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鄒妙潔
摘 要:在我國經濟法體系中, 稅收法定原則的落實意義重大。而納稅人意識與落實稅收法定原則之間關系密切, 因此無論是在立法、執法還是司法活動中, 稅收法定原則都對納稅人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 現階段我國在納稅人意識方面存有諸多問題, 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升其權利、義務意識, 只有通過了解納稅人意識的概念,探究中國納稅人意識現狀及成因,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才能真正而全面地認識納稅人意識,做有納稅人意識的納稅人。
關鍵詞:納稅人意識;稅收法定;權利意識;義務意識
一、什么是納稅人意識
(一)納稅人意識是在市場經濟和民主法治條件下,納稅人基于對自身主體地位自身存在價值和自身權利義務的正確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對稅法的理性認知認同和自覺奉行精神。或稱納稅人對其自身地位、利益及其實現方式等的內在要求和認知, 包括主權、權利和義務意識。
(二)納稅人意識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納稅人意識的確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需要。研究并培養納稅人意識,對依法治稅的深入開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對于在中國強調納稅人意識的重要性的原因,其一偷稅漏稅行為仍然存在,其二與其認為被強制性繳稅,相比對稅法的尊重而真正把納稅作為責任與義務,更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中國納稅人意識現狀及其成因
(一)“減稅降費”背景下的納稅人意識現狀
2018年,稅務部門堅持依法征稅和科學統籌,組織稅收收入(已扣減出口退稅)137967億元,比上年增長9.5%, 2018年5月1日起實施的增值稅三項改革平穩有序推進,5-12月降低增值稅稅率減稅約2700億元,制造業減稅占35%;統一小規模納稅人標準惠及50萬戶納稅人,減稅約80億元; 10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第一步改革施行3個月,減稅約1000億元,7000多萬個稅納稅人的工薪所得無需再繳稅;新出臺的支持創新創業稅收優惠政策減稅約500億元。落實減稅政策認真高效,體現為“兩降一升”:稅收增速逐步下降,由前4個月的16.8%回落到后8個月的5.2%,減稅效應持續顯現,納稅人投訴量下降11%,納稅人獲得感進一步提升。按照個稅法修訂決定的內容,此次稅法落地將采取“一次修法、兩步實施”的方式,第一階段為新稅法政策實施的過渡期,將在2018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提高基本減除費用、優化稅率表;第二階段將自2019年1月1日起執行新稅法內容。然而,現實情況表明,伴隨著“減稅降費”的政策紅利,對于納稅人來講,完全理解政策意圖的僅占少數,我國納稅人意識整體不強。
(二)中國納稅人意識淡薄的成因
1.傳統因素
首先,從中國文化傳統對納稅人意識的影響來看,中國國民的公共理性精神十分欠缺,還難以形成對稅收的正確認識。其次,從目前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及其發展水平來看,新中國建立后步入計劃經濟時期,現在雖然正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體制改革也在進行,但離完善的納稅人意識所要求的政治、經濟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現行的改革不斷推進,對納稅人意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現行政策
第一,稅收法制建設滯后,對提高公民的納稅人意識的外控力弱。絕大多數稅種大量由國務院的行政法規來規范,立法層次比較低,從而難以確立稅法在納稅人心目中的權威和地位,也就談不上納稅人在理解信任稅法。
第二,稅收制度設置不合理,使得納稅人對稅收制度產生不滿情緒,對良好的納稅人意識形成負面影響。盡管中國通過1994年的稅制改革,稅制設計規范了很多,但仍存在不合理性。
第三,稅收宣傳效果不理想。雖然每年稅務機關都要舉行稅務宣傳月活動,但是從具體來看,仍存在以下問題:稅務部門唱獨角戲,社會輿論及納稅人不予重視;過分強調納稅人義務,忽視了對納稅人權利的宣傳;手段單一,方式落后,新出臺的稅法得不到及時宣傳;重納稅人宣傳、輕稅務干部宣傳。
三、增強我國納稅人意識的途徑
(一)更新稅收理念
上文已經闡述了中國納稅人意識淡薄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想要從根本上更新納稅理念是一項復雜甚至艱難的事業。從黨和政府的角度而言,就是要進一步推進民主政治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納稅人意識的培養提供現實環境。從社會的角度而言,需要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納稅人的良好社會氛圍,需要形成尊重法律、崇尚道德的良好風尚,為納稅人意識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完善稅收法律制度
一是在稅收法制建設方面,我國要提高立法層次、細化稅收法律內容, 首要問題是要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這一民意立法機關的力量, 使其真正有能力因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適時新訂、增刪和完善稅收法律。同時, 還應進一步完善人大立法的程序和機制, 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稅收立法座談會、聽證會、公布法律草案等, 擴大納稅人、各行各業代表、專家有序參與稅收立法的途徑, 更好地吸收和反映納稅人及全體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二是在稅收制度方面,應通過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稅制,實現稅收公平,以稅制的合理性促進公民納稅人意識的提高。
三是在稅收征管模式的構建方面,應主要解決當前稅收征管模式中存在的征、管、查之間的相互制約問題,發揮大數據與信息化的優勢,消除征管盲區,通過提高稅收征管效率來減少納稅人的偷逃稅。
(三)轉變稅收宣傳方法
目前,中國對納稅人意識的宣傳較為傳統。應該在進行了一系列稅法相關方面的改革之后通過宣傳片、公益廣告、微信公眾號、微博、網頁等多媒體方式,向大眾普及稅法知識,了解中國稅收。
四、結語
稅收問題不僅關系著一個國家的榮辱興衰,更與每一個納稅人息息相關。中國只有充分提高納稅人意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稅收問題,使國家獲得長足發展。因此,作為納稅人,應當明白納稅人消費的公共物品或服務來源于政府部門。政府部門用于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的資金,又來源于納稅人所繳納的稅收。此時納稅人的納稅義務與其之后所擁有的消費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權利,是一種對稱關系。因此,圍繞稅收而形成的各相關行為主體關系,均表現為法律層面上的“權利與義務”的對稱。
參考文獻:
[1]鄭丹丹.納稅意識與納稅人意識[J].商業文化(學術版),2009(01):37-38.
[2]楊力.納稅人意識:公民意識的法律分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7(02):20-30.
[3]朱大旗.論稅收法定原則的精神實質及其落實[J].國際稅收,2014(05):11-14.
[4]高培勇.論更新稅收觀念[J].稅務研究,1999(02):3-8.
作者簡介:
王帆(1998-),男,山東煙臺人,山西財經大學本科在讀,財政學專業,財稅理論與政策。
鄒妙潔(1997-),女,江蘇無錫人,山西財經大學本科在讀,財政學專業,財稅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