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是行為人實施的某一個不法行為同時具有違約性與侵權性的雙重特征,從而在法律上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并存。雖然二者在外在形式上具有共同特性,但在法律范疇和法律意義上存在重大差異,比如歸責原則、舉證責任、義務主體、時效、構成要件、原因、訴訟等諸多方面的不同。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受害人應具有選擇權,這樣就解決了長期困擾司法實踐的一個重大的法律問題。允許受害人選擇請求權,既要充分、有效地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又要使加害人受到應有的制裁。
關鍵詞:侵權責任;違約責任;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原因;構成要件
一、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概念
責任競合是指行為人實施某一不法行為符合多種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時,在法律上導致相互沖突的民事責任形式。由于受害人享有多種請求權,也稱請求權的競合。根據責任競合理論,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就是指一個民事主體實施的某一不法民事行為,由于該不法行為同時具備違約性和侵權性,違反了合同規范和侵權規范,導致了在法律上同時產生了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一種法律現象。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是司法實踐中最常見的一種民事責任競合現象。從責任競合的構成要件的角度來看,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則是“同一種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同時符合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從而導致了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并存和相互沖突的現象,此即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焙喍灾?,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是由于合同法和侵權法同時作為相對于民法普通法的特殊法而產生的,二者的責任競合既體現了違法行為的復雜性和多重性,又反映了我國民法在立法方面的細致以及合同法與侵權法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的狀況。
二、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構成要件
根據《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行為人的行為必須符合以下要件,構成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
(一)當事人間存在著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當事人之間只有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才有可能產生違反合同義務的違約責任,如果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無效或被撤銷,僅產生締約過失責任。
(二)債務人實施了違約行為。發生違約行為,才一導致違約責任,沒有違約責任,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兩種責任的竟合就無從談起。
(三)債務人實施的違約行為侵害了合同對方的人身、財產權益。按照傳統民法理論,合同債權不能成為作為合同主體的債務人侵權行為的標的,所以債務不履行僅發生違約責任,如出賣人交付的飼料發霉,但買受人及時發現,并未導致牲畜生病,此時買受人只能追究出賣人的質量違約責任。只有債務人的行為同時侵害了債權人的絕對權(物權或人身權),即侵害債權人合同標的物以外的人身、財產權利時,才能成立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
在此,需要強調幾點:第一,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的必須是合同對方而非第三人的人身或財產權利,因違約人與第三人之間不存在合同關系,侵害第三人的人身、財產權利的,僅成立侵權責任;第二,合同對方的人身、財產權益損害必須是債務人的違約行為造成的,如果債權人的損害是由多方當事人所實施的不同違法行為所造成,則不構成責任競合,只能成立不真正連帶債務。
(四)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造成了同一損害,對同一損害,債權人既享有違約責任請求權,又享有侵權責任請求權,形成請求權競合(責任競合與請求權競合是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側面)。
三、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適用情形
(一)加害瑕疵給付類
加害瑕疵給付是指債務人未能按照債的規定作出給付或者履行,或雖履行了債務,但履行行為不符合債的規定,由此產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如出賣人將被腐蝕的水果賣給了買受人,致使買受人因此患病。若買受人以違約之訴要求出賣人予以賠償,則買受人僅能獲得與被腐蝕水果相應價值的賠償;若買受人以侵權之訴要求出賣人予以賠償,則買受人僅能獲得其因患病而支出必要費用的賠償。因此,在給付內容獨立并存時,受損方不論選擇何種請求權都無法獲得充分的賠償,只有同時主張兩個請求權,才能給予受損方全面的救濟。
加害瑕痂給付的責任競合情形,比較常見于產品責任的案件中。因為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新產品大量進入消費領域,產品責任的事故日益增多。當發生競合時,選擇何種請求權以最好的救濟消費者的利益,依然值得深思。產品責任是指產品的制造者、銷售者因產品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財產遭受損害而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關于產品責任性質的認定上,目前,學理中主要有三種說法:合同責任說、侵權責任說、責任競合說。筆者認為將其認定為責任競合說更恰當。因為“合同責任說”不能保護不具有合同關系的第三人,“侵權責任說”不能很好的解決履行利益、期待利益以及固有利益之間損失大小的比較,而責任競合說不僅擴大保護范圍,也為消費者提供最直接、最有力的保護手段。
(二)第三人侵權中的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
第三人故意侵害合同債權產生損害賠償,在債務人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根據合同法無過錯歸責原則,基于合同相對性原則,債務人仍應承擔違約責任,債務人因第三人故意侵害合同債權而承擔違約責任受有損害。即使債務人亦有過錯,也會因第三人故意侵害債權而承擔全部的違約責任受有損害。在債務人不能完全或不能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下,此時,真正的受損方才能明確為債權人。如若債務人怠于或不能向第三人追償,這時債權人完全可以利用類似代位權的制度向第三人追償,但其所獲的全部賠償利益應首先歸屬于債務人,債權人只能從債務人那里獲取屬于債務人應予賠償的未實現的債權利益。換言之,第三人侵害合同債權制度不宜寬泛化,它必須建立在合同違約責任的基礎之上,債權人首先應當向債務人追究違約責任,而不是直接向第三人追究所謂的“侵權責任”。
四、結論
綜上所述,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是存在顯著區別的,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是民法中兩類最基本的責任,在法律規定上對二者的性質有著明確的區分。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民事關系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民事行為涉及的法律范圍不只局限于一門特殊法的領域,同一違法行為常具有多重性,極易產生特殊法領域的交叉,即同一違法行為同時具備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從而導致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出現競合。對于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競合的研究,對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我國法學界也已經形成了相當的學術規模和理論體系。在司法實踐中,當發生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時,如何選擇請求權,是看能否最大程度地維護當事人的利益。如果選擇侵權之訴能使當事人獲得最大的賠償,就選擇侵權之訴,反之就選擇違約之訴。
參考文獻:
[1]冉克平.缺陷產品自身損失的救濟路徑[J].法學.2013
[2]歐陽欣卉:《論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法制與經濟》2008年第1期
[3]謝鴻飛:《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理論的再構成》,《環球法律評論》2014年第6期。
作者簡介:
閻晶,1995年3月2日出生,女,漢族,籍貫陜西西安,現就讀于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2017級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