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霖
中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都面臨著新的突破,歐美市場需求減弱,傳統的外向型增長模式受到制約,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為適應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平穩增長,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思想,它不僅為我國對外開放指明新途徑,而且能夠為中國經濟平穩增長帶來新的經濟機遇。
一、貿易和投資便利化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合作,消除貿易壁壘,推動中國貿易的發展。中國不僅可以輸出物美價廉、品種豐富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夠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術和制造設備,并且“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普遍屬于上升期,他們在公路、鐵路、建材、通訊等眾多產業有著巨大需求,而這些恰好是中國產能豐富、技術領先的優勢產業,因此,中國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加強對這些地區的貿易和投資,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的建設使中國擁有了資本輸出平臺——“絲路基金”,作為中國向各國進行資本輸出的戰略性平臺,“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提供投融資支持。
二、提升國際影響力
“一帶一路”是中國在古代絲綢之路的基礎上,將自身的技術、產能、資金、經驗等優勢轉化為與市場合作優勢,形成全新的開放格局。“一帶一路”起始于我國西部,主要經過西部地區到達西亞和歐洲,它發揮西部地區作為新的牽動者的輻射帶頭作用,使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一樣,一起承擔著中國走出去的偉大重任。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格局的重大調整,定能促進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同時,東部地區也正在通過建立連片式的自由貿易區,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加快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分享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經驗,使我國同中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了,加快中西部改革開放的步伐,促進東部地區企業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擴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三、強化區域經濟合作
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之路,是互利共贏之路,它在給我國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為沿線國家創造新的經濟和就業增長點,增強各國經濟內生動力和抗風險能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素稟賦差異明顯,但卻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即發展經濟,各國普遍制定了適合自己本國國情的發展規劃,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可以將“一帶一路”建設規劃與沿線國家的發展規劃結合起來,使得各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我國與沿線大多數國家建立了雙邊合作機制,比如在農業方面,李克強總理提出了用中國高鐵建設和泰國大米進行交換的提議,既有利于維護我國的糧食安全,也促進了泰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在能源方面,我國加強與西亞合作,既能夠滿足我國的能源需求,同時我國為西亞提供工業制成品、制造業材料和輕工業產品,滿足其工業發展需要。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涉及能源、交通、農業、金融、、旅游、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推動中國和沿線國家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四、擴大經濟產能
“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廣,有效地將歐洲、亞洲、非洲的各個區域形成一個廣闊的市場,而且該市場具有一定的互通性,也就是國際上說的共同市場。自從共同市場成立以后,有效地解決了各個區域內的產品跨區域關稅的問題,而且促進我國及沿線國家形成了廣大的交易市場。經濟的發展,自然就會帶動著當地基礎性設施等方面的完善,所以,基礎性設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通運輸成本,進一步促進了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沿線國家及城市的自然資源不僅得到了全面的開發,而且還彌補了自然資源方面的劣勢,為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有效保障的同時,還為我國經濟產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五、促進經濟結構升級
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雖然聚集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勞動力資源等,但是,由于大部分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工業化起步較晚,不僅導致工業化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單一、技術水平低,并且工業化發展都是依托國外直接投資的。然而,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后,中國向著“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或者是沿線國家的內部地區,加大投資力度,不僅有效地優化了本國,甚至是沿線地區國家的產業結構,而且也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勞動密集型、自然資源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等實現綜合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促進沿線地區產業結構發展平衡的同時,也有效地解決了國內產能過剩,以及產品進一步推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贏得了戰略性的空間和時間。同時,我國在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我國進行產業結構優化的一個過程。尤其是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和深化之后,已經經過優化產業逐漸向外開始擴散,中國對高新技術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的關注度不斷加強,真正的從技術單一向著多元化的方向轉變,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六、統籌東西部地區發展,平衡對外貿易格局
西部地區擁有中國 72%的國土面積、27%的人口,與13個國家接壤,陸路邊境線長達 1.85萬公里,但對外貿易的總量只占中國的6%,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所占的比重不足10%。長期以來,我國東西部對外貿易和投資嚴重不平衡,而“一帶一路”的提出將為西部對外貿易和投資提供契機,推動西北、西南地區的對外開放和國際貿易,從而促進西北、西南地區的經貿崛起以平衡國家對外貿易的區域格局。
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目前,在“一帶一路”的大戰略條件下人民幣已經成為周邊國家和地區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尤其在東南亞區域內貿易中,人民幣表現出較好的可接受性,有條件成為在區域內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貨幣。隨著“一帶一路”的實施,人民幣在沿路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融資領域使用范圍和使用規模將不斷擴大,依托于“一帶一路”的人民幣貿易圈和人民幣貨幣區的構建和形成指日可待。
八、促進外儲投資多元化
在信用貨幣時代,持有過多的外匯儲備對中國而言是一種負擔。當前中國繼續積累外匯儲備的邊際成本已經超過邊際收益,繼續增加外匯儲備已不是明智之舉。對外匯儲備的投資管理成為中國政府面臨的巨大挑戰,而“一帶一路”的融資需求就為化解外匯儲備壓力開辟了一條新路徑。如果我們將外匯儲備用于對外直接投資,意味著中國對外金融資產從對外儲蓄、投資金融產品到對外輸出資本、投資實體經濟。古絲綢之路,給我們的是美好回憶。新陸、海兩條“絲綢之路”則給世界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他們是中國向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新常態下,中國和世界理應攜起手來,尋求共同發展,共同迎接挑戰。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具體實施,相信中國經濟能在穩增長優結構的路上走得更穩更好。
參考文獻:
[1]康安琪.基于“一帶一路”戰略的陜西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發展問題研究[D].長安大學,2017(4)
[2]佟明亮.“一帶一路”戰略面臨的障礙與對策[J].黑龍江科學,2016(21)
[3]張雙雙.“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國對阿拉伯國家出口潛力的實證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5(5)
[4]南雪芹.中國“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探析[D].暨南大學,2015(5)
[5]侯福來.“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中國與歐盟經貿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15(5)
[6]張洪波.淺析“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市場研究,2015(8)
[7]黃劍輝,李洪俠.“一帶一路”戰略視閾下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J].稅務研究,2015(6)[8]安樹偉.“一帶一路”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格局重塑[J].經濟問題,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