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 李政寧 黃英華 孫靜 甘起云
(柳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柳州 545006)
院前急救階段是挽救心力衰竭患者生命的關鍵階段,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后續治療及預后恢復均具有重要意義。綜合利用心力衰竭評估與預測指標全面評判患者的病情,在此基礎上實施針對性的防控和處置措施,能夠使院前急救質量和醫院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升,有助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救治與恢復〔1~3〕。本研究探討了院前心力衰竭急救患者血漿腦鈉肽(BNP)、心電圖QRS波時限及T波峰-末(Tp-Te)間期指標水平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①應120指揮中心指派出診和患者自行聯系出診;②符合美國紐約心臟學會(NYHA)心力衰竭診斷標準;③NYHA心功能分級Ⅱ~Ⅳ級;④接受現場處置并接回的院前患者。排除標準:①血液系統、內分泌及代謝疾病等引發的慢性心力衰竭;②可行根治術而未行外科根治術的先天性心臟病;③伴發惡性腫瘤、肝硬化、腎衰竭、出血性疾病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④急性心肌梗死、服用影響Q-T間期的藥物,或是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柳州市人民醫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院前心力衰竭急救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級法分為觀察A組(NYHA Ⅱ級40例)、觀察B組(NYHAⅢ/Ⅳ級30例)和對照組(NYHA Ⅱ~Ⅳ級50例)。觀察A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2~84〔平均(62.34±5.46)〕歲。觀察B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4~85〔平均(62.44±6.01)〕歲。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53~87〔平均(62.95±5.75)〕歲。3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心力衰竭搶救處置措施。觀察組檢測心電圖QRS波時限、Tp-Te間期,并現場抽取靜脈血2 ml待測血漿BNP,預測發生惡性心律失常的風險,在常規心力衰竭處置措施的基礎上實施預見性治療搶救措施,實施院前心力衰竭急救綜合管理措施。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 不同心功能分級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漿BNP、心電圖QRS波時限及Tp-Te間期對比 觀察A組的血漿BNP水平、心電圖QRS波時限和Tp-Te間期均顯著低于觀察B組(P<0.05)。見表1。

表1 不同心功能分級心力衰竭患者血漿BNP、心電圖QRS波時限及Tp-Te間期對比
2.2 3組院前生存率、住院生存率和出院后6個月復住率對比 觀察A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顯著高于其他兩組,出院后6個月復住率顯著低于其他兩組(均P<0.05);觀察B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出院后6個月復住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3組院前生存率、住院生存率和6個月復住率對比〔n(%)〕
與對照組相比:1)P<0.05;與觀察B組相比:2)P<0.05
心力衰竭是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和生存質量的疾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身體功能的逐漸退化,發生心力衰竭的風險較高,提升心力衰竭院前急救措施是臨床研究和實踐的重要內容〔4~6〕。血清BNP是評估心力衰竭患者危險分層及預后的重要指標,相關研究顯示,BNP指標升高,表示心室壁的張力和壓力越大,心肌細胞生物電不穩定增加,患者生命安全和治療風險均顯著升高,BNP是心力衰竭后終點心臟事件的強相關因素〔7~9〕。心電圖QRS波時限屬于心力衰竭重要預測因子,相關研究指出,隨著QRS波時限的增加,發生機械不同步概率也顯著增加,且QRS波時限越寬的患者,發生心室間和心室內不同步的程度越嚴重〔10~12〕。心電圖Tp-Te間期對惡性心律失常的預測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發現,Tp-Te間期延長和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密切相關,對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影響〔13〕。因此,明確血清BNP和心電圖QRS波時限及Tp-Te間期的關系,能夠在院前急救中為患者救治提供更科學的指導,有助于不良事件的防控〔14,15〕。研究中血漿BNP水平作為心力衰竭的分層和預后的重要指標,隨著心功能分級的增加而顯著上升,心電圖QRS波時限及Tp-Te間期隨著血漿BNP的增加逐漸延長。
基于血漿BNP、心電圖QRS波時限及Tp-Te間期指標的相關性及其與患者心功能及預后關系的分析,醫院對院前急救措施進行優化,實施綜合性的急救處理措施〔16,17〕。首先,在急救人員安排和專業技能方面,將急診科值班醫生和護士分為3組,輪流出診,保證120出診和院內值班人員基礎,促進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有力銜接。同時,要求一線急救人員均需取得執業資格,且從事醫療工作3年以上,在院內各主要臨床科室輪轉。在日常培訓中,將12導同步體表心電圖檢測及QRS波時限和Tp-Te間期的測量納入出診醫師培訓中。其次,合理利用通訊設備與器材,保證院外到院內通訊暢通。同時,使用多功能救護車,發揮急救人員和車內設備的重要作用〔18,19〕。最后,在出診處理方面,保證3 min內出車,并在途中與報警電話聯系,指導患者及家屬開展自救,保留出診記錄。到達現場后,對院前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現場急救,并開展12導同步體表心電圖檢測及QRS波時限和Tp-Te間期的測量,初步評估心功能,并預測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可能性,采取預見性治療措施及搶救。同時,在現場抽取靜脈血2 ml,送回醫院檢測血漿BNP。當QRS波時限≥0.12 s時,表示QRS波群增寬,提示存在病情惡化的可能;而Tp-Te間期時間>120 ms時,提示可能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及時采取預見性治療措施,進而提升搶救成功率,改善預后〔11,12〕。
合理利用血漿BNP、心電圖QRS波時限及Tp-Te間期等指標,強化急診階段的評估和預測工作,能夠使急診救治成功率顯著上升,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同時預見性措施的實施還能為患者的院內治療和預后恢復奠定良好的基礎,使患者的復發住院率顯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