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坤,藺永政,韓士元,周 勁,董吉文,楊 波
(1.濟南大學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2 .臨沂大學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為了落實新工科建設的教育教學理念,滿足產業對人才多樣化、個性化和動態變化的需求,新工科建設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有新的要求,重點在培養方案、教學方式上[1-2]。新工科培養方案強調柔性化,通過構建多種方向的公共課體系,完成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教學方式采用校企協同、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3-4]。新工科教學方式強調基于案例的討論式學習和基于項目的參與式學習,通過構建多種多樣的案例庫,完成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5]。
在此背景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需要考慮課程體系建設,發揮產學研結合優勢。新工科校外合作需要從單純的校企雙方合作,拓展到以校企合作為主并加強高校與政府和研究院所合作的政產學研多方合作,通過校企聯合制訂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與開發教程、共建實驗室和實訓實習基地、合作培養培訓師資、合作開展研究等,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
面對創新創業課程建設,部分高校采用創建創新創業通識課程,部分高校采用加強科創實踐活動完成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武漢大學新增 “創新與創業”領域的通識核心課程,該領域包含5類課程,共40門通識選修課程,分別為基礎知識課程、基礎能力課程、社會創業課程、特色創業課程、實踐體驗課程[6]。哈爾濱工業大學在課程體系中增加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依據學生參與科研創新取得成績來認定創新創業學分,通過成果驅動完成創新人才培養[7]。由于不同專業創新創業方法不同,普適性的創新創業課程在專業能力培養和方法傳授方面存在不足。浙江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分為專業通識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前沿技術與科研訓練等[8]。為了支持創新創業,專業通識基礎課中的程序設計基礎課程重在培養學生參與程序競賽的實踐能力。北京大學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系統導論課程增加了創新創業知識介紹,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增加了ACM/ICPC等編程競賽的實踐,在暑期國際課堂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與科研實踐能力[9]。香港城市大學在全校通識課中增加創意方法、商務計劃書、創新創業基礎等課程,通過結果導向完成創新創業能力培養[10]。科技創新與科研實踐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和參與度。
1)多主體共贏融合式創新項目實踐。
建立學校、企業、學生共贏的深度合作模式,建立校內導師、企業導師與學生3個關鍵主體之間主動參與的內在動力閉環,解決企業接收學生實踐并提供資金投入意愿不強的問題,提高學生到企業參與聯合培養的意愿和實踐效果。
2)以學生為中心的競爭式主動學習。
創新創業實踐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協作形成項目組,組內與組間創建競爭模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客觀分、主觀分、互評分等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量化所有考核,分階段公示所有學生考核分,對分數高、進步大等多種學生群體進行鼓勵與表揚,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潛能。
3)項目驅動場景實戰教學。
項目驅動場景實戰教學從傳統的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以及與他人分工協作的團隊意識。
4)無邊界課外創業指導。
建設眾創空間,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優良環境,打造無邊界的科技園區。校企協同建設具有創新服務功能的專業技術平臺與創業公共服務功能的孵化器。課外創業指導,在相關創業專家指導下,為產業技術創新、科技創新創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5)基于用戶畫像的個性化學習。
通過對學生成績、學習行為、學習生活等多維度數據進行分析,對學習內容和用戶特征進行標簽化,求出學生創新創業學習與實踐的潛在語義,繪制學生用戶畫像,根據需求,調整策略,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滿足社會對學生專業操作技能以及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綜合性需求。新工科背景下,濟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校企協同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包括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組、創新創業專業課程組和課外指導,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其課程分類見表1。

圖1 濟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校企協同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組主要是通識核心課,講授創新創業基礎方法,涵蓋職業生涯指導與創業基礎、創新思維訓練、創新、發明與專利實務、創新中國、知識產權與學術論文規范等。創新創業專業課程組主要是專業課,在現有的課程體系中增加專業性的創新創業方法講授,涵蓋程序設計基礎、數據庫與信息管理技術、軟件工程與企業軟件開發流程等一系列課程。濟南大學創業學院為課外指導提供經費、場地、技術等支持,對濟南大學學生和濟南市市中區青年創業者開展創業教育和創業培訓、創業孵化、創業服務、創業拓展等服務。
通過完成創新創業專業課程組的學習,學生可完成一個大型軟件系統的研發,解決互聯網+各行業的實際問題。與傳統課程實踐不同,創新創業專業課程組中的課程實踐貫穿整個課程體系,其中,數據庫與信息管理技術、軟件工程為基礎理論課,程序設計基礎、企業軟件開發流程為拓展實踐課。

表1 濟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校企協同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課程分類
程序設計基礎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編程能力,通過競賽激發學習興趣;數據庫與信息管理技術通過翻轉課堂培養學生具備數據庫建模能力,完成互聯網+軟件系統的需求分析與數據庫設計;軟件工程通過校企協同培養學生掌握規范化的軟件開發過程,完成互聯網+軟件系統的設計方案;企業軟件開發流程作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課程,完成完整的互聯網+軟件系統驗收測試。
若項目源于企業,則采用企業走進來的方式,聘請學校當地企業中的在職人員,先對學生進行教學講授,使他們了解現階段的行業現況,然后讓學生進入實際課題,加強將所學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若項目源于教師課題,則由項目承擔教師帶隊進行指導,讓學生協同完成課題部分內容的研發;若項目源于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則依托濟南大學創業學院提供的軟硬件資源,完成學生創業孵化。
1)校企協同育人。
依托知名軟件企業,引入企業軟件平臺、豐富的研發經驗以及師資評審體系,以“雙師型”“雙能型”教師培養為目標,學習企業軟件研發方法與開發過程,提升教師研發能力、技術實踐能力和實訓教學水平。通過一站式項目協作管理,教師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敏捷開發方法中用戶故事、迭代計劃、故事墻、燃燒圖、敏捷測試、灰度發布等的精髓。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支持下,濟南大學與亞馬遜、騰訊、浪潮等軟件企業建立合作,每年組織企業技術專家與學生一起分享項目研發經驗及開發技術,組織企業技術專家與濟南大學授課教師一起驗收并進行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評優活動,并向企業輸送優秀人才[11]。國內知名企業的參與,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外,濟南大學正在開拓“學校、政府和企業”的生態網模式,聯合政府建立濟南大學創業學院,加強企業與大學的深度合作機制,孵化優秀創新創業團隊,推動學生項目落地[12]。
2)學生為主體的翻轉課堂實施。
新工科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應將學生轉換為課堂主體。課程教學從課堂教學以及課外輔導兩方面進行模式創新。課堂教學方面,采取多層次的實戰模式,即在專業教師教授創業通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聘請著名企業的創業導師對學生進行實戰指導。以濟南大學計算機專業部分實踐課程為例,在程序設計基礎與企業軟件開發流程中,采取題目剖析、進展匯報、經驗座談等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13-14],鼓勵學生參加科創競賽,以競賽成績認定學分。在濟南大學創業學院支持下,創業導師對學生的指導包括企業成功案例實戰分析與經驗探討、創業團隊商業與融資模式指導,對優秀創業團隊提供場地、經費等方面支持。
3)成果導向遞進式創新創業質量跟蹤。
對每個創新創業團隊進行扶植,定期組織創業大講堂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對優秀創新成果進行跟蹤與培養,參與高級別科技創新競賽,成果擴展后形成畢業論文,完成學校的最終考核;對于獲得場地、經費等資助的創新創業團隊,定期對其創新創業活動進行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團隊取消進一步資助。濟南大學創業學院定期聘請知名院校教授、成功創業企業家、正在創業且取得一定成果的在校生或校友等作為創業大講堂的講述者。創業大講堂受到學生和企業家的廣泛好評,課后的互動環節為創業學生和企業家提供了更廣泛的交流空間。為了提高學生參與度,以成果為導向激勵學生,制定學科建設高水平科研成果認定的辦法、學生科研成果獎勵和國(境)外學術交流活動資助辦法以及學生科技創新競賽獎勵辦法,對取得優秀科研、科技創新成果的學生進行獎勵。
1)創新與創業成果。
創新成果方面,由課程組教師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創競賽,尤其是知名企業聯合主辦的科技創新競賽,建立可持續協同育人合作。在濟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創新課程組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多次取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二等獎、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齊魯軟件設計大賽一等獎、山東省ACM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銀獎,學生多次榮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同時,課程組教師也指導學生參與教指委與知名企業聯合組織的科技創新競賽,獲中國高校微信小程序應用開發賽(騰訊微信聯合主辦)二等獎、全國高校大數據應用創新大賽(浪潮與聯創聯合主辦)二等獎、全國大學生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大賽(龍芯中科聯合主辦)二等獎。
創業成果方面,在濟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創新課程組課程體系影響下,大量優質的創業項目被孵化。創業團隊成員既主動參加創新創業基礎課,掌握創業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又在創新創業專業課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通過項目路演競賽、創業特訓等支持,最終將想法變成真正的創業項目。學生創業代表性企業藝源酷產品“創客貼”2015年獲得原子創投200萬元天使融資,獲第二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
2)效果調查與分析。
濟南大學自2014年開始推廣創新創業課程,針對4類學生實施效果調查,調查學生對濟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滿意度,調查結果見表2。調查對象為2016—2017屆部分畢業生(共120名),包括優秀畢業設計學生(30名)、科技創新獲獎并創業成功學生(40名)、導師制環節成績優秀學生(40名)、科創獲獎但未創業學生(10名)。調查方式以發放問卷為主、定向郵件推送在線問卷為輔,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103份,回收率85.8%。問卷結果顯示,4類學生對“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總體認同度為82.52%,其中13.59%的學生“完全認同”,68.93%的學生“基本認同”,而選擇“不認同”的學生比例為17.48%。按不同學生類別分別統計發現:“科創獲獎并創業成功學生”滿意度最高,這部分學生實際上是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受益者;“科創獲獎但未創業學生”的滿意度最低,這要求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需要給予“成果跟蹤考核不通過”學生更多關注,幫助并鼓勵這部分學生創業。部分學生針對現有的“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提出了一些建議性意見,如“加強企業創新創業指導的效果跟蹤與監督”“加強學生科技創新競賽的分級學分認定”“學校教師、企業教師同步參與創業課程并答疑”等。
在響應國家創新創業戰略的基礎上,結合濟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際情況,提出的面向新工科的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方案,綜合考慮創新創業通識與專業知識,通過成果導向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校企協同育人,進行學生為主體的翻轉課堂,并對創新創業成果質量跟蹤。多項創新創業成果和效果調查結果表明,該方案在濟南大學創新創業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表2 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滿意度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