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摘 要: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國家對公共文化建設的關注點、關注度進一步加強。在“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指導方針下, 強化現代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任務。而群眾文化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主要衡量指標, 通過基層人民群眾對現代文化服務的現實需求變化及參與程度, 可為公共文化建設的創新優化提供有效的依據。
關鍵詞:新時代;群眾文化;建設
群眾文化主要是指在人民群眾日常工作之外, 其自發組織、自覺參與、自我娛樂的帶有社會性質的文化形勢。不斷滿足群眾對精神生活向往是群眾文化的主要核心, 而基礎的秧歌、廣場舞、戲曲、曲藝等文化娛樂是群眾文化的主要內容。在新時代的背景下, 結合我縣文化開展情況對群眾文化建設進行了一些探索,對群眾文化建設進行進一步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新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建設的狀況
(1)文化表現形式需要拓寬
在當今社會發展中, 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5G時代的到來等新技術的大規模應用, 促使群眾文化傳播的形式及內容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而新媒體和網絡也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平臺。這種情況下作為文化工作人員雖然可以定期組織一些文化活動, 加大了對群眾文化內容及文化組織方式的優化調整力度,但是影響面、覆蓋區域有限,隨著群眾文化意識的提升,、欣賞水平的提高,單一的區域文化特色發展并不能有效滿足群眾對于文化建設的向往和需求, 作為文化工作者要結合實際社會建設,創新和拓寬文化娛樂活動的服務, 利用新媒體的融合發展解決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環節群眾支持力度嚴重不足的問題。
(2)文化建設財政資金不足
在社會經濟建設過程中, 群眾文化建設需求與現代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目標的差距, 導致基層文化建設需求難以充分滿足。根據以往群眾文化建設情況來看, 文化項目、文化活動平臺建設、文化貿易、對外文化交流、文化藝術人才培養、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發展等為主要的文化建設環節, 而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資金投入的缺失也阻礙了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3)文化建設人才出現短板
在開展每一項文化活動中,離不開群眾的參與,更離不開人才的組織、策劃、實施、培訓、指導等。但是現在的人才隊伍的梯隊建設出現斷層,專業的文化人才較少,給文化建設的進一步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進一步豐富多彩設立了障礙。所以文化建設離不開人才,我們要想方設法引進高層次人才、雙一流人才充實到文化建設的大軍中來。
二、新時代背景下文化建設的定位
(1)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建設
黨的十九報告指出, 豐富的精神食糧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期待充分滿足的主要依據。目前我國已開展了多項民間藝術創作生產工程和基層群眾文化服務提升活動,為基層群眾參與到文化藝術創作中提供了充足的支持。在這個基礎上, 文化工作人員可針對自身工作情況, 結合現階段群眾文化的多樣性,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媒介和平臺, 構建具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性質的現代群眾文化發展服務新模式。為了提高群眾在文化活動中的參與方式和參加力度, 文化工作人與可協同區委會人員或者基層文化站開展多項主題文化活動。在堅持本地特色的基礎上, 進一步誘發群眾文化組織形式, 如通過微信公眾號、公共文化云平臺、微博、快手、抖音、QQ等常用互聯網社交軟件和新媒體進行群眾文化傳播, 進一步拓展區域群眾文化傳播范圍, 促使自身群眾文化的影響力不斷加大。在這個基礎上, 文化工作人員可根據文化市場經濟發展情況, 積極申請群眾文化建設專項資金, 將當地文化經濟發展與群眾文化建設進行緊密的結和, 如利用當地較出名的民間文化和非遺文化開展文化旅游活動等, 為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2) 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
十九大以來, 黨對文化繁榮發展提出了進一步的認識, 即在創造性轉化及創新性發展的進程中, 不斷提高我國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在文化交流、文化貿易的進行的基礎上, 加大群眾文化傳播教育力度, 促使我國文化建設具有充足的群眾基礎, 不斷完善四梁八柱的文化領域主體框架。
(3 )強化公共服務意識
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的主要方面, 而群眾文化是公共文化功能的主要體現。在全球化文化環境建設的背景下,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重心是全體人民的文化認同, 通過基層人民群眾主流價值觀的內化融合, 可為整體文化體系的穩定建設提供保障。對于基層人民群眾而言, 其享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 這就促使公共文化服務具有了惠及全民、普遍均等的性質。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背景下, 相關文化工作者應注意結合現階段區域群眾文化需求, 結合政企分開、獨立運行的原則, 將以往政府主管的形式轉化為創建特色群眾文化形式, 全面開展市場監管、社會管理、政策調節、公共服務優化等工作, 創設多層次的社會群眾文化攻擊機制。通過對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社會角色的定位, 可為群眾文化價值的充分實現提供依據。在實際管理、創建獨立運行的過程中, 相關區域文化工作人員應注意開展多元化參與形式的群眾服務模式, 即在發展民間群眾文藝組織的基礎上, 可進一步優化群眾文化交流傳播機制, 為政府交流與民間交流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平臺。在這個基礎上, 可開展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群眾文化整合, 通過自發內生機制的構建, 為群眾在具體的文化組織中進行自我教育發展提供合理的引導。
(4) 優化群眾文化活動建設機制
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會議正式通過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 明確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保障, 并將強化區域群眾思想道德及文化建設作為黨的進一步工作目標。基于以上目標, 在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過程中, 相關文化工作單位管理人員可根據文化事業單位工作職能進行法人治理結構的建設, 幾何績效考核機制的優化完善, 為文化館、博物館、公共圖書館、科技館等各級文化活動有效開展提供依據。群眾文化活動具有一定公益性特征, 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則是群眾文化開展的主要平臺, 因此在社會主義公共文化體系構建過程中, 應就區域文化活動開展情況進一步完善文化事業單位的治理結構。在以往文化組織活動開展過程中, 進行各項管理機構治理標準及相關監管機制的制定, 充分貫徹落實群眾自主參與建設的去哪里, 提高整體群眾活動開展過程中群眾活躍性, 為群眾文化公益性能的充分發揮提供依據。而結合相關政府對群眾文化事業單位具體管理權限的確定, 可就群眾文化管理決策、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群眾文化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協同制衡, 促使群眾文化建設質量及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黨的主體領導下, 結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建設目標, 將群眾文化建設組織架構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進行有效融合, 從而促使區域人民群眾文化建設不斷朝著公益性、規范性發展。
綜上所述, 十九大召開以來,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公共服務體系中將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民心工程。因此文化服務工作者可根據自身群眾文化組織情況, 結合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標, 協同開展多元化、跨區域群眾文化組織工作。而通過對群眾活動組織建設機制的完善, 可為整體群眾文化建設目標的進一步確定優化提供有利的依據。相關文化工作者應正確認識現代公共服務體系下堅定群眾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從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落實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李國新.對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J].克拉瑪依學刊, 2016, 6 (4) :3-15.
[2]歐陽雪梅.西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狀況及對策研究——基于對西藏自治區五地市的調研分析[J].西藏大學學報, 2016, 31 (4) :1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