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國際貨幣體系被稱為“美元本位制”,美元是這個體系下的國際基軸貨幣,擁有“負債結算”的貨幣霸權,超發美元成為常態,引發了一系列危機。要想克服美元霸權,需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就要克服美元作為國際基軸貨幣的“慣性”,高度的國際合作是一條重要成功途徑。
關鍵詞:美元本位制;美元霸權;負債結算;基軸貨幣慣性
2008年開始席卷全球的美國次信貸危機和曾經的 1997年東亞貨幣金融危機①引發了許多思考,這兩場國際經濟危機其實具有深刻的內在共通性的。這個共通性就是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元本位制”所固有的內在缺陷。如果這個固有缺陷不能克服,由此產生的全球性貨幣金融危機在不遠的將來還將持續爆發。
當前“美元本位制”缺陷的重點在于美國獨享的“負債結算”的貨幣霸權。“美元本位制”的主要特征就體現在以美元作為國際基軸貨幣。所謂國際基軸貨幣,就是最強大的國際貨幣,它在國際間充當貨幣間兌換的中介貨幣,具備貨幣兌換的自然便利性,因此必然也就可以在民間層面中充當“標價貨幣”“結算貨幣”,在國家層面充當“基準貨幣”“介入貨幣”“儲備貨幣”。可見對大多數國家而言要想維持正常的國際交易,就必須使用大量的美元,同時當前世界主流匯率制度是浮動匯率制,也就是說美國可以不必太在意美元價值的變化②,而大量印刷美元,這些美元大部分被其它國家需求和使用著,這是一種除美國以外其它國家所沒有的特權,可以說是美國所獨有的“貨幣霸權”。而這樣的“貨幣霸權”體現在美國的國際收支上,就形成了連年巨額的經常項目收支赤字。也就是說美國通過常年的經常項目收支赤字,向世界源源不斷地供給其印刷品-美元,同時源源不斷地獲取其它國家的商品和勞務。從國際收支表上看,對應這些巨額經常項目收支赤字的是同等規模的資本項目黑字,也就是說不斷有他國的美元又再次回流美國,從賬面上實現了美國的動態國際收支平衡。回流的目的是多樣的,但為了規避美元匯率變動風險,甚至尋求美元資產升值,或者為了進行必要的國際結算則是其中主要目的。當然每年賬面平衡的美國國際收支,掩蓋了美國過度印刷美元的真相。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部分回流美國的美元,還有相當部分繼續滯留在了美國境外,這可從日益膨脹的歐洲美元市場體現。具體來說,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剛剛崩潰后不久的1974年,存量的歐洲美元市場還只有0.39兆美元左右 。但到了1990年,就已經超過了5兆美元③。16年里,擴大了近13倍。而該時期美國的名義GDP規模,僅從1974年的1.5兆美元增長到1990年的5.98兆美元。也就是說1990年的名義GDP只比1974年擴大了不到4倍。13倍:4倍,可見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美元的發行速度遠遠大于美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速度,過剩美元是顯而易見的。而美國巨額的資本項目黑字,其實是其它國家借給美國的錢,因此對美國而言實質上是負債。因此可以說美國實際上是通過資本負債來進行最終國際結算的,也正因為如此,這種結構又被稱之為美國享有的“負債結算”的“貨幣霸權”,這就是當今國際貨幣體系的根本缺陷所在,是迫切需要考慮如何變革的重大課題。
在當前這種國際貨幣體系下,過剩貨幣資本的全球范圍內的過度投機和匯率的不穩定性相輔相成,互相推波助瀾成為一種常態。這個背景下,各國匯率的不穩定性,與需要匯率穩定以保障各國國際交易的需要之間存在根本矛盾,推動了本意是用來規避各種金融風險的金融衍生商品的高速發展。但這些金融衍生商品只是將個體風險轉嫁,對個體風險的規避有一定作用,但在風險轉嫁過程中又會導致風險連鎖,結果局部風險很容易擴散成整體風險,最終反而增大了整體風險,而衍生商品對整體風險是無能為力的。更糟糕的是,金融衍生商品在現實中往往被用于高風險高收益的國際投機交易,更加嚴重擾亂了正常國際金融市場秩序,進一步增加了整體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各國開放金融市場,實現全球范圍的資本賬戶交易自由化,以過剩美元為中心的巨額過剩貨幣資本能夠利用各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和金融資產的利率差獲得巨大投機收益,因而在各國到處“流竄”成為常態,造成了全球過剩的國際資本移動。在一定條件下,如果這種規模的資本發生單向移動,就很容易對一國貨幣正常匯率構成嚴重干擾,這種干擾程度早已凌駕于很多國家當局的控制力之上,1997年的東亞貨幣金融危機只不過是其中一個例子而已。同時,即便是當前這種國際貨幣體系的最大收益者-美國,也同樣存在巨大的風險,其很容易通過風險連鎖,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機。比如2007年發生的影響全球的美國次信貸危機就是一種表現。跳出美國當時金融界存在的嚴重道德和風控問題等技術和操作層面因素,需要強調的是,由于美國享有“負債結算”的貨幣霸權,促進了美國長期的經濟繁榮局面,這助長了美國泡沫經濟發展,這個大背景。由于這次危機爆發在國際基軸貨幣國—美國,在全球范圍的風險連鎖的條件下,結果就形成了由美國的局部房地產市場風險,迅速發展成為波及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機。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2008年危機的影響至今未完全消除,但這尚不是最危險的情況。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下,國際基軸貨幣國--美國的雙赤字規模仍在不斷擴大,在此背景下,對美元價值的質疑長期存在,在一定條件下,倘若發生美元暴跌的事件,屆時整個國際交易的價值體系都有可能崩潰,其造成的危害之大將是空前的,并最終也將反噬美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國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因此都有必要認真考慮如何改革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作為已經早就在1997年就深受“美元本位制”缺陷其害的東亞各國,更應有動力認真思考如何改革“美元本位制”的問題。
眾所周知,在1997年爆發嚴重的東亞貨幣金融危機之后,東亞各國為了防止類似危機再度重演,針對這次危機的一些獨特發生機制實行了一系列國內改革和區域國際合作。這些成果無疑是積極和重要的,但卻是非常初步的,因為這些方法尚屬于治標不治本,這個“標”是那次危機的獨特發生機制,而這個“本”就是上述詳細分析的“美元本位制”缺陷。當然,從根本上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本”并不容易。首先單純依靠一國之力是很難改變“美元本位制”的,這是因為一國貨幣一旦成為國際基軸貨幣,就自然具備比其他貨幣更便捷的兌換性,因此具備更低的兌換成本和兌換風險,如此又進一步強化了其國際基軸貨幣的地位,形成良性循環,具有很強的“慣性”,因此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別的國家貨幣根本就難以取代。在美元確立國際基軸貨幣地位后,試圖挑戰美元地位的最具代表性的實踐例子有兩個,一個是日元國際化的失敗例,另一個是德國馬克國際化的成功例④。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日本就利用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實力,開始積極獨立推動日元國際化,但時至今日,日元的國際化進程也并沒有太大起色,經濟上的根本原因還是最終沒有能夠克服美元作為國際基軸貨幣的“慣性”。與其相對照的例子是德國馬克在歐洲地區順利地實現國際化,并最終成為歐洲地區的基軸貨幣。而德國馬克的成功經驗與歐洲各國深度的地區貨幣金融合作--歐洲貨幣體系(EMS)密切相關。可以說,如果沒有歐洲各國的深度貨幣金融合作,就不可能有德國馬克的歐洲地區的基軸貨幣化。不僅如此,之后不久,歐元的最終形成幫助加盟的歐洲國家最終擺脫了國際交易中不得不使用美元的尷尬境地,擺脫了必須使用美元進行國際結算的宿命,使這些國家至少在自己的區域內極大程度克服了“美元本位制”所帶來的危害。
可見,一國貨幣在短期內是很難依靠單打獨斗,有效克服和改變美元的國際基軸貨幣地位的。因此要想改革“美元本位制”,集結多國力量,共同應對才是一個較現實的方法。這對于東亞各國理應產生巨大啟示,東亞各國要么繼續安于現狀,持續承受美國貨幣霸權之害,要么就行動起來大力推動和深化已經停滯不前多年的貨幣金融合作。何去何從,這是擺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1](日)奧田宏司.ドル體制の変遷と現局面[J].經濟學研究,九州大學經濟學會,1999(66-4).
[2] 李暁.ドル體制の持続可能性-東アジア通貨協力及び人民元國際[J].國際金融,外國為替貿易研究會,2010(No.1217 ).
[3] 李曉.東亞貨幣合作為何遭遇挫折[J].國際經濟評論,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2011(第91期).
[4] 関岡正弘.マネー文明の経済學――膨張するストックの時代[M].東京:ダイヤモンド社,1990。
注釋:
①本文的“東亞”是廣義上的區域概念,主要是指“東盟+3(中、日、韓)”區域.
②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固定匯率制下,美國的國際結算能力名義上尚有黃金儲備限制,使美國不得不較為關注美元價值變動.
③関岡正弘(1990).
④關于貨幣國際化的評價標準有很多,但本文鑒于“基軸貨幣是最大最強的國際貨幣”這一特點,將以某個國家的主權貨幣是否能夠成為或者接近成為國際或地區基軸貨幣為標準來評價其國際化的成功程度.
作者簡介:
張毅來,出生年月:1977.11,性別:男,民族:漢,籍貫(精確到市):天津市,當前職稱:副教授,學歷: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國際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