前提。
基于上述分析,一般來說,在社區營造中,當居民的這類較為基本的物質需要同其他需要同時存在時,他們更渴望被首先滿足的,多為基本的物質需要。因此,在現在的國內社區營造實務中,更多的是硬件營造,特別是在鄉村的社區營造中,硬件營造的案例比例更是遠高于城市社區營造中,因為鄉村的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都普遍較低,村民的需要還處于較低的層次,主要關注點還集中在物質條件的需要上。
2.從社區營造的發展歷史來看
“社區營造”這一概念的身影,本身就存在在不同的學科之中。近年來,涉足社區營造的學科從生態學、城市規劃、建筑學等擴展到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藝術學等諸多領域。曾有學者進行過統計,“我國最早可見“社區營造”一詞的研究是1995年一篇關于城市園林規劃的文獻,2000年以前每年刊出的社區營造文章不超過10篇,以生態環境、建筑等空間營造為主”,在2010年以后,社區營造的社會學領域研究才逐漸增多。比較而言,自然科學更加偏向“空間”建設,也就是從硬件上營造社區,而人文社會科學則側重“人”、“關系”“文化”等的塑造,即從軟件方面營造社區。同時,對上述各類文獻的相關數據進行走勢分析,也可以看到,“社區營造”這一詞最早的研究是從城鄉規劃學和建筑學領域開始的,而后逐步發展到其他各領域,而研究的關注點隨之開始向“社區人”轉變。所以,在社區營造的發展歷史中,“現在的國內社區營造實務中硬件營造的案例較多”這一現象的原因也是有跡可循的。
3.從社區營造的主要內容來看
現代社會中,社區營造的主要內容一般從人、文、地、產、景五個方面進行考慮。其中,人的維度是指以“人”為重點來進行社區營造,來滿足居民生活需求、保持公共產品的供給,打造和諧鄰里關系,建構社會支持網絡,鼓勵居民參與公共事務、實現社區自治。以“文”為重點的社區營造側重于社區歷史文化保育、社區文化創建、社區教育。以“地”為重點的社區營造重在社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發揚、本土化與自我認同邊界的建構。以“產”為重點的社區營造注重社區土地開發、社區集體經濟經營。以“景”為重點的社區營造力圖進行社區空間的創造性建設,包括社區公共空間的營造、生活環境的永續經營、獨特景觀的創造等。
從人、文、地、產、景五個方面的內容和側重點來分析,可以發現,“人”這一維度是社區營造的中心,人的營造是我們在社區營造中的核心議題,同時也是社區營造的最終目的。而在另外四個維度中,“地”、“產”、“景”三個維度更關注實際空間的營造,其中包括硬件的營造;而“文”這一維度則更關注精神、情感方面的營造,也就是我們一般認為的軟件的營造。由此,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么“現在的國內社區營造實務中,硬件營造的案例較多”。
4.從我國社區營造的實際情況和政府的行政考量來看
現階段來看,我國的社區營造還處于發展的初期,且我國現在總體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特別是在中小型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就這種情況而言,對于社區居民來說,他們首先需要滿足的是對居住配套的基礎設施的要求和對優美的居住環境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才逐步上升到對社區服務、良好的社區秩序、繁榮的社區文化等等的需求,所以,這也導致了我國的已有的社區營造的案例多是硬件營造的范疇。
此外,考慮到我國現行的行政體系,基本為“市——區(縣)——街道辦事處(鎮)——社區居委會(村)”的形式,從職能上來講,街道辦事處作為城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城市政府賦予的管理職能,社區居委會則作為居民自治機構;但實際上,社區居委會逐步演變為一個“準政府(基層黨組織)”機構,幫助街道辦事處行使管理社區、管理提供社區服務、維護社區持續和治安、開展對弱勢群體的救助與幫扶等職能。一般來講,社區營造都是由政府主導的,由基層政府或社區居委會負責具體的執行和計劃的開展,從政府的角度來講,社區營造的主要目的在于維護社區的穩定,在項目審批后,上級主管部門一般會對項目具體的落地情況進行評估。可是,社區營造實際上是一個逐步深入的漫長過程,但政府部門的評估標準多是期待在短期內被營造社區可以有明顯的變化,出于這一原因,很多基層政府和社區居委會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只能將視線更多的放在硬件的營造上。
總結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探究現在的國內社區營造實務中,硬件營造的案例比例較多的原因時,我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分析。不管是硬件營造還是軟件營造,這都是社區營造這一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時,作為一名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也有可能是一位未來的社工從業者,我更希望看到,在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隨著社區營造理論的發展和我國實際社區營造經驗的積累,未來我們在社區營造的實務中,可以更多地考量社區的實際需要,而不再被如此多的其他外部因素主導我們的營造方向。
參考文獻:
[1]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2]羅家德,梁肖月.社區營造的理論、流程與案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3]鄭杭生等.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4]莊孔韻.人類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蔡靜誠,熊琳.從再造空間到再造共同體:社區營造的實踐邏輯[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2):58-65.
[6]馮敏良.“社區參與”的內生邏輯與現實路徑——基于參與—回報理論的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14(01):57-62.
[7]黃貝琪.棕地復興——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礦山公園設計研究[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2,32(01):72-77.
[8]李翠玲.家園認同:社區治理的臺灣經驗——以一個臺北社區為例[J].臺灣研究集刊,2018(03):103-110.
[9]李彥伯.從公共空間到公共領域——一個城市研究中的跨學科二元體系及其向度[J].城市建筑,2018(10):61-64.
[10]任文啟.社區治理抑或社區營:“三社聯動”的理論脈絡與實踐反思[J].社會建設,2017,4(06):16-28+65.
[11]肖覃.社區營造五維視角下的社工服務[J].中國社會工作,2018(36):54.
[12]葉原源,劉玉亭.以家園感培育為核心的商品房社區景觀營造——景觀標準化之思辨[J].住區,2019(01):49-56.
[13]張京唐.城市社區參與式治理模式的發展現狀和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8(04):44-46.
[14]陳昭,王歡.回歸空間:城市權利視角下的中國社區營造新思路[A].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東莞市人民政府.持續發展 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住房建設規劃)[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東莞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7:10.
[15]劉鴻橋.社會資本理論視角下城市居民社區參與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17.
[16]李月.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學界對社區治理研究的圖式[D].上海師范大學,2010.
[17]劉元.基于社區營造的城市社區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學,2016.
[18]劉玉東.中國城市社區治理中的資源配置與結構演變研究[D].南京大學,2011.
[19]許文成.我國社區治理中的思想疏導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