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雋 王凱宇 于鵬飛 楊學良 李洋
(1清華大學附屬垂楊柳醫院,北京 132011;2北華大學附屬醫院;3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胸外科)
直腸癌目前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輔以放化療及免疫治療等方式,治療前對腫瘤生物學行為(包括腫瘤侵犯深度、腫瘤微循環特性、局部淋巴結轉移和遠隔轉移)的準確評估是提高療效的關鍵。本研究分析直腸癌新輔助治療病人外周血中micro RNA(miR)-378及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MRI)的檢查評價直腸癌的T、N分期,為腹腔鏡手術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清華大學附屬垂楊柳醫院及北華大學附屬醫院經納入、排除及剔除標準篩選病理證實的直腸癌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62~85〔平均(61.58±5.80)〕歲,隨機分成兩組各30例。在采用奧沙利鉑進行新輔助治療后A組行DW-MRI檢查,B組行外周血miR-378檢測、DW-MRI檢查。
1.2 檢查方法 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1.5T磁共振,使用盆腔線圈行MRI。 檢查前1 d口服磷酸鈉鹽口服液150 ml清潔腸道,檢查前禁食4 h以上,女性患者應取下節育環。檢查前肌注山莨菪堿注射液10~20 mg。40℃左右溫水200~500 ml保留灌腸。將患者血清送至檢驗科,檢測外周血中miR-378的表達。
1.3 評估指標 直腸癌術前MRI分期〔依照2012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原則〔1〕〕由兩名經驗豐富醫師進行術前分期評估。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行Kappa一致性檢驗(Kappa值<0.45,說明兩者的一致程度很差,Kappa在0.45~0.7之間說明兩者的一致性中等,可以實行一般性評估,Kappa值>0.7,說明一致程度很好)、t檢驗。
2.1 直腸癌DW-MRI主要表現 受侵犯的腸壁環周不同程度增厚、腸腔內腫物凸凹不平呈菜花狀、腸腔變窄。T1、T2及彌散加權成像(DWI)上分別表現為中等稍低信號、較高信號、明顯的高信號。
2.2 對直腸癌T分期的評價 B組直腸癌T分期總準確率86.67%(26/30),其中4例分錯,分別為T1期2例過分期;T2期中2例分期不足;T3期、T4期基本一致。T1期準確率61.43% (5/7),T2期80.00% (8/10),T3期100.00% (9/9),T4 期100.00% (4/4)。Kappa 值為 0.842,顯示有較高一致性。見表1。A組T分期準確率為63.33%(19/30),B組較A組準確率顯著高(χ2=4.36,P<0.05)。
2.3 對直腸癌N分期的評價 B組N分期準確率為96.67%(29/30),1例分錯,N0期、N1期準確率為100.0%,N2期為88.89%(8/9)。Kappa 值為 0.814,顯示有較高一致性。見表2。A組N分期的準確率為76.67%(23/30),B組較A組準確率顯著高(χ2=5.19,P<0.05)。

表1 B組T分期的評價(n)

表2 B組N分期(n)
2.4 良惡性淋巴結患者表觀擴散系數(ADC)值比較 b=1 000 s/mm2時,其ADC值的診斷閾值為0.985×10-3mm2/s,良性淋巴結253個、ADC值為(0.94±0.17)×10-3mm2/s,惡性淋巴結70個,ADC值為(0.81±0.12)×10-3mm2/s,良性淋巴結ADC值顯著高于惡性淋巴結(P<0.05)。
直腸癌仍以外科手術為主要的治療方法,2012年NCCN指南強調對直腸癌的治療應該進行更加個體化、多樣化的治療方案,但外科手術的選取仍依賴直腸癌術前的準確分期,所以術前準確的分期對提升患者術后生存率非常重要〔2〕。高分辨率磁共振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對于直腸壁(黏膜層、黏膜下層及肌層)能較清晰地顯示,并且對于腔內腫瘤病變形態和腸壁浸潤深度也能夠清楚地顯示,對鄰近組織的轉移、腫瘤的浸潤深度、淋巴結有無發生轉移及周圍臟器的受侵與否,均能較清晰顯示〔3〕。而且通過矢狀位T2圖像,對于直腸癌腫距肛門緣的距離可以較準確測量,術前準確判斷手術的遠切緣,大幅度地降低術后病灶的復發率,對于手術保肛率也有提升以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提供了直觀而可靠的依據。DWI是經宏觀成像反映活體組織中水分子的微觀擴散運動,也就是組織內水分子的彌散情況〔4〕,是非侵入性的對組織內水分子運動進行監測的一種有效方式,使得水分子可視化與量化,對水分子彌散障礙能夠較早地檢測,早期發現病變。當原發病灶發生轉移時,首先是淋巴結內細胞數量增多,細胞之間間隙減小,能夠大幅度降低組織內水分子運動,使水分子的彌散出現障礙,DWI表現為明顯的高信號,ADC值下降。因此通過測量淋巴結的ADC值,能夠更早更準確發現轉移,對分期至關重要,對手術方案的選取極其重要。對于T、N分期較晚并且要采取腹腔鏡手術的結直腸癌病人,術前最重要的是采用新輔助治療來降低腫瘤分期。目前研究發現miRs在直腸癌病灶呈現高表達狀態,與直腸癌的發生具有很大關系〔5〕。在直腸癌侵襲中,發現病灶周邊組織也呈現高表達〔6〕。其在直腸癌的早期診斷、手術方案的選取及術后患者預后中也有重要的作用〔7〕。其診斷準確性優于目前常見的臨床血清標志物糖類抗原(CA)19-9和癌胚抗原(CEA)〔8〕,外周血中miRs的含量對于惡性病變的早期篩查及診斷有較高的準確性,具有標志性意義。Wang等〔9〕用實時熒光定量PCR發現miR-378在原發性直腸癌與轉移性直腸癌患者的血清中含量都比正常人高,這可能與癌癥細胞選擇性釋放miR-378入血有關〔10,11〕。研究發現直腸癌患者miR-378低表達者腫瘤體積更大,淋巴結轉移陽性率更高,臨床分期更高級,總生存期更短〔12〕。miRNA有可能成為直腸癌臨床診斷及分期、術前輔助化療效果、預后評價的生物指標〔13〕。本研究發現外周血中miR-378聯合DW-MRI檢查能夠準確評價直腸癌新輔助化療后T、N分期,為腹腔鏡手術提供安全、有效的依據,是簡單、快捷、無輻射、可重復操作的無創方法,易被廣大患者接受。